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运行机制

时间:2022-08-04 12:59:54

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运行机制

本文分析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的类型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的积累、复制和流动,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的信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交易费用降低机制,并分析了社会资本对于产业集群的资源配置绩效和创新绩效以及产业集群社会资本运行机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

关键词:产业集群;社会资本;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4―0059―06

一、产业集群内企业社会资本的类型和特征

(一)产业集群内企业社会资本的类型

集群内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是指企业与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被企业享用的社会性资源,它包括企业与外部的竞争与合作企业、中介组织、政府等集群内行为主体间结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集群内产生的信任、合作规范、集群文化等。从集群内社会资本构建主体来划分,产业集群社会资本由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和集群层面三个方面社会资本构成,对于集群内企业来说,领导者是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重要个体。由于集群的地理集聚性,领导者丰富的亲缘、地缘关系是产生社会资本的基础。企业的其他管理者,如各职能部门的员工也是构建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因素,他们也是个体层面的重要主体。这些个体在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过程中,一方面构建了社会关系网络,另一方面,他们通过自己的声誉、个人人格魅力,形成了信任关系。通过个体获得的社会资本最终都将服务于企业,对企业产生积极影响。集群内行为主体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形成错综复杂的横向、纵向关系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横向的有企业与集群内中介组织、政府、金融机构、大学等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有企业与其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这些构成了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集群内企业和政府、金融机构、大学、协会等组织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如企业从与政府的经常接触中可以获得某些信息、资源,通过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使其在获得支持过程中降低交易成本。协会推动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大学作为企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向集群内其他主体输出了大量的人才和人力资本的培训,且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与产品的课题研究和开发提供智力支持。企业集群层面的社会资本,主要指集群的整体文化与人文环境、集群的整体品牌等。集群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生成的文化与人文环境对集群内的各行为主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对集群竞争优势原因的研究表明,企业集群独特的文化是其竞争力之一,它也是企业集群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部分。集群社会资本具有整体性的特征,集群社会资本对集群内的所有行为主体产生作用,使得各行为主体成为一个共同体,彼此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

(二)产业集群中的社会资本的特点

(1)无形异质性和共享性。集群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不同的集群社会资本的功能效用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的运行绩效。集群社会资本是以集群整体为基础的,存在于各成员形成的网络之中,体现在集群成员协同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整个集群成员拥有的全部资源中发挥作用。集群社会资本更具有集体的特性,表现为集群成员与其他成员或多或少强化了的相互认可的关系,具有共享性,并通过彼此的相互联系而相互作用。这种共享性还体现在集群成员可以共享收益,体现在对集群利益的共同维持和促进。

(2)使用价值递增性和不平衡性。不同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不会由于使用而减少,而会由于不使用而弱化,它具有可再生性,其存量会通过使用而得到累积增加,会由于不断使用而增加其价值。集群社会资本能为利益相关者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优势,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更低的学习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长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集群成员的地位和具体的范围或社会交往状况决定了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具有不平衡性。由于发展历史、学习基础、学、管理水平等等方面的差异,使得集群成员之间存在社会资本存量方面的组成不同;而集群成员对社会资本利用的不同程度,也影响着其增量的变化。

(3)根植性和路径刚性。根植性是集群成员之间在长期的联系中形成相应的惯例和稳定的关系,并通过这种关系结构影响集群中行为者所采取的行动或采取行动时的行为倾向。根植性构成集群的整合运行机制如集群文化、集体效率、规制、信誉等,为社会资本的效用发挥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且,社会资本是在集群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积累和优化而成,其一旦形成,往往呈现出路径刚性的特性。集群可以引导一种各方都从主观上愿意长期维持其存在的、在体制上得到保障的持久稳定的关系,使社会资本得以确立,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再生产,且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中长期发挥效用,为学习注入能量。

二、社会资本的运行机制

集群成员的合作时间越久,信任水平越高,社会资本就越容易形成。合作过程中稠密的交互作用,有利于在合作中识别和判断对方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具有早期合作经验的企业往往因拥有合作的能力和信誉更容易建立新的合作关系,抑制对方机会主义预期的水平就会推动信任产生。在集群内部的企业网络内,随着合作进程的发展,基于心理认识的作用和频繁的行为互动,机会主义行为会逐步减少,而信任产生于过去的经历和以往的相互作用,它随着关系的成熟而逐步发展起来,从而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企业对其关系网络进行投资,形成关系性资产。投资于关系性资产使集群成员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有助于降低机会主义可能性,从而增加了信任水平,推动了长期合作和社会资本的形成。集群内部的中介服务组织处于企业关系网络的结构空洞关键结点位置,他们与供应商、销售商、组装商、科研机构、还有政府、新闻界、公众等方面建了广泛的联系,集群成员正是通过中介组织的联系和协调才能形成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通过复制、重构和流动得到不断地发展和优化,推动了组织间的信任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交易费用降低机制的发展,信任机制是知识共享机制和交易费用降低机制的基础,良好的信任机制推动了知识共享机制和交易费用降低机制的发展,从而使得产业集群内企业获得资源优化配置绩效和创新能力绩效,产业集群社会资本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一)社会资本的积累、复制和流动

