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庄子之乐

时间:2022-08-03 09:05:14

摘要:《庄子》中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往往会带我们进入一种自由、快乐之境。 “庄周梦蝶”这一经典寓言阐释了庄子之乐的内涵:逍遥之乐,无己之乐,归道之乐。庄子的达观影响着很多人,“庄周梦蝶”更是启示我们超越有待的人生,游于至乐。

关键词:庄子之乐;庄周梦蝶;逍遥;无已;归道

庄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到前286年,这一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人们竞相逐利。庄子同样处在社会的底层,做过漆园小吏,曾以织履维持生计,有时还要靠贷粟度日,一生贫困潦倒。面对不堪的社会现实,庄子并没有陷入利己或悲观主义,而是用一种乐观心态关照社会和人生。

楚威王听说庄子是贤才,曾派人以重金请他入朝做国相,但遭到了他的拒绝。《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宗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1]

财富和权利是众多的人梦寐以求的,许多人为此耗尽一生。然而在庄子看来,财富,权利是一种束缚,他所向往的是无所羁绊,自由快乐的生活。有人评价庄子是虚无主义者。详读《庄子》,结合文中关于“乐”的解读,我们能看到庄子对自由逍遥的追求,正是在认清现实之后的一种豁达。“个人的幸福、快乐与否,在于他自己的主观感受。对时代造成的困境感受越深,痛苦也就越深。这就是庄子的苦乐观。庄子结合他独特的感悟,用笔在不幸的现实的地基上勾画出一片乐的奇境。”[2]《庄子》中以多种形式展现了庄子对自由、“至乐”的追求和实践,历来为人传诵的“庄周梦蝶”就是庄子之乐的集中体现。

一、逍遥之乐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3]

郭象《注》曰“自快得意,悦豫而行。”成玄英的《疏》云:“栩栩,忻畅貌也。”从这些词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庄子内心的愉悦。庄子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而且体验到蝴蝶翩翩起舞的自由,这种快乐是超脱身体的束缚,超越空间、超越万物的逍遥之乐。逍遥,即无拘无束,休闲自得的样子。庄周梦蝶,虽然只是一个梦,但这个梦是轻松快乐的。梦往往是主体内心愿望的反映,庄子面对现实社会无能为力,依然有着对自由快乐的追求,庄子用梦诠释了内心的追求。

而且不光梦中化蝶有这种心灵体验,庄子笔下的鸟、鱼也如此。“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在惠子看来,人无法知道鱼的快乐,而庄子用巧辩论证了人可知鱼之乐。在庄子眼中,水中游鱼自由自在,是快乐的,而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快乐。同时,庄子为了逃避世俗的羁绊,往往寄情于山水自然之中,“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知北游》),“以虚静推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道》)很多人忙于世俗的事物,劳形劳心。然而,人毕竟是自然的一份子,回归自然也是探寻本我的一种方式,悠游于山水之间,与自然真正地融为一体。

二、无己之乐

“无”可谓是贯穿庄子思想的始终,《逍遥游》中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万物相互依存,要做到真正的无所依凭最直接的就是放下自我,即“无我”。对庄子梦见蝴蝶的真实性暂且不论,庄子在这里表明的是自己已经忘记具体形体的存在,而进入了一个完全自由的悠然之境,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世人往往会根据一己之偏见,强分万物,主要就是过于执着于个体“我”,不知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人与蝴蝶难以分辨,消解了主体对“我”的束缚,实现了“自喻适志”的快乐。

只有真正做到“无己”才能无所忧虑,无所畏惧,达观的面对一切,甚至死亡。庄子妻子死时,他“鼓盆而歌”。在庄子看来生死和四季的变化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人死属于天命,不用为之悲伤。《养生主》中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在他看来生死都是合乎自然的发展,安时处顺,就可以无所牵累而逍遥自在。悦生恶死是大多数人的心态,若能做到“无己”,也就不用再为死亡悲泣。庄周梦蝶也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生死之道,庄周化为自由自在的蝴蝶,不是走向了死亡,而是获得另一种形式的重生。

三、归道之乐

“道”是庄子思想的主题,道的存在不同于万物,它是虚无的,不可捉摸的。“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知北游》),道无所不在,但道又不同于万物的存在,它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无形的。“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天地》)道包容万物,万物是齐同的,都是道的象征。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在庄子看来,一切都是道的“物化”现象,蝶、周混沌不分而又有分,体现了对“道”的思考。《天地》篇论述了从道到物乃至人的演化过程,人和他物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复归原始的虚无状态,与万物同,与天地合。“尽管现实事物千形万状,但站在‘道’的高度来看,根本就不存在区别。”[4]《庄子・让王篇》:“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只有得道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庄子之乐,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归道之乐,是游于无穷的极大快乐。

四、庄子之乐的启示

庄子无疑是一位智者,他用独特的视角和心理关照社会人生,因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一片可以安放自己灵魂的栖息地。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乐,举群趣者,UU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知乐也,亦未知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至乐》)[3]

人世间的追名逐利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放下俗世的羁绊,悠游自然,归于大道,才能获得至乐。“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之事则不乐,皆囿于物者也。”(《徐无鬼》)这些人的快乐总是受到外物的局限,一旦外物不存在,也就没有快乐而言。

庄子所追求的逍遥之乐,无己之乐,得道之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有人感叹生命短促,有人遗憾功名未就,很多人执着于这些身外之物,因而痛苦不安。“庄周梦蝶最后提出的‘物化’,就是通过审美的方式超越悲剧‘有待’的人生,因为人只有审美的存在才能超越外在功利目的,才能最终完成完善人格的建构,成为我完全的自由之人。”[4]庄子以平等的心态面对一切,超越有待的人生,游于至乐,为人类寻求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家园。(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2145页.

[2]易卉.小议庄子之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重排本)[M].中华书局,2007,第33、205页.

[4]郭公民.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及其哲学指归[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6).

上一篇:曾钊辑本《异物志》勘误 下一篇:作为文化符号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