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时间:2022-08-03 05:26:01

浅谈新课改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摘 要: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这就给一线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运用成为重要环节.

关键词:导语;插图;设疑;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好的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影视导语: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有不少情节往往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如我在讲授《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时,以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郭靖和杨康两人物名字来历情节入手,导入新课效果就很好。音乐导语:如上《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先播放一曲《滚滚长江东流水》音乐,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马上带入一个气势磅礴、刀光剑影的三国纷争历史画面中,也为上好本节内容、理解本课教材埋下了良好的伏笔,制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精心讲好插图,引发学生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在讲述《文艺复兴》一课时,先指导学生分析欣赏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再由点及面,由形象至抽象进而分析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理解文艺复兴。这个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住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课堂上同学们很感兴趣,课文内容记得很牢。

三、设计对联短语等,提高兴趣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历史课,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把一些历史知识和方法编成快板顺口溜、谐音短语、诗歌等,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业余文化活动进行,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如在讲中日甲午战争时,曾编了三组。“热血染黄海,丹心映碧波。”这是对黄海战役中,广大中国战士英勇抗战,特别是管带邓世昌、林永生与全体战士壮烈牺牲的英雄壮举的赞颂,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顺口溜:如讲隋朝大运河:“永济通济江南河,邗沟把江淮连接着。运河全长四千里,贯串五河从六省过。北涿南杭洛居中,经济交流贡献多。”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情趣。

四、巧妙设置疑问,以疑问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去挖掘,才能发展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使之“学则须疑”。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可设问:①中英两国相距遥远,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呢?②鸦片战争是否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为什么?③爱国军民浴血奋战,但最终中国仍然战败,当时的中国有没有取胜的机会呢……以此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其主体意识,锻炼思维能力。

五、创设历史情境,以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比如《》中的“公车上书”,就可以做一场面描述:1895年的春天,京城热热闹闹,举人来来往往,正是举人进京赶考殿试的日子。但是这个春天并不美好,京城笼罩着恐怖的气氛,因为清政府刚刚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悲痛,进京赶考的举人们更是痛哭流涕。早已主张变法的康有为一呼百应,号召1300多位举人,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拒签和约、迁都再战。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这个场面描述就可以把师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当中,去感受中国的苦难、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从中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公车上书”的意义,它把维新思想由一种思潮发展为一场政治爱国运动,维新思想更广泛地传播开来,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的领导地位也确立下来。

总之,新课改后对传统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冲击,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兴趣。

(作者单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30团完全中学)

上一篇:打开写作大门 下一篇:依托联想,让数学课堂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