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层次教学的模式和实施

时间:2022-08-03 09:23:53

浅谈分层次教学的模式和实施

新世纪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既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又能全面发展学生潜能,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一直困扰着教师队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刀切”的弊端,也就是把不同水平的学生聚于一堂,采取“等量、同速、同标准”的教学模式,结果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分层教学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途径。多年来笔者就分层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现将我的感受和看法列出来,以供大家探讨。

一、分层教学的模式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实质上就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法”的原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倾向是不尽相同的。综观学生的基础状况、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接受课堂信息和课堂知识的敏捷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师理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梯度要求,力争使优等生进一步提高,中等生得到发展,后进生得到补救,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效益最大可能地得到提高。

分层次教学的教学结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明确目标、同步讲授、分层训练、回授调节、辅导巩固和分层测试等六个环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使各个环节都能圆满完成,并且相互之间达到最佳配合,才能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

1.明确目标

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要采用复习、演习、实例、情景、悬念、激励、联想、拓展等诸多方法导入新课,揭示本课题的目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获得解决问题方法的强烈愿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明确目标”是学生对教材的初步感知阶段。

2.同步讲授

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联系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有意注意”到“无意注意”的相互转换规律,让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都指向并集中于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质疑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分层训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学目标,编拟出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和课外习题,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同时,教师在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层次的练习之后,还要督促学生再做高一层次的练习。“同步讲练”和“分层训练”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应用阶段。

3.回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在分层训练环节中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再讲解,对本节课题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阐述,通过归纳总结达到对教材的深化和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4.辅导巩固

对课堂教学中个别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及时补救,以免问题带进下一堂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明确的递进要求。

5.分层测试

就是教师对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下进行测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取得好的成绩。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在主动发展的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的感受。

二、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在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低,要求这部分学生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会解双基题。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给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更简单,梯度更小,采取“小步子,慢速度”,而且还要为他们提供感性材料,以便形成表象,帮助他们记忆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应设定在“依纲靠本”的水平上,要求他们理解掌握基础知识,会解“中档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通过理性分析和归纳小结,达到强化基本技能的目的,然后让学生通过练习,深化所学知识,并能综合运用。

对于优等生,教师的教学目标则应建立在“达纲拓本”的基点上,要求他们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采取让学生放开走的策略,鼓励他们超前学习,提高自学能力,逐步发掘智力潜能。

需要注意的是,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要加强课堂调控,使教学气氛既紧张有序,又生动活泼,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关系。

总之,实施分层次教学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在分层次教学中重视目标的实现,从实际出发,分层推进,因而有利于培优补差。分层次教学既重视了学生的共同的要求,又照顾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分层次教学优化了课堂结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而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

在实施分层次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分层”的涵义,即指学生成绩的动态分层,而不是指其人格的分层。我们反对以学生成绩来评定学生的优劣,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要注重学生全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具体实施中,要尽力避免对后进生的歧视,预防其形成自卑心理。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做好选准起点、设计梯度、重视反馈、适当拔高等几方面的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并促使其主动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上一篇:影响数学体验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下一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