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与癫狂

时间:2022-08-03 08:08:35

金融的逻辑与癫狂

摘要:金融市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投资风险,促进经济繁荣,其产生和发展是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但同时,信心和欲望支撑的狂热投机所引发的危机却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应该通过对金融市场负面作用的认识和改造,使其更有力地推动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 逻辑 癫狂

金融市场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投资风险,促进经济繁荣,其产生和发展是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但同时,信心和欲望支撑的狂热投机所引发的危机,就像逃脱人类掌控的疯狂的弗兰肯斯坦,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可正如不会因为这个人造怪物而怀疑科学技术的存在,而应该通过对金融市场负面作用的认识和改造,使其更有力地推动市场经济,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金融的逻辑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产生影响的近一个世纪,生产力得到了飞跃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空前繁荣,商品市场由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从价值的生产转向价值的实现,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三杰: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几乎同时问世的著作,标志着古典劳动价值论的主导地位被新古典的效用价值论所取代。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心理学派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是人们对商品价值主观评价尺度的边际效用(庞巴维克)。需求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状况推动了效用价值论的完善,走向成熟的理论还需要一个工具来对现实进行指导和改造。这个工具,这个架起效用价值论和需求市场之间桥梁的正是现代金融体系。

现代市场面临的是一个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经济学认为,除政府采购外,构成需求的是居民支出的两部分:消费和投资。消费在拉动有效需求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其作用过程分两个环节:消费的愿望和消费的能力,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加强的,消费的愿望需要能力来实现,而消费的能力又会受得到满足了的愿望的加强。消费能力是由金融市场实现的,可以说,现代社会各种要素在催生并不断推动消费欲望的同时,间接地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达与繁荣。金融市场从个人消费,企业投资和政府债券等各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有效需求的问题,其根本逻辑是,既然即期收入不足,那就透支未来收入,以远期收入变现来支付;公司的融资靠固定资产资本化或者未来各期现金流折现为标准;政府也是将未来税收作抵押,发行国债及赤字财政实现当期的过度支出。这样,个人、企业和政府的支出能力不但以过去积累财富的多少,而且主要由未来收入的预期决定,这是典型的效用价值论。这样,以信心为支撑,不同部门的融资借贷,不同时间的按揭透支,构成了现代金融市场的强大功能。另外,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还需要客观技术条件的成熟。以美国为例,1975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宣布了黄金的非货币化,货币形式的资本不再有保值作用,被投入有价资产中增值,从此流动性增加很快,大量的廉价资金提供,使投机行为风行。此外,新信息技术使借贷人信息透明、准政府机构推动抵押证券市场扩张、家庭再融资和债务服务费用减少等方面也大大促进了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

事实表明,金融市场很大程度缓解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居民有钱消费,企业有法融资,国家有效调控,产品和资本得以持续循环流转。个人可以向银行贷款,透支等将未来收入变现,用于买车、买房等超出即期收入水平的大宗消费。将一生收入变现,在不同消费阶段合理分配,熨平收支间的巨大差距是金融市场带给个人最大的便利,而且,未来收入的折现还可以作为突发事件的缓冲器,使基本生活支出较少受到影响。公司有更多的资本进行产品研发和扩大生产,政府有更大的能力应对风险和维持稳定。金融市场的更神奇之处在于其风险投机,金融市场的资产价值是靠信心、靠预期支撑的,当行情好时,公众信心充足、预期乐观,大量资金涌入市场,资产迅速增值并出现泡沫。正是这些泡沫为融资公司提供大量的廉价资本,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投机。投机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支持科技创新研究,这是金融市场很重要、很有价值的一项功能。金融市场毕竟属于虚拟经济,其通常职能不过是将财富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间重新配置,对新财富的生产扩张没有直接作用。而当它支持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进步时,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可见,实体经济是金融市场所依托的物质基础,金融市场又会通过支持科技创新使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变革,这三者的相互推动是战后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根本模式,也是美国作为当今最大的贸易赤字国,却又是最大的资本黑字国的奥秘所在。

