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结合课外劳动的作文教学

时间:2022-08-03 12:53:19

浅谈结合课外劳动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课外劳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34-01

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创造性表达的实践活动。生活化作文教学立足于大语文教学观,着眼于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能力。

学生作文首先要有话可说,要有具体的内容。具体的内容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产生作文的需要。课外劳动是生活实践的一部分,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劳动实践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在火热的劳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的苦与乐,积累作文的材料,学得生动活泼,写起作文来就能言之有物,同时还帮助他们丰富了情感,提高了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的品质。

笔者让学生每周参加课外劳动,指导学生写观察作文,写体验作文,写想象作文,使学生的作文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们的作文内容矫揉造作的成分越来越少,个性表达越来越彰显特色,提炼出的主题也越来越深刻。

一、通过观察积累作文材料

要让作文具有生动性、鲜活性、吸引力,就要把生活中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事物融入到作文中,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具有敏感度,抓住生活的细节,记录下生活的每个精彩片段。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同的经历,在教学中笔者首先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并把事情的经过阐述得精彩生动,激发学生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兴趣,引导学生把一件平凡的小事描写得生动精彩。在劳动的天地中,有许许多多值得细心观察的事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积累更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写作时就能做到文思泉涌、游刃有余。

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外劳动中有意识地积累一些素材。如果这些素材是从生活中获取的,它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不经意间就能触动心灵的情感,让情感喷薄而出,一篇真情实感的作文很容易就在孩子们的笔下诞生了。例如,笔者的一个学生写太阳花,就是他多次观察的结果:

同学们两年前在学校劳动基地边种下的太阳花是红色的,可是现在菜地边的太阳花却是黄色的,是什么原因呢?我通过观察我家的太阳花的生长情况,以及从我家移植到学校劳动基地——菜地旁边的太阳花的生长情况,我终于得出了结论:原来,都是风、蝴蝶、蜜蜂惹的祸……

二、通过体验加深情感理解

体验,是自己亲自验证事物,感悟事物的本质特征。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苦与乐,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情动于衷,学生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写出真情实感。自然和社会是一座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大课堂,通过在劳动中观察和感受,学生能够加深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创作的冲动和欲望来自于对生活的情感,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有深入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写出好的作文来。

平时学生的作文缺少心理感受的描写,或者心理描写不切实际,就是因为学生缺少生活的真切体验。没有真切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教师应当在平时加以适时引导,使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得到加深,并将之抒写出来。例如,笔者的一个学生写在劳动基地为黄豆捉虫,描写就十分细致:

同学们都猜测着,这黄豆的叶子一夜之间减少了一大半,到底是什么虫子作乱呢?我小心翼翼蹲下去,慢慢地拨开枝条,察看叶子的底面,终于发现了一条黄白相间的拇指一般大的毛毛虫!同学们都挤过来,顺着我的指点观看,可是没有一个同学敢伸手去捉……

三、发挥想象充实作文深度

想象是从已有的表象中,把所需要的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并按一定的关系,把它们综合而成的。一切艺术的创作都离不开想象,而写作也是一种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想象。成功的写作应闪耀着思维的灵动,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散发出想象的活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时要鼓励学生写简单的想象作文,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儿童才敢于去尽情想象。因而,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想象氛围,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鼓励学生要有大胆想象的精神,发展创新思维,还要为学生提供训练想象的条件,拓展其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劳动中逐步学会合理想象。

在课外劳动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感受记录下来,结合生活的经验,将细心观察的印象记录下来,将过去或者现在印象中已形成的直接材料、间接材料进行新的巧妙组合,作文的时候就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笔者的一个学生结合劳动体验,对菜农的辛勤劳动进行如下联想:

头上是火一样的太阳,我一边为菜地拔草一边想:菜农要种出一斤蔬菜,需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啊!可是,那些生活富足的城市的居民,在买菜时居然还为价格本来就低得可怜的几斤蔬菜讨价还价……

(责编 黄鸿业)

上一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就业现状与挑战 下一篇:家园携手合作 促进幼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