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妙"问"

时间:2022-08-03 08:37:21

摘 要:提问--作为一种有效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课堂提问"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向学生合理设置课堂提问;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向老师、同学提出疑问。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一线的教学实例,就"课堂提问"的第一个层次而言,笔者认为: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选准切入点,以问导学;立足探究点,以问促学;把握延伸点,以问激学,力图实现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

关键词: 高中音乐 课堂教学 有效 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活动。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问题”是整个教学的主线。吴斌老师在高中课程音乐教学研讨会上提出:“音乐鉴赏,关键是问题,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与作用”。

那么“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提问?”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高中音乐教学实践,就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和组织,例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与体会。

一、选准切入点,以问导学

切入点是引领学生走进教学文本、领悟音乐主旨的最佳角度,也是赏析一部音乐作品的着眼点和突破口。选准“切入点”设计问题,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动力,以问导学实现“问”对“学”的引导功能。

如《肖友梅与黄自》教学中,课的开始,老师出示一个大大的“?”,并提问看到“?”会想到什么?顺着学生的回答,老师先对“问”作以科学的解释,并继续引导:当一个人的头脑完全被“?”占据是一种什么情绪?学生得出:迷茫的……然后师生回忆经典词句,感受古代文人由“问”引发的对爱情的疑惑和对愁与恨的抒发后,引出了歌曲《问》。

接着出示一个大大的“恨”字,提问:“看到“恨”,想到什么?若在前面加一个‘长’字呢?”由此引出白居易《长恨歌》。

同样在回忆经典诗句之后,老师顺势引出作品的背景,通过读歌词学生体会了当时的局势。一个“?”一个“恨”将音乐内涵紧紧联系在一起,发人深省。

这种切入点的设问巧妙又奏效。学生被“?”和“恨”两个字展开的画面深深地吸引,并在整个音乐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答案。选准切入点,以问导学,是一堂好课亮点所在,能有效引导学生快速切入教学主题,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足探究点,以问促学

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新课标要求提出: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立足“探究点”,以问促学,强调的是“问”对“学”的促进、推动功能。

1.提问要沿主线发展

一堂课如同一台戏,情节的发展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因此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讲究前后的连贯和关联,使众多问题围绕一个线索,形成一条主线。

如《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赏析中,主要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

(1)歌词中体现出士兵们恨的是什么?

(2)第一乐段重复演唱了几次?有什么不同?

(3)第二乐段演唱在声区力度上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音乐的旋律和情绪有什么变化?

(4)第三乐段是哪一乐段的变化再现?什么要素发生了变化?

(5)各乐段音乐要素的变化与士兵们情绪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所有这些零星问题都靠着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统领着,那就是“人物情绪变化――展现社会现实――腐败的政府必定会导致民族的灾难――激发爱国激情和抗敌热情”。

2.提问要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如同一场戏,情节的发展要环环相扣求发展。因此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层层深入,节节推进。

如《芬兰颂》的赏析中,首先让学生欣赏作品的引子部分,提问:

“旋律的力度、速度、音区怎样?”

“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这种力度、速度及音色的表现下,旋律给人怎样的感受?”

随后追问:“在这种残暴的统治下,芬兰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人们会进行怎样的反抗?”

连续性的设问一环扣一环,一问衔一问,问问深入,步步逼近问题的解决。

3、提问要点面结合

课堂教学若同一部好戏,必定讲究“点面结合”,发人深省。“点面结合”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处理艺术。

如《解密勋伯格》一课,老师抓住三个探究点,点面结合巧设问题。

“问题一:聆听《往事》,感受音乐的特点。为什么音乐带给你这种感受?解密――勋伯格之音乐风格。

问题二:聆听《预兆》,感受音乐情绪。思考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音乐?他想通过音乐表达什么?解密――勋伯格之音乐功能。

问题三:这位离经叛道的创新勇士,在生前,他的音乐总是得到人们的置疑和批判,最终历史认为他是20世纪音乐巨匠,是什么让他获此殊荣?解密――勋伯格之音乐贡献。”

本课三个“大问题”设计,激起学生强烈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使得探究活动有序进行。随着学生自主探究渐入佳境,对问题各个击破的同时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把握延伸点,以问激学

提问是一种智慧的发掘、灵感的启示。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促进学生往正题上引领,推动学生进一步探索与思考,再后来,还要激励学生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延伸。

把握“延伸点”,以问激学,发挥的是“问”在“学”中的激发功能。“延伸点”提问,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音乐,使得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得到升华和延续,以期实现“再探究”、“再创造”的学习过程。

1.“余音绕梁”,再探究

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把握“延伸点”精妙设问,给学生以意犹未尽之感,带来“余音绕梁”之功效。

如《钢琴音乐的奇葩》教学中,第一环节:赏析肖邦的《夜曲》;第二个环节:体验《c小调练习曲》;第三环节:切入了肖邦最擅长的创作领域:波罗乃兹和玛祖卡。逐层逐步走进肖邦的领域和他的内心世界。

最后的结语停留在:“同学们,我们今天领略到了:

(?)的肖邦,(浪漫的肖邦――《夜曲》);

(?)的肖邦,(爱国的肖邦――《革命练习曲》);

(?)的肖邦,(民族的肖邦――《军队波兰舞曲》;

……

最后是省略号,“希望课后大家再去挖掘肖邦的创作,发现他的多面性,填上更多的‘(?)的肖邦’来完善你对肖邦的理解。”

2.“学以致用”,再创造

课堂学习仅仅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正如人们常说的“学以致用”,形成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如:在执教《阳关三叠》一课时中,经过前期对唐诗《送元二使安西》和歌曲《阳关三叠》的赏析,学生对这两首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这时老师不失时机提出一个问题:“诗与歌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学生通过已有的学习很快就说出《送元二使安西》为歌曲《阳关三叠》提供了歌词,而《阳关三叠》的旋律表达了诗意,可见诗和歌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抓住这个机会继续提问:“你能根据诗的意境和中国古代音乐的创作特点,创作我们自己的《阳关N叠》吗?”学生们随即就兴致盎然地投入到音乐作品的创作当中。尽管学生们的作品还显稚嫩,但是这个创作过程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以致用”,收获了一种成就感。

结语

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课堂问题生成于教学求索链的各个环节,教师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手段,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体现何种教学理念,都离不开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对话。“问”是互动的催化剂,“问”成了组织一堂课的纽带,甚至主导着一堂课的走向,影响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问得到位、精辟、出彩,能使上课的条理清晰,丝丝入扣,高潮迭起,水到渠成。我们不容质疑:课堂教学的设问艺术是最高级的教学艺术。

实践告诉我们,不管我们“问什么”?“怎么问”?万变不离其宗,那便是:设置问题时都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基点,突出体现学科特点的“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问”在“点”上,“以问导学”、 “以问促学” 、“以问激学”,重视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优化提问技巧与方法,使高中音乐课堂奏出耐人寻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真正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2000.

[2]丹东尼奥(Dantonio,M.),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

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

[3]查汪宏,章连启.走进高中音乐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方琼.谁来问一个漂亮的问题――关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0,(1): 22-23.

[6] 刘中瑛.例析《解密勋伯格》教学过程的“三放三收”[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10):12-13.

上一篇:"以微型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篇:基于MATLAB的《数值分析》实践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