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2-08-03 03:39:11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文章以广西开展的“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为背景,探讨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践,并总结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

[关键词]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作者简介]李宏俭(1966- ),女,广西南宁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西 柳州 54500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14-02

一、背景介绍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确职业导向,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通过专业的建设来落实与保证。当前,高职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条件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推进,自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广西把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自治区支柱产业,特别是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的广西现代化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求,开展职业教育攻坚,实施示范建设工程。2011年4月,广西教育厅在全区高职院校中将一批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及其课程确定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进行重点建设,力求通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等方式和措施,探索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质,就是针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要素进行有别于传统的变革和创新。依托自治区的特色专业建设平台,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实践中,大胆改革创新,构建了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在改革实践中,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理念,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坚持真实任务进课堂、企业文化进课堂,使课程的知识内容、技术标准、项目案例符合当前行业要求和特点,进一步改革学生评价模式,通过建立多样化特征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1.推行“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改革。“项目进课堂”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课程模式。其基本思想是把职业实践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为学习者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它既是职业教育知识创新的重点,也是难点。最具职业教育价值的典型知识是工作过程知识,即“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改革尝试从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开始,要求所有核心技能型课程的实训项目全部选用来自企业、行业的全真实项目和案例,且实践课时的比例不少于整个课程课时的80%,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必须完成专项实训项目的训练,让学生在毕业前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质量、工作时间、工作技术标准等企业工作的方式有切实的体验,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2.职业素养融入学生专业成绩评价体系。常见的评价方式是在课程结束时以学生完成的最后一个设计作品或者项目方案作为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重视专业学习结果而忽略专业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很难做出正确、公平的评价,而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正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不以最终“文本式”的作业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结果的唯一评价指标,而是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指标纳入学生专业成绩的评定,制定详细的课程考核量规,将职业素养的教育和考核融入每一门课程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改革实践中,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进阶式”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从专业基本技术能力到以工程项目为引领的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再到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实现能力从基本技能到专业职业能力的“进阶”,工作环境从校内虚拟实训室到企业工作环境的“进阶”。

(三)通过创意型工作室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校内工作室是学生专业实践进一步拓展、自主承接项目和创业实践的舞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尝试和探索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高职教育所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真正在这些工作室中得到很好体现。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利用学院搬迁到新园区的契机,首先,对常规的教室和实训室进行企业化氛围营造,将大部分设计类教学课程的教学环境改建成工作室环境,突出创意交流和任务管理功能的设计,使得学生进入课堂犹如进入企业。其次,学院与企业共建工作室,由专业教师负责工作室管理,学生自主实践与经营,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和监督,业务项目与合作企业对接,合作企业提供学生实训的真实项目,通过场地环境的企业化改造和课程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基于创意型工作室环境的实践教学,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四)以项目承接为途径加强教学团队“双师素质”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它直接影响着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在改革实践中,首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以校内创意型工作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为平台,要求教师定期参加商业项目的承接或技术参与,通过承接不同类型的项目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培育教师市场化意识、规范化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企业文化意识,保障教学改革倡导的“新技术、新观念、新工艺”内涵的实施。其次,从企业引进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团队,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使课堂更贴近社会、更贴近行业企业,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机制,创新教学过程。最后,鼓励团队中有条件的教师深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解决企业的一些实际技术问题,兼职于企业;利用自身的师资、教学条件和教材优势为企业培训员工,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课题、共同研发产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突破口

人才培养既要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规格,更要有扎扎实实的教学改革,尤其要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来加以推动。新形势新时代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过去提技能型人才,现在提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改革实践中,首先,我们要按照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而且要让他们在三年中必须亲自经历持续改进或创新现有的工艺、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完整的技术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素养。其次,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的比重,突出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强技术训练,及时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以能力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培养既有一定技术运用和革新能力,又有很强专业技能的“灰领”人才。

(二)教师及其教学团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决定因素,创新型教学团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作为学校方面,首先要鼓励教师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技术、锻炼技能,把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作为师资培训的方向;最后,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教改科研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还要有计划地聘请校外专家教授以及企业中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职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作为教师个体,教师要积极主动争取企业的支持,利用自己的优势,如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带领学生到企业找项目,承接或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服务企业,为企业解决难题,在实践锻炼中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企业形成良性合作关系,不断获取企业或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信息。

(三)校企合作工作室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室”

校企合作共建的设计工作室,既是承担学校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任务的校内实训基地,又是具备设计企业和公司特征的企业生产基地。设计工作室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综合实践平台,成为校企合作下的培养企业人才的“孵化室”。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设计类专业都开设有不同的校企合作工作室。但是工作室的管理也成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难题。例如,工作室的运作方式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具有更多的自由决定权,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常规管理、考试考核等方面与我们现行的管理模式有一定冲突,这也是经营性实训基地存在的普遍现象。在改革实践中,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也要随之进行改革。考核重点要放在工作室特色、运行状态、业绩状况、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等方面,而在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常规管理、考试考核等方面可以相对独立,教师具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此外,工作室还可以借鉴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企业化模拟管理模式,来保证工作室良好运行。

(四)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地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强化专业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是打造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然而,一个人的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职场取得成功的最关键不是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是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开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举办学生职业素养论坛,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开展职业素养拓展训练等。但是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对企业或行业的岗位“职业素养”要求有全面体验与深入了解,并能在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的教学中或在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职业岗位要求渗透进课堂,将企业文化带进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马树超,郭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应实现四个转变 下一篇:化工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