二、金融的癫狂

按逻辑,金融市场以调节实体经济资源的余缺为基本任务,透支、贷款的数量以社会闲置资金总量为最高限额是其发展的理想状态。然而,以信心支撑、靠预期推动、在逐利欲望和乐观预期下,在利令智昏和盲目乐观的人性驱使下,金融市场势必要冲破逻辑和现实的藩篱,表现出由个人盲目到集体无意识的癫狂。从金融发展史来看,小到各国货币发行量与黄金储备的脱离,大到历次难以控制、造成灾难的金融危机,都是这种摆脱和癫狂的外在表现。

究其根源,不难发现,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内含着两个难以克服的问题:就其自身而言,金融市场行情与公众预期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扩大的作用。当市场行情好时,公众会加大投资,推动市值持续高涨,进而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推动更进一步的上涨,这极有可能导致泡沫。当泡沫被不断吹大时,有些投资者开始出现恐慌,当恐慌迅速蔓延时,众多投资者争相逃出市场,泡沫破裂……公众信心和市场行情就是这样相互扩大、相互推动,这必然导致金融市场剧烈的波动起伏。市场泡沫的产生虽能提供用于风险投机的廉价资本,但其更广泛的后果是财富的重新分配,加剧社会阶层贫富分化的趋势,更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对后发国家进行掠夺和剥削的隐性武器。

另一方面,金融市场依托于实体经济而存在,与其欲超越并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之间是一种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金融市场的周期性剧烈波动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连锁反应,使实体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此外,金融市场变现的未来收入而新增的货币虽然有其相对应的财富价值,“并不必然地引致通货膨胀”,但这种财富价值是就效用价值而言的,相对于现有的物质财富积累,显然会产生过度的流动性。房地产就是很好的例子,笔者相信,住房按揭贷款是推动我国房价持续畸形走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未来几十年的收入一下子变现投入到房地产市场,房价想不涨都难,其结果是逼更多的人加入房贷行列,而推进房价进一步走高。适度的通货膨胀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适度”的判断标准是看居民工资的增长率是否超过了物价的上涨水平。剧烈的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大大超过了工资的增长,降低居民购买力,破坏经济的有效运行。美国实行了多年的透支消费和负债经济模式,但其通货膨胀水平一直可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原因是它有一个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可以将绝大多数新增的流动性吸收到虚拟经济中。

上述两方面弱点,即金融市场本身的周期性剧烈波动和它对实体经济潜在的负面冲击要求有一套完善的现代金融制度体系,还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国家监控体系及时有效地予以防范。当逐利的动机使金融市场膨胀的复杂技术程度与创新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现有的监控能力时,金融危机的爆发就不远了。这种金融的癫狂须时时加以监控和防范,应在其形成初期就将之化解。法律法规和国家监控,以及居民不断成熟的投资心理使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基本是可以控制并引导的。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在造成危害的同时,也为完善金融制度和监管体系提供了机会。美国上世纪有三场主要的金融危机,而其总能越来越快地从危机中走出,并带来经济新的发展。从这个角度,金融危机与其说是飞蛾扑火,不如看作凤凰涅槃。

三、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经济仍靠出口和外需拉动,内需不足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为此,应加快金融改革,深化金融市场,将我国的潜在购买力化为现实需求,拉动经济持续发展。金融市场的深化建设应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宗旨,适度地鼓励透支消费和贷款融资,密切关注其中盲目乐观和过度逐利的动向,引导市场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切勿盲目照搬较成熟国家的模式。同时,相关信用制度和政府监控应及时到位地做好辅助工作。另外,金融市场的深化也对我国居民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投资观念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会有一定的冲击,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参考文献:

①赵磊. 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J].经济学动态,2008,11

②宋鸿兵. 货币战争[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③西纳蒙,法茨利. 消费时代的家庭债务 [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9(2)

(李秀辉,1983年生,山东青岛人,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上一篇:1998-2010中国能源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走势及分析 下一篇:房地产信托融资模式及利益均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