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积累作文材料

时间:2022-08-03 08:43:32

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积累作文材料

摘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指导学生在积累和使用作文材料时运用发散思维。我们根据农村学校的资源实际,通过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探索出体察社会生活、研读课程资源、利用现代传媒等方法来指导学生用发散思维积累作文材料,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发散思维;作文教学;材料;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41

“作文作文,作得头疼”。在作文课堂上,学生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也不知所言,身为语文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我们认为其中重要的一个方法是,必须解决作文材料的积累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来积累作文材料,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他们受农村生活空间的限制,农村家庭教育文化氛围淡薄,应试教育樊篱禁锢等客观因素影响,往往显得知识贫乏,思路狭窄;或行文肤浅,缺少新意;或素材挖掘缺少深度,立意不高。这种种情况都会阻碍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思维能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可调控,产生新颖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和智力。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之米就相当于学生积累的作文素材,缺少积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注意多渠道、多途径地挖掘和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最好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索,我们有了一些自己的指导方法。

一、用发散思维观体察社会生活,拥有作文材料的源泉

人的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突出强调了作文和生活的链接,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

我们很注意指导学生体验生活,用那些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实材料,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例如,来自农村的学生最熟悉的自然是农家活,在以“责任”为话题的文章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熬过黑色六月却未收获的、心在流泪的“我”,沮丧地回到家,第二天随着“憨厚老实”的父亲来到田间,后来看到老黄牛“老了,可是还得为自己的主人工作”,父亲“脸上的汗水像黄豆般地顺着脸颊淌下来,可依然犁着地”。

这一幕令他猛然觉悟作为求学的自己只有拼搏才是自己的责任,正是生活给予他的独特情感体验,才写出情感真切、拨动心弦的文章。

还有我们这些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变成留守儿童,对“农民工”的概念最熟悉不过,我们着重引导他们将“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到逐渐成熟的心态和细节记录下来,有学生写出了“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马路的迷惘”“肉眼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等质朴而又极细腻的语句,进而引发他们对老、残、乞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对“和谐社会”等主题的思考。这些正是现实生活在学生脑海里打下的深深烙印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见证。这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细节刻画往往能收到“事细而情深”的表达效果,是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关注社会,进而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感悟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内容回归质朴生活的同时又富有时代气息。

二、用发散思维研读课程资源,获取作文材料的宝藏

发散思维主要通过联想来完成,所以发散思维也可称为联想思维。联想是l散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选文的文章结构(条理性)、论文观点(新颖、深刻)、写景技巧(细腻、形象)、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等诸方面皆有可借鉴之处,这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达到“游目骋怀”的境界。如高一语文课本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花未眠》《荷塘月色》等写景抒情的诗篇美文,学生的头脑中无疑就会想像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感受那独特的语言意境艺术,可作为“自然之美”话题类的作文素材。笔者曾把《伤仲永》《送东阳马生序》《孙权劝学》三篇课文拓展式化用,即对原材料的内容进行想象、拓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再加工,指导学生把方仲永自“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宋濂的“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吕蒙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一起对比,用作表现“后天的学习对个人成长的作用”的有力论据。深挖教材这个“聚宝盆”,让学生在教材解读中丰厚积淀,把教材中的人、事、物作为作文材料来积累,作文时便可成为“有米之炊”。

三、用发散思维利用现代传媒,拓宽作文材料的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本应是学生间接观察、获取写作材料的有效途径。可在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还远远没达到信息时代的要求,这就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好能用“大语文教学观”――把学生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中,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生活体验,更要引导他们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审视身边的环境。如:观看电影《阿凡达》为学生构思了在未来世界中,整个潘多拉星球的生态……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的动人旋律,眼前浮现父母倚在家门期盼儿女回家的画像,瑟瑟寒风中几经波折之后的共聚天伦乐;卡通漫画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当看到雄鹰在蓝天盘旋翱翔时,便会想到雄健奋发、自强不息;当看到奔腾湍急的激流时,便会想到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手机短信短小精悍,新奇幽默,富有个性,修辞手法大放异彩,可学习一些语言使技巧。这些通过现代传播媒介获取的信息,经过一定的加工改造,便可成为学生的作文材料。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西江中学 527100)

上一篇:巧用对联知识,活化语文课堂教学 下一篇:如何有效地实施初中英语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