(1)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复制

社会资本的积累导致企业依赖于不断复制其已有的网络结构与特征而获取资源。这种资源的获取途径受到社会资本数量的影响。企业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即它和其他企业和组织具有稠密的联系,就越容易在成员间对关系模式的组织惯例与特征相符合以及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获取资源。另一种社会资本积累的途径是改变网络结构,改变网络结构而使得网络中的企业获得新资源。但是在产业集群中,存在的大量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充当结构空洞核心节点。企业与这些结构空洞核心节点发展关系,积累起社会资本,就可以得到资源。通过改变网络结构来获取资源,是对现有路径的打破,符合动态能力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资源往往创新性较强,能支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培育。社会资本的复制是以社会资本的积累为基础的。社会资本

复制要求对现有主体关系结构的维持与重复投资,即企业为了维持已有的社会资本,会在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寻求新的合作伙伴时,存在复制现有关系模式的倾向。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由于分工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集群中的企业相对于集群外的企业来说处于关系稠密地带。可以通过社会资本的积累从不断地复制关系模式、扩展自己的关系网络来获取资源,复制现有关系模式带有路径依赖性,但是如果这种路径依然有效,那么获得的资源就仍然具有竞争性。

(2)社会资本的流动

社会资本充分流动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产业集群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社会资本在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充分的流动。社会关系网络作为集群组织内部以及集群组织与集群组织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不仅提高了信息流动的频率和效率,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流、经验流、技术流、资金流以及人才流等要素流的形成。实践表明,一个集群组织的社会资本的稠密程度与该组织内部要素的流动性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于产业集群组织来说,内部的社会资本越丰裕,要素就越易于自由而充分的流动。各种要素的充分流动反过来强化产业集群社会资本的形成。产业集群组织创造的这些接触机会正是社会资本形成的前提。因此,社会资本的流动机制就成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基于社会资本的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联系机制

(1)信任机制

企业中的每一项交易活动都包含有信任要素,网络的存在只是提供了渠道,而社会资本核心内容的主体间信任关系将在关系网络中起到剂和粘合剂的作用,从而激活关系网络。信任是指行动者对他人是否遵守承诺或其行为是否具有善意的正向预期。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的信任程度和信任范围。信任程度和“信任半径”是衡量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它们可以决定社会成员的合作方式、合作范围、合作深度、合作成本。人们如果能够信守承诺、遵守处理相互关系的规则、避免机会主义行为,那么团体的形成就会更容易,已形成的团体也将会更加有效地达到共同的目的。在产业集群组织内,企业的信任比集群组织外的信任更为重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由于区位的靠近和语言、习俗、家族等社会要素,使之具有高的同质性,因此较易形成或重建信任机制。

(2)信息共享机制

集群就是一个大的关系网络。由于地理位置靠近,交易行为大量发生在相互熟悉的企业之间、企业和知识生产机构之间,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非正式关系网络促进了合作,使得信息和资源在企业中能够共享。企业在相互的交往互动中有大量的信息在相互之间流动、扩散。在信息的流动中会有一部分留在公共领域成为公共资源。有些信息的价值已经表现出来,从而直接为企业带来益处;创新资源往往表现为或是来源于一些意会性高的隐性知识,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转移障碍。集群企业的网络特征及其制度和人文环境有利于集群内隐性知识的扩散,来自不同企业的雇员能够经常地坐到一起,进行各种非正式的相互学习、交流和讨论,在同产业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内的不同班组之间也会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传递信息和学习技术。在关系网络中,通过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利于企业之间基于共同获益的目的来相互利用彼此的隐性知识来为自己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高度的专业化和知识的互补性使得企业之间的知识形成了一条知识链。知识链中的成员之间可以理解的编码、符号等,使得隐性知识简单化,降低转移的障碍,进而成功地实现了知识共享。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通过相互合作对来自各方的知识进行共享,促进了集体学习机制的形成。

信任关系促进了非编码化隐性知识的转移。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只可意会的非编码化的知识对技术创新非常重要。而这些非编码化隐性知识的转移如果在没有良好信任关系的主体间进行,将使得成本较高。集群内主体间合作关系网络越完善,信任度越高,那么,企业间、科学家与工程师间就能更自由、更充分地分享和传播新技术知识。在企业集群中,由于存在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降低了企业的道德风险,使得企业以非契约的形式共同学习、交流和分享知识。这种长期化的集体学习有助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进而带动整个集群技术能力的增长。

