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听课三部曲

时间:2022-08-03 08:20:36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我的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特级教师窦桂梅也说过:“几年来我听了校内外教师的1000多节课……”可见听课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无论你是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新教师,还是稳握教鞭几十年的资深教师,听课和被听课都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开课者,你可能要花上好几个星期去准备课件、查阅资料、设计每一个细节。而作为听课者,你是否只带着一支笔一本听课笔记就堂而皇之地坐在教室里了?如何才能有效听课?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听前充分预设――突出一个“备”

一个善于听课的教师不会脑袋空空就走进教室,听课前我们须做好如下准备。

1.用心了解关键性因素。课堂中的关键性因素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当然还有课堂环境。听课前应尽量了解授课者的情况如教学风格等,并尽可能地摸清授课者所教班级的学情,以便能作出客观的评价。

2.潜心整合共性化问题。听课前先要了解授课内容,然后根据课程标准,明确重难点,熟悉教材。以人教版《历史》八下第9课《改革开放》为例,这一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其中重点是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而难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由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缺乏亲身的体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就不免肤浅,难以把握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在本课中,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建立的作用等在理解上有困难,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体现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这一历史基本原则更需要教师在上课时重点进行引导和点化。

3.精心做好个性化设计。在明确重难点后就要将自己当成开课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难点,初步勾勒出本课教学的基本框架。

从这一课的准备来看,“改革开放”的开始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并不遥远,而我们现在仍然在实行改革开放的相关政策,所以寻找相关的资料应该是不难的。难在哪里呢?改革开放不应该只是报纸上、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分田到户”“一夜崛起之城”,怎么去理解改革开放发展了生产力、适应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呢?我觉得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农村的学生回家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让父母在国有企业的学生了解国企改革的发展历程,同时了解家庭收入的组成情况等。而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则需要教师尽量提供适量的史料,设置合适的问题,理论性过强的内容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有了这些准备再去听课,我们才能对听课的关注重心做到心中有数,走进教室才能用心观察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听好授课者的突破之法。

二、听中把好角度――选准一个“位”

听课要达成较好的实际效果,应具体落实到哪些方面呢?就课堂教学环节,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两方面重点突破。

1.听课重心下移,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

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听课就是听别的教师上课,听他怎么教书。在这些教师的眼中,听课和评课是为了帮助上课者发现上课过程中哪个环节出错了,哪个问题没有讲解透彻,哪个知识点上又过于嗦花费时间过多了。由此可见,这些听课教师关注的焦点多是“教师的教”,而我们平时上课时思考更多的应是学生有没有理解了明白了,这样听课容易出现教与学疏离的现象,因此笔者以为听课者需把课堂的主体――学生重拾起来,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

笔者曾听过我市初中历史学科带头人李进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授课内容即为《改革开放》。这一课中,李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由学生来回答,这样就避免了课堂上“一言堂”的现象。在这堂课中,笔者关注到这样一个细节:在讲到国有企业改革时,李老师提出问题“改革前的国有企业是怎样的所有制形式”,学生回答不出,李老师灵机一动,随即转变问法,引导学生回忆“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生产资料公有制。”这让我不禁想起美国著名教育演说家安奈特・布鲁肖举的一个例子:如果让你数铁罐子里的软糖,你可能会很轻松地完成任务,但是如果你被带到一个充满糖果的游泳池前,并要求你数清楚池子里的糖果时,你可能会认为自己绝不会成功地完成这项任务。课堂上学生也是一样的,只有把每节课的任务都建立在可操作、可消化的基础上,学生才会乐于学、善于学。

听课,要关注教师怎么去教,更要关注学生是怎么去学的,看教师提的问题是不是有学生踊跃回答,回答的正确率如何,看学生是在认真思考问题还是游离于课外,感受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气氛是民主融洽的还是尴尬枯燥的……

2.内容维度上调,既注重双基的落实,更注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在听课时有些教师仍然受到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关注讲课者如何详细讲述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如何在一堂课内把所有知识点都讲解到位,而没有关注或较少关注更深层次的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有些教师去听示范课,带着“憧憬”的心情,将开课者的每一步都记录下来,恨不得做到一字不漏。这两种听课方式都没有把目光聚焦在教师的创新上,没有把目光聚焦在课堂的精髓里。

在《改革开放》这一课中,李进老师突破了教材编排上的局限,根据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性,将教材内容有机整合成“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部分,又将“对内改革”细分为“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两小部分。李老师对教材的整合让课堂变得井然有序,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出体现了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先进理念。

我们都知道,会教书的教师不应该只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更应该把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教给学生,所以听课更应该听的是教师的独创之处、点睛之笔。

三、听后切磋提高――求得一点“通”

听课是常规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在反思和交流中求得透彻领悟很重要。

1.对比中反思,领悟教学智慧。

反思所听的课,听课者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1)授课者对重难点的突破我认同吗?对照我自己的设计有哪些是可以借鉴的?(2)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看,授课者有没有真正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3)这节课有哪些亮点?哪些不足?我自己还有哪些疑惑?把这些问题一一思考后,对这节课就已经初步地消化了。以前有些教师在听完课后不反思自己的教学,听到好课就照搬照抄,依样画葫芦;听到有缺陷的课就直摇头,像是了浪费时间。我想大可不必如此。

从听课者的角度来说,听课就是为了完善自身的教学,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听到好课,就应该想授课者是怎么做到的,我应该学习哪些方法;听到有缺陷的课,就应该想授课者在哪个环节处理得不太理想,我上课的时候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去避免……只有这样才是发挥了听课对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最大功能。

2.交流中感悟,提升专业能力。

一堂好课需要千百次的磨练,听评课为磨课打开了方便之门。听课活动结束后按照惯例是评课活动,这是对授课者教学成果的一次点评,也是大家交流教学经验的一个绝好机会。但是有些时候听课者自己把这扇方便之门关上了――有的评课活动成了“一言堂”,只有组织者在大谈特谈,而缺少了相互间的交流;有的评课活动则成为了“好好大会”,听课者只说优点,不谈缺点,也不说说自己的疑惑。这样只能是浪费时间。教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分享经验,需要吸取教训,也需要同伴的支持。

评课正是平时忙于各自教学的同行的经验交流,就像课堂一样,要有一个民主活泼的气氛,大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对授课者、对课堂、对这节课的观点,同时也能说出自己的疑惑,利用大家的力量解决疑惑。这样才能让评课真正成为对教学问题的研讨会,让听评课成为教师共同学习和成长的精彩舞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不断地处理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好像是在用理论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这是他的成长和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有效的听课能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自己教学的财富,不断地迈向成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省常熟市任阳中学)

上一篇:以说促写,提高书面表达的讲评效率 下一篇:以思想健康为首位,构建个性化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