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庄子·知北游》中的“道”

时间:2022-04-14 07:20:16

内容摘要:《知北游》是《庄子》外篇的最后一篇,其主旨是谈“道”——“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依托“道”而自然存在;天地的最高主宰是“道”,“道”创生万物,由“无”生“有”,“有”“无一体”;“道”是不可知不可见的,却实实在在存在着,无处不在。《知北游》中所谈的“道”与庄子所阐述的“道”是一脉相承的,借此一窥整个庄子关于“道”的思想。

关键词:庄子 《知北游》 道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评价庄子:“雅典民族倘没有亚里士多德,精神上不知要贫乏多少,中国倘没有庄子,智慧的遗产也不知将逊色多少。”[1]庄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用一部《庄子》成就了他的地位和价值,传承了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智慧火花,感染了无数华夏子民,不仅仅在于知识界,哪怕是平常百姓也熟知庄子。而庄子最让世人难以忘怀的除了他“逍遥游”的审美自由境界外,另一个引以为豪的就是他对老子“道”的继承与创新,正因为有了庄子,老庄一派的道家思想才得以圆满。

《知北游》是《庄子》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名。“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游”指向北方游历。多数研究庄子的学者都认为内七篇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杂篇是庄子后学之作,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庄子的思想。《知北游》的主旨是谈“道”,其中蕴含的思想与庄子整个哲学、美学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关锋在论庄子时说:“《知北游》如果不是庄子本人的著作,那末,也是接受了庄子的衣钵真传的庄子门徒所作的,它的思想和庄子哲学体系完全一致。”[2]透视《知北游》这一方“道”的小天地,自然而然进入庄子整个“道”的大宇宙。

《知北游》开篇就提出三个问题,一连问了三个人。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日:“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3]

综括来说,三个问题是:一、“何思何虑则知道?”二:“何处何服则安道?”三:“何从何道则得道?”针对这三个问题,三个人给予了三种回答:一、“非不答,不知答也。”二:“欲言而忘其所欲言。”三:“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三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问“道”,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它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它是可以知道的吗?三个回答之后就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八个字概括说明了“道”的不可知性:知道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以此显示了“道”的不可言传。“道”是存在的,但“道”是不可见不可言的最高的主宰,是世界的本源,是宇宙的本体。

张恒寿论庄子曾说过:“《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章是庄子书中讲本体论的精细论述。”[2]那么到底是如何论述的呢?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合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3]天地的“大美”就是“道”,“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道”主宰着天地万物,它不依赖于任何事物,却创生万物,使得天地自然万物依托“道”而自然生长。“道”的造化神妙莫测,使万物变化无穷,或死或生或方或圆,并在变化中依其自身的规律。天地不管多么大,秋毫尽管这么小,它们的浮沉变化,始终都离不开“道”的作用。道,是天地万物所以生成的总原理,故曰“本根”。

天地万物由“道”而来,没有“道”,物不成其为物:“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3]“道”先于物并生成天地各物,它是使万物成为各自个体的那个“物物者”,即“本根”。它不是“物”,即“非物”。由于“道”产生万物,万物才得以不断生存发展。“道”是万物的根本,是宇宙的本体,自古以来就存在。《大宗师》也有言:“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作为“本根”的道,庄子延续老子“无生有”的思想。

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 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3]

“道”是难以言说的,如果一定要说,也只能用粗拙的语言讲个大概。道,是冥冥无形之物,却可以生有形万物,即有形世界是由“无”——也就是“道”生成的。道,自由自在,往来无痕迹,何处不有,无处不在,使天自然而高,使地自然而广,使星辰自如运行,使万物自在昌盛。但是庄子“有无”思想还是不同于老子:“老庄深究‘有无’,老子的重心在于‘无生有’,庄子的重心在于‘有生无’,庄子在老子‘无生有’的前提下,致力于在有限、有形的物的世界中发掘出无限和无形的意义世界。”[4]

庄子认识到“道”可以从“无”中生“有”,期待进入“无”的境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更进一步追求“无无”的境界。

光曜问乎无有曰: “夫子有乎?其无有乎“无有弗应也。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 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 “至矣! 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3]光曜自贬,“有”存在吗?“无”存在吗?从根本上说,这是不可问的。“有”的世界从“无”而来,有了“有”的世界,还得继续返归“无”。达到“无”的境界还不够,最高境界是“无无境界”。因为有了“无”,又回到了“有”,所以还得进入“无无”。万物因“无”而生,至于“无”究竟是什么,却没法界定, 因为一界定就变成了“有”。“有”是实体化的世界,是从“无”中产生,“无”是非实体化的世界,需要从有形的世界中探索更进一步的意义世界,即“无”无世界。而道就属于这样的范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 道不当名。”[3]“道不当名”,道是无法命名的,因为一旦有了确定的名称,就可以继续追问下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关于这个名称之先是什么。我们知道,世界上所有的命名都是人类在有限的时空关系中所做的有限行为,而这是无法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我们无法说出一个在还没有时间的时候、没有空间的位置上就已然存在并创造了时间与空间的东西。而“道”的不可命名就说明它是一个超越性的先天的存在,它无所不在。

《知北游》中有一则寓言:“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3]道是宇宙的本源,道就在万物之中,万物虽有千差万别,却都由道而生。道究竟可以到哪种程度呢?道微小到见于蝼蚁身上,渺小于稊稗里面,遗漏在破碎的砖瓦里面,甚至混迹于屎溺里面。天地万物虽是千差万别的,虽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它们都贯穿着一个同一无别的东西——道,道使表面上不尽相同的天地万物在本质上还原为相同的东西。陈鼓应指出:“庄子的道并非挂空的概念,而是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5]万物都具备“道”,“道”遍在遍行于一切物之中。

庄子思想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它为后人传承了深厚的智慧底蕴,他所体现的哲学奥妙、处世法则、审美境界、心智态度等等,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和探讨。在这里,由于种种限制,我只能粗略的对《知北游》中所说的“道”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可是“道”,却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是一个关于庄子甚至是道家的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吾国与无名[M].群言出版社,2010.

[2]胡道静.十家论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6.

[5]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康亮,西北大学文学院2010级美学硕士,研究方向:美学。

上一篇:论汪曾祺小说的“返回”倾向 下一篇:《大双心河》吴劳译本的误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