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到“导师”角色的转换

时间:2022-08-03 12:24:12

“教师”到“导师”角色的转换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加具有发展意义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变“教师”为“导师”,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教学工作,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以技能为主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教学模式学习能力角色转换实践探索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中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种教育思想正切合当下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正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完美诠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技能操作融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获取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操作技能,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职业教育培养“以技能为主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吻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加具有发展意义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需求,只有教师角色全方位更新,变“教师”为“导师”,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教学工作,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以技能为主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由“课程被动执行者”转换为“课程主动研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最多也就是调整一下课程和教学顺序而已,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实践在其中,因此也就脱离了生活实际,教师仅仅是传统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要求“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以外的生活实际和本人的教学实践,积极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制和开发,更重要的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校本教材进行评价和再开发。

实践与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们学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先我们使用的教材涉及面广,实训内容以单项练习为主,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的训练,很难在有限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本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自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个高质量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过程。

样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在我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分析原因在于我们在校本教材内容的编排上跳出学科体系的屏障,将实际工作过程中能用到的基本操作编写成典型的项目,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一方面满足社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校本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师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教材内容、项目的实用性进行重新评价,集体探讨后进行再开发,使校本教材具有更高的质量,为学生的“零就业”奠定基础。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而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三者合一。“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因此要将学生定位于学习的主体,教师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会学生怎样去学,怎样去做,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实践与探索。在《计算机办公软件——Word》教学中我们把排版分为“基本排版”“图文混排”“综合排版”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又分成几个项目实施教学,每一个项目又划分成几个小任务,这些小任务由几个基本操作去完成。学生在不同的项目中扮演相应的角色。比如在“图文混排”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为报纸版面编辑,模拟项目排版,感受排版工作的一般工作流程,熟练掌握Word的图文混排功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对课堂进行组织,告诉学生我们要做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去做?如何去承担报纸版面编辑这样一个角色?在学生尝试探究环节中,学生要根据本人的实际经验和学习能力去探究,虽然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但学生毕竟存在学识和经验上的不足,这时候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探索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他们提供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完成探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不只学会了操作,掌握了方法,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长久以来被失败所压低的自信心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也加强了,学习效果自然好了。

三、由教学过程的“主角”向“配角”转换,充当学习的“辅导者”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只是“配角”,甚至是“旁观者”。本节课做什么、怎么做,老师已经安排好,学生只要接受老师的安排即可。教师行使着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而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更强调学生的“做”。因此,教师要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做“主角”,自己做“配角”,以一个辅导者、培养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实践与探索:在教学中,教师的辅导帮助贯穿于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项目分析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去分析项目制作思路,提出学习方法建议;学生尝试探究环节,指导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案例步骤操作,如何提炼出要点;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期间,针对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采用集中与分散、集体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辅导方式进行解疑答难;课堂小结和作业环节,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知识归纳总结,系统化整理等。教师这一角色的“扮演”,充当学习者学习的“辅导者”,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上的种种障碍,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在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和探索,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真正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转换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导师”,做课程的研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使教学做合一,丰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为中职教育培养“以技能为主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上一篇:教育公平视角下体育运动教育公平的思考 下一篇:以PBL教学法为主导的兽医药理学课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