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四策略”

时间:2022-08-03 10:25:27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四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因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握其心理规律,对实施新课程标准具有重要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激发人探求未知,增强学习主动性的一针强心剂。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热情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以情感人,唤起数学兴趣

新课程十分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为这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素养,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以自身的热情和厚爱唤起学生的激情,缩短师生间距离,把教学过程衍变为充满感彩的意向活动,密切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移情换位,思其所思、忧其所忧、乐其所乐。面对后进生不近题意的回答,多一些接纳,少一些排斥,用期待的目光抚慰他们有些胆怯的心灵,尽可能减少学生的挫折感;当学生思维出格时,要尽量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面对现实敢于幻想、敢于实践、敢于挑战教师,提倡思维无“”;不能用压抑的眼神捆绑学生的头脑,更不能用一盆讽刺的冷水把学生浇个透心凉。教师应以热情的鼓励、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自信地参与学习,使课堂教学朝气蓬勃、生机盎然。

二、贴近生活,激发数学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提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努力发现、自主领悟,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区别数学中的“比”和体育比赛中的“比”的不同,我运用了一个信手拈来的小游戏:

师:下面请大家轻松一下,一起做个“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好吗?两人一组,赛四局,然后汇报比分情况。(学生情绪高涨,异常兴奋。一分钟后学生陆续举手汇报。)

生1:(很得意的神情)四局比赛我都赢了,比分是4比0。

生2:我与同桌的比赛结果是3比1。

生3:我和同桌各赢两局,比分是2比2。

……

教师板书:4∶0 2∶2 3∶1 0∶4 1∶3(没等教师板书完,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了。)

生1:我们刚刚学过,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为什么可以是0呢?

生2:比赛中的比与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没等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就有学生抢着站了起来。)

生3:4∶0是表示一方得4分,另外一方得0分,就是另外一方没有得到分数。

生4:这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目的是让观众知道两队所得分数。

生5:篮球比赛的计分中也有几比几。所以我认为体育比赛中的比不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它与今天我们学的比的意义不同。

……

这样,通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景中理解了这两者“比”的区别。

三、创设情境,激活数学兴趣

“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目前已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但是,情景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其要害是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设的问题情境只要能产生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结合学科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以造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境界。让学生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开谜团,从而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体验成功,强化数学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好好学习的欲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情绪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给每个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具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感悟到数学并非抽象与枯燥,而是充满诱人的快乐、智慧和魅力。教师应发自内心地欣赏每一个学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和表扬;当暂时出现问题时,给他们真诚的期待和重新跃起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扬起自信的风帆,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使每节数学课都能情贯其中、趣寓其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上一篇:数学学习中的四个“学会” 下一篇:关注有意义学习精心设计对比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