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角色品质的提升

时间:2022-08-04 04:10:57

浅谈教师角色品质的提升

摘要:作为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认识,首先给自己的职业做出角色定位,并在自己的角色出演中进行历练,适应角色转换,适应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方面的变化,及时补充知识能量和调整工作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角色品质应是是教师始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教师角色 角色品质 品质提升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

首先教师的社会身份是职业的人。教师的工作是培养、造就一代新人,其工作目标是帮助学生成长、发展,最后成为有用的社会人,实现其社会价值,这是教师的职业责任。由于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生产力的提高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教师职业具有崇高的地位,被社会所关注,自身也有一种使命感和被需要的情感。教师又社会人,他生活在整个社会中,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广泛的接触与交流。作为社会人,他有着自己对客观事物价值的追求与志向。其次,由于学校教育继家庭教育之后承担对学生的主要教育工作,教师也就承接了家长作为孩子主要的负责人,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当教师固然要拥有活得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教法,但更重要的是拥有爱心和母性。母亲是伟大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会倾己所有,作为教师有无像母亲一样伟大的胸怀来包容、爱护自己学生呢? 爱是教育的基础,热爱教育,爱护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用情感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童心去理解他们的“荒唐”耐心的倾听和关注孩子,面对孩子的错误不应该用粗暴的方式,而是给予一个温暖的眼神,达到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会逐渐产生一种超乎母爱、超越友情的师生情谊,这种情谊会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内驱力,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教师的角色适应

教师具备角色适应能力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具备现实角色应有的心理素质,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和学校环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能否胜任“教书育人”这个社会职业角色,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适应角色转换,能否适应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方面的变化。 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的角色具有社会和个人化的双重特性,既带有明显的个人魅力,又带有职业规范所要求的特点。对于教师而言,要协调好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方面之间的关系,难免有时会有无法承受的压力,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温柔的品质,具有灵敏的心灵感悟能力,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压力能够主动的调节达到自我平衡。心灵感悟强的教师,不仅能读懂自己的心声和体验,而且能很好地破译学生的心理感受,从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最初感受和动机,并及时的给予帮助和鼓励。教师应为人师表,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问题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于工作,不拿学生出气。一个能够抵抗住命运挑战的人,无论是承受苦难还是经历幸福,都不会气馁或忘形,这种人往往是逆境中的强者,顺境中的智者。

三、教师的角色历练

外界对教师的教育与培训虽然有很大的作用,但教师的自我教育却占主导性的地位,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曾提出“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在经历过“非关注”、“虚拟关注”、“生存关注”、“任务关注”等前四个阶段,最终达到“自我更新关注”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自觉按照职业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己目前的发展条件,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地自我发展。⑴

教师要有自我提高的意识。教师的学习和提高是建立在教学效果和学生提高的基础上的,他们的职业本质是利他的。他们学习的成果在受教育者生命个体成长中显现时,教师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励,教师只有具备自我提高,自我建构的心向,才能在长久的教学生涯中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加油。教师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且只有建立在学生成长的提高的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在教师每天的教育生活会出现无数的教育问题,正是这些教育问题无形中制约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教师应该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敏锐的眼睛,帮助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随时可能发现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线索。而只有自我修炼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教育问题的驱动下,通过自我修炼,多读书后养气,问学访友,切磋琢磨,慢慢地久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本领。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永远保持一种探索求真的生命状态永远。

有人说:名师是读书读出来的。读书多的未必能成名师,但不爱读书、不善读书的是肯定成不了名师的。读书,读社会,读人生,是教师自我修炼的基本途径。只有把自己的思维触角扎根到广袤的大地,博学深思,切己体察,才可能成长成参天大树。当然自我修炼的方式方法具有科学个性、个人特征,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及时总结成功经验,这也是各学科共通的经验。

四、教师角色品质的提升

作为人存在的圆满与至善状态才是具有高品质的生命质量,幸福是它的内在表现,倘若它仅仅作为一种可能的存在,而不是现实的存在,那么它对于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幸福的现实内容是人对自我的不断超越,是人在不断自我超越中的自我实现。

在传统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中,我们更多地强调教师的奉献,要求教师做春蚕和蜡烛。教师作为公职人员,对于这种要求有其合理性,这时社会去教师的职业规范,而作为一种职业本身,教师工作的同时也应享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感,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应得到发展。若想拥有职业品质的幸福感,教师的主观心理体验占主要地位,被迫从事教师职业或只是为生计考虑从事教师 职业,教师职业虽然高尚,但教师个人并不觉得的它“值得”,这违背了职业伦理价值,也不能产生真正的职业幸福感,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在教师的知识力量得到释放,人格魅力得以展示,经过教学,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之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职业幸福感。所以说职业幸福感是职业生活品质的象征,教师只有主动、自觉地追求幸福,才能找到职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其生命质量才能提高,其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具有人性的光芒。

如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职业更具有挑战性,其工作质量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更多的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生命质量。教师应直面现实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思考,创造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传金.教师幸福论[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雷玲.教师的幸福资本[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赵立伯. 教师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4]孟育群,宋学文.现代教师论[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上一篇:关于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探索 下一篇:运用数学巧解初中物理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