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课堂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8-03 09:27:43

少数民族学生课堂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阅读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民族院校的汉语阅读教学尤为重要。文章就民族院校学生的课堂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阅读教学;分析探讨

一、少数民族学生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绝大多数来自边远落后的农牧区,由于生源地的基础教育较为薄弱,学生的汉语基础相对较差。薄弱的汉语基础形成了其学习汉语的特殊性,而我们的汉语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

1.忽视了非母语学生学习汉语的特殊性,造成汉语阅读教学中存在起点高而收效微的状况。汉语阅读教学的支点是母语教学,从承载主体到承载方式都应该围绕它定位,然后延伸辐射,构成整个系统网络,使接受主体既能获取信息又能体味祖国语言的优长所在。但是,民族院校普遍追求较高起点的对选文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但脱离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而且会搞乱学生思路,根本无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只看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身弱势,忽视和消解了民族学生接受汉语文化的目标。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相对较差这种状况,长期以来,民族院校的汉语教学一直偏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灌输和字词句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之后进行课文分析。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背离了对民族学生进行文化浸润的汉语教学目标。阅读是接受特定文化的过程。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种特定文化传统的体现,都能传递出某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习俗行为等。如果我们把充满了人文精神的选文肢解成枯燥乏味、支离破碎的语言材料,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不见了,丰富真切的个人感受消失了,这势必大大降低学生汉语学习的兴趣。

3.忽视了对民族学生汉语阅读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培养,消减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阅读材料往往同时综合了书面语和口头语的精华,准确、恰当、优美的言辞往往来源于阅读。同时,学生的习作,主要是从模仿范文开始的。阅读教学中的多读,首先是多读课文。但是,对一篇文章认真读、反复读和大量读之间,常会形成矛盾。汉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学经验,根据不同性质的阅读材料,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在众多的阅读方法中,教师应倾注于精读、略读和速读能力的综合培养、训练上。当前,在少数民族汉语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一问到底”和“包讲到底”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

4.忽视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少,阁读效果差,人文素养严重欠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长期忽视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少,阅读面窄。从课本篇目数量看,与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况且实际教学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讲读课文、轻自读课文的现象。学生在汉浯课上直接读到的作品实在少得可怜。这正好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课外阅读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结构严重不合理,这也是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对青海省某民族院校0.3级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调查中显示,70%的学生课外阅读以消遣为目的,在学生购买的报刊图书中,知识类占45.5%,消遣类占54.5%。这种不合理的阅读结构,必然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欣赏层次的低下。不重视课外阅读,阅读量少且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还导致阅读效果差,阅读速度慢,造成大多数学生不会阅读。此外,由于阅读教学要么不读课文,要么从头到尾一点一点地嚼,学生不会浏览、不会跳读、不会抓要点。

5.评价体系不符合阅读教学规律,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容易误导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现行的汉语评价体系依然保留着应试教育的模式,导致汉语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汉语课上,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用在提高阅读能力和听说读写等实践能力方面,而是过分追求答案的标准性,这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汉语课本身就带有许多模糊多义的东西,再加上读者的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品质、思考角度等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也应各异。大至课文主旨,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种硬性的“统一见解”是不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的。有些题目可以要求答案的一致性、准确性,而有些题目恰恰需要学生创造性地发挥。那种量大、死板而机械的标准化试题,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读死书、死读书。

二、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1.根据民族学生实际,改革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汉语阅读教学的模式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能够体现阅读教学的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教学原则。在这一过程中,认识逐层深化,理解愈加具体,学有所依,学有所得。(2)能够体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本质特点。既重视汉语内容和汉语形式的研讨、理解,又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汉语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摒弃繁琐分析,强化熟读理解;抓好语言能力的训练,重视迁移运用;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集中体现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避免以往阅读教学先理解后朗读的单项训练,以及训练一点化、片面化的问题,使阅读与理解有机结合起来。(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

2.制订朗读训练常规,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声音、章句、层次、中心、义理、感情、神韵等都容易融会贯通并加以理解,课文的意义会随着朗读而逐层呈现其面貌。朗读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强化训练,朗读能力是在朗读的实践中逐步训练提高的,而不是靠教师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还要把学生学完课文后能否做到流利、熟练或有感情地朗读,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

3.加强课外阅读,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学习汉语要多读书,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书读得多了,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汉语教师要辅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还应读其他各种读物。学生从大量阅读中产生兴趣,形成习惯,就会自己找时间阅读更多的书,知识和能力的丰富与提高就会随之而日新月异,终身受用无穷。

4.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允许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见仁见智,承认答案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可能开放自由。

5.坚持读写结合,加强重点项目的训练。汉语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应该互渗互补、相得益彰。以读写训练重点为主线,以“读写例话”为知识的结合点,是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读写结合的途径。可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有的教师虽然注意了这个问题,但也是“貌合神离”,或是“蜻蜒点水”式简单联系一下,没有把“读写结合”放在紧密、有序、及时的基点上,没有把读写结合贯穿在汉语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在今后的阅读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读写结合,加强重点项目的训练。

6.改革阅读教学的评价方式,着力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水平。现行的阅读教学的评价方式常常和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水平背离,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近几年大家似乎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力求更实际一些,命题时基本上不再从课本上出题,重视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不能否认这是个进步,但还未根本扭转这种现象。为了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价值,适当地减少标准化试题,增加能够反映出学生实际语言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的试题,恐怕是势在必行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全靠某个汉语教师个人的努力所能奏效的。但是,就汉语教师自身而言,理应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总之,只要我们汉语的阅读教学能够真正从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按照汉语教学的规律去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就会逐渐摆脱长期困扰汉语教学的大问题,使少数民族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使民族院校的阅读教学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一篇:基于“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探索 下一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