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应实现四个转变

时间:2022-07-08 01:40:50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应实现四个转变

[摘要]文章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要实现高职教育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从关注技能向关注发展转变;在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应从关注形式向关注实效转变;在教学投入上,应从关注硬投入向关注软投入转变;在评价方式上,应从关注绝对标准向关注相对标准转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 四个转变

[作者简介]陆清(1964- ),女,广西北流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师,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高职化工教育工作;许强(1963-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高职化工教育工作。(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69-01

二十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和跨越式的突破,逐步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边缘走向中心,规模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但同时,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抱怨越来越多,如认为学生不能吃苦、不求上进、不能脚踏实地、没有责任心、离职率高等。为解决这一问题,各高职院校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开展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也引起了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普遍担忧和各种争论,这可从招生越来越难的现象中得到证实。如何通过改革为高等职业教育赢得声誉和吸引力值得我们思考和实践。笔者认为,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四个转变。

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从关注技能向关注发展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过程的目的,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根据有关职教专家的意见及教育部的文件精神,高技术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目标的基本定位。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主要围绕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操作应用能力展开,甚至有人提出了人才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观点。从某种角度看,这固然是正确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第一,相对于理论来说,技能是可以速成的,但学校将大量时间用于技能培养是不科学的;第二,企业的技术与装备总是处于变化中的,试图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人才对于绝大多数专业来说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第三,从人才自身的需求看,不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将导致失去生源市场;第四,从社会分工及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看,技能培训的最佳场所应该在企业的就业岗位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在关注技能培养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完备人格的人、一个能够愿意发展并会努力发展的人。

二、在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应从关注形式向关注实效转变

众所周知,教学有法又无定法。而在当前的高职教育界,试图推行某一教学模式或某一教学方法的现象愈演愈烈,从加拿大的CBE,到澳大利亚的TAFE,再到德国的双元制等,每当一种国外的职业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国,就会迅速形成一种跟风的态势,并在持续一段时间后沉寂。如项目教学法,在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大获成功,或者说用了项目教学法,就容易被评为精品课程。但不争的事实是,精品课程并没有得到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使用率几乎为零。这种照搬某种模式或方法的做法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作秀,失去了改革的意义。项目教学法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果每一门课程都试图运用项目教学法就不一定合理了。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但如果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内容均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多此一举了。有少数学校甚至要求全体教师按照同一种方式或模式开展教学工作,这显然是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必将对人才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背离改革的目的。从哈佛公开课风靡全球中我们就应看到,没有多媒体、没有板书,主要靠语言与肢体活动一样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形式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或方法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高职教育改革应该积极吸取各种教学模式或方法的长处,以培养具备完整人格的会发展的职业人为目标,结合学校、课程及学生的特点,以研究的方式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得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学投入上,应从关注硬投入向关注软投入转变

一段时间以来,各高职院在校园及教学条件建设方面均有很大投入,特别是在实验实训条件方面更加突出,很多学校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这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使得教学改革得以持续推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高质量的高职教育仅靠硬件投入是不够的,高水平的师资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加重要。然而长期以来,用于教师培训的投入相对不足,有的院校不仅不安排教师培训,甚至连教师出差都加以限制,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规模发展过快,生师比过高,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重,缺少自我提高的时间与精力。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办学的物质条件很差,没有大楼,有的都是临时搭建的茅草土坯房。但由于名师云集,艰苦奋斗,不但保持中国教育弦歌不辍,而且培养出众多杰出科学家,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六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世界一流水平大学,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曾经有过的唯一一所世界一流水平大学。大师者,学问胜人一筹,德行高人一等。在今后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必须不断加大教师的培养投入和文化建设投入,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高职教育大师,持续推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在评价方式上,应从关注绝对标准向关注相对标准转变

目前,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对教师的评价,均主要采用绝对标准考核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预设的标准或答案,对师生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分数高低划分等。如通过一张试卷,考60分就是合格,59分就是不合格。这种评价方法客观,比较好操作,工作量少,但容易产生考核结果与实际水平不一致的情况,而且可以通过技巧或突击获得好成绩。笔者从某一高职院获悉,该院每学期都会按照学院的考核办法进行教师考核工作,通过制订标准定量考核,按分数以343 的比例将教师的教学质量区分为优秀、良好和及格及以下,经常因0.01分的差距而分列不同的等级,对此教师很有意见。同时,由于理化指标的科学性问题,少数教学效果好、道德风尚好、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其考核成绩并不一定好,而个别教学水平一般、偶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言行的教师却可以得到较好的考核成绩。这说明绝对标准考核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对标准考核法,应以被考核对象的比较为基础,互为标准,这种评价方式不强调客观标准,而关注学习者变化及运用所学的能力。以学生的学习评价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读书报告或小论文来代替试卷,通过比较读书报告或论文来确定学习者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做法是,以质量最好的论文或报告作为100分,其他学生的论文或报告与之比较而得分。这种考核办法能够调动被考核者的积极主动性,在被考核者之间形成竞争,有利于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高职教育在评价方式上,应该大力开展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相结合的探索,以使评价更加合理,用有效的评价推进优良学风的建立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彩霞.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过程控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戴健.网络公开课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5).

[3]杨心恒.大学大楼大师[EB/OL]. http:///show_more.php?doc_id=43259,2008-03-21.

上一篇: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公共关系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下一篇: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