(3)交易费用降低机制

通过社会网络,产业集群的信任机制减少了产业集群组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效地防止了机会主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了产业集群组织内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的交易效率。因此,社会资本的信任机制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信任关系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有限理性和时间空间距离存在,尽管是在产业集群内部,信息不对称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在机会主义存在的情况下,如果缺乏信任与联系,就会陷入囚徒困境,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交易费用自然产生(包括信息搜寻、谈判、监督、偏差的纠正等)。如果企业无视社会资本网络结构的约束,一意孤行,实施机会主义行为,那么其结果就是社会资本网络结点之间张力的增大和背信企业生存空间的缩小。而信任关系的存在使得上下厂家以及相关服务机构的关系较为稳定,这样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对于产业集群现象而言,交易费用的理论解释特别强调企业的聚集减少交通与信息交流的费用、面对面交流机会的增多缓和机会主义行为等方面的优势,但是这一切同样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所实现的合作关系。

信任是一个经济主体评价另一个经济主体不采取某种特定的机会主义行为的主观预期。产业集群特定的制度和人文环境会逐渐在某一区域形成特定的社会资本,从而引起区域内企业间的交易费用的降低。信任之所以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关键在于它可以大大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集群网络有利于交易双方彼此信任,增进合作,从而节省了协商、谈判、执行的时间和费用,减少了内部和外部交易的成本。在集群网络中,强关系使得企业相互了解,通过社会关系可以减少交易搜寻成本;弱关系和结构空洞所形成的稀疏的网络,减少了冗余的连接关系。

(三)社会资本的资源优化绩效和创新绩效

(1)资源优化配置绩效

企业作为资源以及在资源基础之上形成的能力的集合体,在获取到资源后需要对资源进行组合、利用和配置以形成能力,使得企业能更有效地为顾客提供价值。从集群内社会资本的本质内涵来看,关系网络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行为主体,包括关联企业、协会、提供教育、培训、咨询的大学和社会机构,还包括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机构。群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个体层面及企业层面建立起的广泛社会关系网络,使得企业与这些行为主体之间更有可能进行业务行为和资源的共享。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具有各自不同的专业化的异质性资源和能力,资源和能力的互补性使得网络中的资源能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产生于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起着关键作用。在产业集群中位于价值链上的节点上形成专业化优势,那么必然使其在价值链相应的生产环节或价值创造网络中的节点上集聚起相对集中的专业化资源,且由于企业受分工的

影响,其资源配置也会显示出专业化特征,即某些特殊资源会在一些企业中相对集中。企业的整体流程同样具有专业化特征,资源进入企业的流程也会有推动程序规范化发展,从而简化了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环节,提升了能力形成的效率。企业生产流程、人员、技术等的专业化,使得企业对此类专业化资源的识别、吸纳、利用和配置能力具有相对优势,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从长期的专业化的生产中获得累积性知识,在特定领域内实现一般能力的提升,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社会资本为网络中的企业创造的信息通道极大地便利了资源在企业之间的分配,并通过相互学习,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在企业根据专业化优势识别出创新资源的潜在价值时,就可以迅速加以利用,并将这种创新信息通过关系网络迅速扩散出去,从而促成合作伙伴的创新。

(2)创新绩效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网络关系又加速了创新与创意的产生。高信任度的社会,创新的可能性更大。在一个企业高度密集的产业集群组织内,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是组织创新的重要条件。在产业集群内,一方面,有为企业提供人才供给的大学、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等;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本身对人才的强烈吸纳能力造成大量人才慕名而来,也形成专业化人才的供给。同时,在产业集群的相对狭窄的地理范围内聚集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并进行着同类或相似产品的生产,集群内的竞争非常激烈。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差异很小,从而迫使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竞争压力激励着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迫使员工相互攀比,不断学习,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社会资本流动性加速创新,产业集群组织内,丰富的社会资本网络使信息流、知识流、技术流、经验流等高速流动,推动了共同的产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推动了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间邻近,带来了现场参观、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种学习、竞争的区域环境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可以共同利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和通讯工具以及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有形资源,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成本的降低,推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

三、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运行机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

我国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我国的产业集群在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地区如浙江宁波、温州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的环太湖地区和福建闽东地区等发展迅猛。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集约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轻纺、电子等大部分传统行业在我国沿海地区显示出旺盛的产业活力。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中也面临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社会资本运行机制对于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运行机制对于我国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很好地推动知识共享的区域学习机制和降低区域内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良好的资源配置绩效和创新绩效。利用社会资本运行机制培育产业集群优势为应对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家应从宏观上引导产业集群内的社会资本的形成和运行。同时,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运行机制是个开放的系统,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学习效率要充分利用外部系统良好的条件,国家应从宏观上进行政策引导国内外其他的社会资本融入产业机群的社会资本中,如利用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当地化策略和利用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的教育科研资源推动我国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扩大。

上一篇: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中的自然垄断趋势 下一篇: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形成机理的理论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