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8-03 09:36:05

企业社会责任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研究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凸显,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复杂,而企业社会责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与大学毕业生利益相关,企业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高校合作,不但能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现状,提升毕业生综合能力,而且为企业提升形象、创造价值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企业社会责任;双赢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14-02

1 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1ity,简称CSR)问题的研究,在西方由来已久。目前普遍推崇的观点是利益相关者理论(Freeman,1984)。Freeman认为公司要对各类利益及相关者负责,并且企业的生存依赖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影响企业经营活动或受企业经营影响的个人或团体,包括:企业的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当地社区、环境、社会弱势群体以及整个社会。在Freeman观点影响下,企业已被认为是一个多目标的社会机构,而且不仅要赚钱,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和环境改变。

企业引入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与企业收益效果可用Quazi和O'Brien(2007)建立的企业社会责任二维模型(图1)来表示。横轴正方向代表了广义的社会责任,表示企业应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社区开发、资源保护、慈善等社会责任。负方向代表狭义的社会责任,即企业经营责任就是获取最大化利润,强调短期的经济效益。纵轴也有两个方向,表示企业感知的社会责任活动所带来的成本与收益。由图1可见,“当代观点”象限和“慈善观点”象限都能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说明只要企业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多参加社会责任活动,无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看,都是一种明显的净成本。

2 大学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目前,“雇主品牌”建设已在知名企业中成为企业总裁和高管关注的重点。它是以雇主为主体,以核心雇员为载体,通过为雇员提供优质与特色服务为基础,从而汇聚优秀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崭新的战略性品牌建设。“雇主品牌”的广泛认可,说明了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员工满意,他们才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自觉把自身利益与企业的目标联系在一起。企业间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招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企业找到“人才”,而大学毕业生又是企业招聘优秀员工的主要来源之一。可见,大学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优化大学生与企业的关系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

3 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双赢”

3.1 消除歧视,热衷公益,提升企业形象

长期从事社会保障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认为: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90%以上的招聘广告均含有歧视性条款,包括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乃至身体歧视如身高、相貌等等,就业歧视正在愈演愈烈,不立法明令禁止便会损害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与成长,进而带来更为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中国哲学第一人老子说过“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老子》二十七章),这就启发我们作为管理者应以寻找员工的长处为出发点,用其长而避其短。因为组织需要的是胜任的能力,只要候选人具备此能力,其他缺憾组织往往能够弥补;然而若没有这种能力,即使其余的一切都符合标准,也无济于事。因而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没有必要定什么歧视条款,而应当主动承担起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的社会责任,消除就业歧视,以赢得大学毕业生赞誉,从而吸引更多优秀学子前来应聘,为其效劳。

首先,企业应规范本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和合作中介机构的行为,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第二,企业应保障女大学生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大学生。第三,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以及残疾学生的平等劳动权利。

其次,优秀的企业必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对社会负责才能对员工负责,才会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为其效力,奉献才华。企业应从对资源的无限索取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生产模式,逐步转换为有意识地提高生产和资源使用效率,努力成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绿色”企业;此外,企业还应积极加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社会稳定做出相应的贡献。

3.2 联系高校,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由于受就业指导模式的局限,社会上出现了学历型人才过剩的现象。学历型人才偏重理论缺乏操作能力,而企业对求职者的需求已逐渐从学历型向经验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转变,因此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一部分没有专业技能和社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很难顺利就业。

针对此,企业要改变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以及希望新进人才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的观念。企业应和学校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与其应聘岗位相应的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需介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共同探讨各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让高校与企业、市场保持零距离沟通。通过介入的方式,对高校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参与制定调整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着眼点,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使专业设置企业化、市场化、灵活化、高效化,使高校真正实施因材施教,实现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3.3 加强企业培训,建立完整体系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仅凭人才交流会、校园招聘会以及笔试、面试考核来选拔人才,很难找到能迅速将自己做出定位,适应岗位,短时间内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忠于企业的满意员工。由此可见,人才不是即聘即用的。对此,企业可根据生产及人才需求情况,积极介入到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当中,通过与高校开展“定单式”人才培养等模式,主动出击,解决企业中的人才招聘与培养问题。

企业首先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次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因此企业应当把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转移到高等学校,在高校直接培养、发掘并储备人才,从而减少对新进员工岗位培训及再次培训所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而学校又具有丰富全面以及最新的相关理论知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对企业自身信息搜集,把握市场动态,是一笔宝贵财富。

企业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可请一些自己企业的优秀人士以及高校杰出校友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开设网上论坛等,让师生与企业人士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可适当提取一定员工教育经费,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建立培训机制,这将为企业赢得雇员忠诚度,提高业绩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美世咨询曾经对上海40家跨国公司的薪酬做了一项调查,调查表明,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已日益成为企业所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吸引员工最为主要的三项因索分别是:员工发展汁划(78%)、对员工的奖励和肯定(60%)、薪酬福利(56%)。其次是培训计划(40%)、工作环境(28%)和工作内容(25%)。

可见,就大学应届毕业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愿意付出努力,把自己工作自由与权利交给企业安排,是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愿望,能提供与之工作绩效相对称的发展。因而企业完善的培训机制,将是吸引人才的试金石。

3.4 提供实习,促进双赢

在社会竞争中整合人力资源,和谐共生。无论是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还是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人才的培养和梯队的建设中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还可以同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安置学生实习、就业等。

知识本身只是潜在的资本,要转化为现实的资本就必须使之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应由掌握知识的人才运用到企业中去。企业应本着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宗旨,通过与高校积极的沟通与合作,提供相应实习机会,达到学校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学生进入企业便能上岗、顶岗工作的目的。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同努力,优化整合人力资源,从而实现大学生与企业共赢,人才与社会经济齐飞的目标。

此外,企业还应将就业服务信息化、网络化。发达国家各高校都十分注重对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服务。通过信息网络及时把各种社会需求信息收集起来,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信息网络查到自己所需要的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需求信息,也可以把求职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雇主。

4 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会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大量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失业,人们就会怀疑知识是否能改变命运,这将严重影响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就业群体与一般劳动者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整体素质较高,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就业相对集中,同时也存在吃苦耐劳的品质相对较低、经验不足等特点。所以,重视企业的作用,通过企业积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建立并完善在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其社会化,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企业只有积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企业自身需要,同时也促进企业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为企业赢得了更多适合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Approach[M].Boston:Pitman,1984.

[2]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

上一篇:论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 下一篇:公平理论对员工激励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