现代性视域下留守儿童的信任危机

时间:2022-08-04 04:19:44

现代性视域下留守儿童的信任危机

摘要:留守儿童的信任危机在中国的出现与现代性的到来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留守儿童的现象一般只在中国被提及,也是中国近年出现的一个严重社会现象。其出现是由于现代化的发展而导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以维持生计,但由于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能接孩子进城或留在身边。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的分开而缺少必要的思想指导和观念的塑造,出现了信任危机问题。本文就这一现象从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出发,借用其对信任理论的独特视角,从国家、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对目前留守儿童的信任危机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现代性;留守儿童;信任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一批未成年儿童留守在家,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具体指的是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一般由单亲或祖父母作为监护、抚养或自我监护,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现有近2000万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因缺乏亲情关怀或家庭教育,在心理上或情感上未得到满足,出现多种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现代化的发展,给留守儿童造成了巨大的信任危机。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中这样写道“还在婴儿很小的时候,信任就已经意味着经验的交互性。艾里克森指出,如果孩子和抚育人之间没有建立起这种基本信任,本身便是幼儿精神病可能会出现的明显征兆。如果缺乏经常性照料所包含的慈爱和关怀,幼儿就不会滋生出对于他人或他物的“真实性(reality)”的意识。异常举止或退缩行为所体现的,是孩子应付不确定和带有敌意的环境的企图,再这样的情况下,内在可信任性的缺场正好映射出外部世界的不可靠性。”[1]可见,在儿童小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照顾有多重要。而留守儿童恰好缺失了父母亲的经常性关心照顾,成长阶段的信任危机伴随而来。信任的对立状态便是存在性焦虑或忧虑。

一、现代性视域下留守儿童信任危机的主要表现

第一,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比较普遍。留守儿童大多家境贫寒,加上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见不上几次面,他们大多被留守在家跟老年人生活相处,在生活方面比较注重节俭,着装比较朴素,走路总爱低着头,沉默寡言,在心理方面总是觉得比不上他人,内心时常有种压抑感、自卑感。

第二,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渴望亲情。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内向,不爱表达,对陌生人有种恐惧感,不愿吐露自己的心声,遇到事情藏着掖着,不希望被别人知道,内心又渴望得到关心和照顾,很容易被小小的温暖所感动。长期下去,这种矛盾心理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表现为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在现代社会,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的经常性照顾,内心对爱的缺失,使得平时看起来很温顺的孩子,在一些触及到内心敏感的问题时,往往容易一触即发,极易采取极端手段,产生不良打架斗殴行为。

第四,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留守儿童多由父母一方或祖父母来抚养,而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父母双方的爱才是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单方的爱或隔代的爱都是不足以弥补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爱,正是爱的缺失,信任的不足,孩子的叛逆心大增,总是极力维护自己,觉得外界都不认同自己而感到苦恼。

二、现代性视域下留守儿童信任危机的成因

在现代性的大环境下,留守儿童的信任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呢?吉登斯曾把主体的安全感和可靠感称为“本体性安全”。用以指称“大多数人对其自我认同之连续性以及对他们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之恒常性所具有的信心。这是一种对人与物的可靠性感受,他对人心来说如此重要,以至于它不仅构成了本体性安全感的基础,而且在心理上与本体性安全也彼此密切相关。”[2]我认为留守儿童出现信任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于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父母外出打工不能经常性的照看自己的孩子,不能给予孩子亲情的需要,长期的亲子分离使留守儿童失去情感和精神依托,再加上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认为给孩子买一些东西就能弥补其所需要的爱,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信任与亲情交流,不懂得去倾听孩子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孩子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认同,这种错误的爱的循环,使得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长期下去,就不再表达了。

其次在于学校缺乏正确的引导。留守儿童到了上学的年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与学校在一起的机会更多,因此,学校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留守儿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还要有相应的心理指导和更多的关爱,让留守学生感到非常温暖,减轻其思亲之苦。教师不应给留守儿童贴上特殊群体的标签,认为他们不好管理,而放弃他们,要充分信任留守儿童,要让留守儿童感到快乐和充实。

最后在于疏于发动社区的力量。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马克思对此论断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那么,留守儿童当父母不在身边,那么在他所属的小环境社区中应该能够体会到存在感。在当下社区,对于留守儿童的照顾和管理还是不足的,随着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还处在落后状态,相应的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

总之,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留守儿童的信任危机问题是必然的,我认为其原因在于亲子之间缺乏沟通,学校缺乏正确的引导,再加上国家疏于发挥社区的力量。

三、现代性视域下应对留守儿童信任危机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信任危机问题,是现代化的产物,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相应现象。并且,目前留守儿童数量正处于上升、增长的趋势。同样,留守儿童的信任危机问题也是严峻的。那么,对于这一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国家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和家庭发挥主角作用,其他相应措施跟上,在一定程度上足以缓解现代性视域下留守儿童的信任危机问题。

(一)回到父母身边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父母亲不在身边才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出现,以及之后的信任危机等一系列问题,那么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追溯到源头,让孩子爱回到父母身边。那么,父母怎么才能留在孩子身边呢?其一当地政府要结合当地特色谋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劳动,回乡创业。其二再就是政府不断的宣传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不应为了生计而牺牲了对孩子的照顾,有些事疏忽了就再也无法弥补了,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以及孩子长大后对于父母的赡养。其三,在于尽量把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城市或者就近务工。这方面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保护进城武功人员的合法权益及解决好务工子女上学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很好的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慢慢的用自己的良好的行为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爱。

(二)密切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对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而言,家庭和学校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在于学校要发挥主动性,借助于发达的通讯手段,积极与留守儿童家长建立联系,及时汇报孩子在学校的某些行为表现,让家长在第一时间得到自己孩子最新的动态。其次在于向家长灌输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不是万能的。因为目前在大多数家长眼里,认为学校是万能的,教育是万能的,把孩子交给学校如果出了问题就是学校的问题,就是老师的责任,但是要想孩子健康成长不是光靠学校教育就行的,还需要家长积极配合的家庭教育。最后在于学校完善相应的心理机制和组织家访、开展信任素质拓展等一系列活动,切实给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送去相应的指导,让留守儿童自己的内心明亮起来。

(三)政府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作为政府的一大民生问题,政府采取了一些政策,那么,至于政策落实是否到位,又是否是真正的做到了实事求是,这都是有待考究的问题。政府一方面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发展背后的问题相应的处理好,如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外出上学的户籍问题等。当地政府还可以发挥社会力量,调动当地社会团体组织、社工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积极性,组织形式多样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比如组织退休老教师开展“阳光课堂”等活动来弥补留守儿童对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在不断加快,留守儿童的信任危机问题依然存在,我认为,政府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留守儿童问题上要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不能为了经济发展,忽视留守儿童的信任危机问题,要采取更加持久有效的措施,使得留守儿童不再感到孤独,心中充满希望,能够在一个和谐美满的完整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q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和中,译.北京:译林出版社, 2011.82-83.

[2][英]安东尼q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和中,译.北京:译林出版社, 2011.80.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上一篇:场域惯习理论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启示 下一篇:语伴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