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患者的心理护理讨论

时间:2022-08-03 04:53:24

急诊室患者的心理护理讨论

[关键词] 急诊室;心理护理;护理质量

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而需要紧急救护的特点,且对陌生环境及对疾病本身的体验,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愤怒等心理障碍而需要心理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9月在我院急诊室就诊的120例患者,疾病种类包括外伤、腹痛、骨折等,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18~63岁。

1.2急诊患者的主要心理反应:①急切与紧张:急诊患者因突发性、剧烈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带着缓解病症、解除痛苦的急切心理来就诊。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手足无措,感到无助。②焦虑与恐惧:因发病突然、病情凶猛、发展迅速和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往往使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过分的恐惧使其失去心理平衡,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恐惧不安。对急诊室的陌生抢救设备和各种操作技术的陌生,医务人员紧张的工作态度等都无意识中给患者带来恐惧不安。③情绪易激动:多见于家庭矛盾、打架斗殴、酒精中毒、服毒自杀等患者。表现为情绪反常、乱吼乱叫、不配合治疗、不让做检查、拔掉输液针头、拔掉氧气鼻导管等病情复杂,需要作相应检查和会诊,患者就会认为医生技术不高,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或因划价、交费、取药过程中的不顺利,或是医疗费与自身的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等,继而产生不满甚至转院念头。

1.3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1.3.1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温馨有序的医疗环境能给患者带来安全感,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积极参与治疗、护理。因此,要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安静,布局科学、合理,急救器材与药品应处于应急状态,救治时冷静、紧张、不慌乱。

1.3.2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有效的交流沟通和个人娴熟的沟通技巧是心理健康护理的基础[3],急诊室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本着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积极迎接患者,简明询问病史,通知医师,准备抢救用品,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如建立静脉通路、给氧、止血、测生命体征等,让患者感受到关心、温暖及重视。

1.3.3消除不良情绪反应:对病情的发展、治疗过程及所需要做的临床检查等做出恰当的解释和说明,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j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表现出权威和自尊,使患者信赖医护人员,产生安全感;处置操作要娴熟、稳重、准确等,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1.3.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绝望轻生的病人,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方面和其沟通交流,帮助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的行为表示理解、同情,用真诚的心去唤起其对人生的热爱,使抢救顺利进行,使其配合治疗。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患者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烦踩不安等不良心理反应,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不良反应明显降低,而且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3 讨论

急诊患者相对于一般患者来说,对生命的渴望,对医护人员的求助、依赖更为迫切,心理需要贯穿于就医的各个环节,而且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更为复杂多样。所以,急诊室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不良心理对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负I豇作用,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满足其心理需要,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对提高急诊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影响、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康复,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掌握急诊患者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努力使急诊患者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通过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改善了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而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急诊工作中推广应用。

上一篇:前置胎盘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措施 下一篇:150例手足口病护理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