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漾奶和吐奶的鉴别诊断

时间:2022-08-03 11:13:26

新生儿漾奶和吐奶的鉴别诊断

摘 要 从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等方面介绍怎样区别新生儿漾奶和吐奶以及处理办法。

关键词 新生儿 漾奶 吐奶 区别

吃奶后呕吐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属生理情况称漾奶;有的吐奶从数量到次数与一般漾奶不同,就可能是疾病应及早诊疗。

漾奶一般量比较少,多见几口,由于奶已入胃与胃酸结合,故有时吐出的奶有奶块,呈酸臭味,但婴儿无任何其他症状,也不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一般表现为喂奶后的一种强烈的、无压力的、非喷射性地从口边流出少量奶汁。每天可溢奶1次或多次,但不影响生长,婴儿亦无其他不适或异常情况。

大多数新生儿呕吐虽不是漾奶,但也不是疾病所致。称为吐奶,吐奶也可称喷奶,不同于漾奶,是由于消化道和其他有关脏器受到某些异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动作,呕吐时奶水多是喷射性地从嘴里、甚至鼻子里涌出的。主要与喂养不当有关。如喂奶量过多,奶瓶嘴打的孔太大,喂奶过急;另外,喂奶时奶嘴中没有充满奶而进入空气,婴儿在吸奶同时吸进很多空气;或者喂奶时翻动小儿过多,或边哭边吸吮都会引起吐奶,这些只要注意改进喂奶方式即可纠正。

以上漾奶和吐奶都与新生儿解剖生理特点有关。新生儿卧位为主,胃呈水平位,再加上胃上口的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全,而胃下口的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就好像一个口袋,上口用绳扎的不紧,而下口又相对狭窄(因幽门括约肌紧张度相对较高)[1]。故喂奶后小儿一旦活动,就很容易使奶从胃中又反流到食道、口腔造成漾奶和吐奶。除了以上正常漾奶或因喂养不当而吐奶,如出现频繁呕吐,或大量奶液呕出,婴儿还伴有厌食、腹胀及哭闹不安时,则往往是病理性呕吐。可能是消化道感染,也有可能是神经系统感染,需要去医院诊治。

病理性吐奶与生理性溢奶则不一样,它是新生儿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引起新生儿呕吐的疾病众多,有一些是严重的先天性消化道畸性,需要及时做手术治疗。因此,要正确区别新生儿生理性溢奶和病理性呕吐。

一般来说,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的病理性呕吐情况较严重,次数频繁,呕吐量大,常呈喷射状,呕吐物中除进食的奶汁外,还会含有胆汁,或呕吐物为粪样液。常见疾病:①食管闭锁:如果婴儿出生后唾液较多,初次进食,吞1、2口奶后即有呕吐、呛咳、青紫甚至窒息,多为食管闭锁所致;②先天性巨结肠:出生后不排胎便或量少,1~2天后会出现肠梗阻症状:频繁呕吐,呕吐物中含有胆汁或呕吐物为粪样液,腹胀明显,腹壁发亮,有扩张静脉,经直肠指检或灌肠后排出大量大便,多为先天性巨结肠;③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出生后无症状,吃奶及大小便均正常,2~3周后出现呕吐,逐渐加重,直至每次喂奶后立即呕吐或不久即呕吐、常呈喷射状,上消化道造影可见鸟嘴状的幽门管入口及延长而狭窄的幽门管[2],可确诊为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先天性畸形一般需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

小儿内科性疾病所致的吐奶常常发病症状明显,吐奶一般不甚严重或间歇性发作。①新生儿窒息所致的脑水肿和颅内出血除呕吐症状外,常有、发绀、抽搐等症状;②咽下综合征,约占新生儿呕吐的1/6,表现为生后即吐,开奶后加重,为非喷射性。吐物多为淡黄色泡沫样黏液,含母血者则为咖啡色液体,且于生后1~2天内吐净即消失。③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常有发热、流涕、鼻塞、咳嗽等症状;④败血症和脑膜炎常有反应差、精神萎靡、拒食、不动、黄疸等症状;⑤肺炎常有发热、呼吸急促、口吐泡沫、发绀等症状[3]。

生理性漾奶和吐奶注意改进喂奶方式即可纠正,无需药物治疗。根据日龄特点和体重,新生儿第一周每次约30~50ml,第二周逐渐增加到75ml。母乳喂养者,若乳汁充足,正常新生儿一般10~15分钟即可吃饱,每次吃饱后,将小儿轻轻竖抱,头靠在母亲肩上,轻轻拍背,最好等小儿打嗝后,再放到床上,最好采取右侧卧位。注意喂乳后尽量不要翻动和逗引婴儿以免漾奶。且随着婴儿成长,溢奶逐渐减少,在6~8个月时可完全消失。而病理性呕吐,要及时去看医生,以免耽误治疗或错过手术机会。

参考文献

1 黄力毅,于海红.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5.

2 陈述枚,谢祥鳌.现代儿科治疗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216.

3 李刚.实用临床新生儿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19.

上一篇: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观... 下一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