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观念创新的关系分析

时间:2022-08-03 10:23:05

创新教育与观念创新的关系分析

【摘 要】在现行军事教育中,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关键词】创新教育;观念创新;大学教育

观念是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也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持。作为教育观念,它则具体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教育价值观,并直接影响到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一、树立创新的价值观

所谓创新的价值观就是指,要充分认识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要使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深入到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每个公民的心灵深处。从社会的每个个体成员来说,应该把创新素质看作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体现,看作是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体现,要认识到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与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学校的教师而言,应该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自己神圣职责的坚定观念,任何一个阻碍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教师,就是他教育工作的最大失败,是最大的教育渎职,是最不称职的教师。总之,我们要使所有的社会成员,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树立起以创新为荣的进步观念,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在这样的创新价值观的支配下,对整个社会成员的创新素质发展会起到持久有力的激励和推动作用。在树立创新价值观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形成创新素质可塑性的观念思想,要打破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神秘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充分说明,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每个人创新潜能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

二、要树立创新的教育功能观

当代的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自身的使命和任务。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才能,这才是当今教育的真谛。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曾指出,“人们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意识的一切创造性潜能都能解放出来,人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教育具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表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教育能否发挥其固有的正面功能和作用,其关键一点就在于我们是否对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旦我们在思想意识的深层认识到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才会积极探索和挖掘教育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因素,而避开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消极因素。反之,我们的教育活动就可能在无意识中助长挫伤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消极因素。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功能模式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功能模式。新的教育功能观是21世纪知识经济创新旗帜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三、要树立创新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

人才是指那些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体。整个人类在21世纪的征途中,各个国家与民族竞争的焦点越来越表现于创新实力的竞争。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就是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著名的计算机专家谭浩强教授指出,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人们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就是一项本事,在这基础上再去发展知识。只靠背书获得高分的人在新世纪中将是没有出路的。这表明,在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人才标准己与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的人才标准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新的人才标准下,人们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认识评价观念也必将实现一次新的超越。另外,我们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那些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将逐步被淘汰。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中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己任。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和角色的新的理解。

总之,观念和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会对整个民族的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生阻碍作用。教育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其前提就是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上一篇:基础日语教学探讨 下一篇:院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型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