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

时间:2022-08-03 11:39:35

校企合作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

摘 要: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总体上看,由于发展经验不足、各方面支持不够,校企合作面临着众多问题,很多因素制约着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职业教育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1.研究意义

1.1理论意义

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理论,可持续发展优势理论虽然应用时间短,但已经相当成熟。通过分析企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来综合考虑市场原因、资源整合、注重顾客价值,促进企业进行内部革新和外部联合,从而达到突出竞争优势的目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校企合作领域中还没有得到运用,但是其具备的深刻内涵必然会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打开新的视野。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1.2实践意义

首先,本研究是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同时也为未来的教育事业提供经验,这是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政策的响应。其次,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理论和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目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再次,对于学校来说,有利于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能够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证校企合作的实施和发展。最后,对于企业来说,获得优质人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所以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为企业增添优势。

2.影响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市场环境因素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一直都占据主导地位,学校培养人才是为了促进升学率和就业率,所以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都是以企业的专业需求设置学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然而企业在决定是否与学校合作的考虑因素就是其利益与需求。因为企业追求的永远都是高收益,因此在进行校企合作中,企业看中的是学校所提供的廉价劳动力,这必然成为校企合作持续性的障碍,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陷入尴尬局面。我国许多行业的发展还是依靠人员密集型的粗犷方式,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知识没有很多的要求,加上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些企业的员工素质低需求,企业很容易招到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那些经过学校培训毕业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学生反而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使得本就困难重重的校企合作发展面临更多难题。

2.2资源缺乏因素

制约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因素主要是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关系资源。第一,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对教育投资的经费总体偏少,许多高职院校都是民办要自筹经费,政府难以在经济上支持校企合作。从目前一些校企合作的现状看来,由于没有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许多校企合作都沦为一次性的合作,对教学资源等设备的投入很有限。第二,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是促进校企合作发展的管理组织,理应发挥整合人力资源的优势。但是由于高校行政关系复杂、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少高职院校设立的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有名无实,并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对校企合作发展的战略性作用。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力量不够,人才流失严重,已成为制约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

2.3创新瓶颈因素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国外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我国校企合作提供借鉴和启发,促进我国校企合作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也有不少借鉴了国外优秀学校的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均在自我学习和更新创造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成绩。例如,青岛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多年来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根据本土特色、结合当地教学资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办学之路,成为德国"双元制"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典范。同时,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学习国外先进模式时,并没有考虑可行性和适应性,单靠一味地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到最后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而且也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促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

3.1创立校企合作机制

创立校企合作机制的首要因素是政府主导。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效力来明确在校企合作中各方面的权利和职责,良好的法律环境是促进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同时,政府可以作为学校和企业两者间沟通的牵头羊,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校企合作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保障,向社会广泛宣传校企合作的理念,寻求实现校企合作的多种途径。有了政府的主导,学校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一方更要发挥推动作用。第一,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的运作效率,整合教学资源,使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企业的岗位需要较好地衔接起来,从而促进整个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保证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第二,学校要增强师资力量,要通过各种组织学习,使校企合作的工作人员维持对校企工作的热情,并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

3.2共建多方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基于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是政府的利益所在;企业发展要寻求转型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吸纳社会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为社会输出优秀人才是学校的夙愿;而对于学生而言,顺利升学和就业更是人生理想。因此各方利益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共识,就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借助多方面的合力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具备理论知识的优势和强大的师资力量,这是企业所需人才孕育的摇篮,同时学校又存在资金不足、设施不够的物质短缺现象,这也需要企业的帮助。因此二者应在合作中各施所长,实现互补,在实践中总结校企合作的经验,共同解决难题,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如对参与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企业依托学校智力资源大大降低技术成果转化成本、员工培养成本,实现企业运行利益最大化,学校依托企业物力和财力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学生就业渠道。

3.3营造校企合作文化氛围

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是"重学轻术",通俗地来说就是民众普遍重视文凭学历,国家教育部门重视高等教育。因此,学生就学都倾向于综合性的高等学术性大学,在人才就业市场上,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招聘门槛就定在高等教育文凭上。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从建校上缺乏政府重视支持,在招生上缺乏优质生源,在办校中缺乏社会力量支持。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就业中也受到不平等待遇,整个社会的观念都趋向重学历、轻能力。文化是一种群体认知下的可分享的知识体系,文化氛围的营造依托于群体认知下价值观念和意识的自觉、主动调整。如果不及时营造适合校企合作开展的文化氛围,反而会让现成的文化影响校企合作的开展,甚至成为校企合作的阻滞。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对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校、企业、学生对校企合作的观念,重新审视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共赢局面,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并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发展。学校和企业也要自觉更新观念,认识到开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进而自觉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与自身的利益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杨小燕, 张秀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 教育长廊, 2009(6).

[2]石建, 李仁山. 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研究, 2010, 25(2).

[3]焦树国, 张勇.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商界(上), 2010(4).

作者简介:郑雄(1978- ),男,湖南汨罗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电广传媒系系总支副书记。

上一篇:关于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探析 下一篇:心理距离对智慧行为的影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