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8-03 03:31:09

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数学是一种活动,而参与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积极地参与和发现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教师们努力地去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创设学习空间,让学生有可能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经历“顿悟”,获取“智慧”,从而寻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鼓励——让学生思维之花绽放

皮亚杰认为,对于数学来说,重要的是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能够提出合乎情理的问题,那就意味着这个问题已有一部分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在一起了。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问:同学们学过了《圆的认识》后,你还有什么疑惑?

学生提出:①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②地球是圆形吗?③圆形和球形有什么区别?……

二、启迪——寻找问题解决策略

《课标》指出:“问题解决要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探索,以达到主动探索、主动沟通、主动应用,使问题的解决‘策略’多样化。”

猜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解决策略,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作多角度的猜测,寻找规律,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较快地寻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有时往往还能形成新的问题。

如:教“找规律”时,在学生探究了规律后,设计了一项活动:“猜一猜,令你想不到。”

请一学生利用老师给定的材料(三种卡通贴纸)上台设计漂亮的图案,在设计的过程过,请其他学生大胆猜想,下步可能摆放哪一种卡通贴纸,老师秘密地对其提出要求:努力使其他学生猜不到。

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规律的了解与掌握得以充分体现。操作者为努力使别的学生猜不到,必须发挥最巧妙的智慧,使规律呈现的方式更具多样性。可以说,这是思维的碰撞,更是智慧的较量。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数无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数和形是一对孪生兄弟,许多问题直接从“数”本身去求解,往往难以抓住问题本质,但从“形”的角度入手,比较直观、形象。儿童因其年龄的局限,纯符号的运算往往会感到比较困难,运用辅助的策略,纸上涂涂画画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路,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

如:排队的时候,从左边算到右边,甲排在第六位,从右边算到左边,甲排在第八位,这个队有多少人?

这道题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只在脑中思索,一时恐怕难以得出答案,但如果画出图形,则大大降低了解题难度。借助图,学生就明白了。列式:8+6-1=13

三、体验——有效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运用尝试策略的过程就是多种方法的“试误”过程,它也是问题解决的一种重要的策略。

如:教学“克与千克”,通过学习“一个苹果约200克”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些认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尝试实际物品的重量单位名称。

课件出示:冬冬今年9岁,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61克,他每天早上能吃掉50千克的鸡蛋一个和250千克的牛奶一袋。不一会儿,他来到了学校操场,看见地上有一个5角钱,他捡起这个重5千克的硬币,交给老师。

提问:小朋友,刚才为什么一直在笑,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汇报:

生1:难道冬冬的体重比一个苹果还轻吗?应该是61千克才对。(其他孩子也恍然大悟。)

生2:哪有鸡蛋比老师还要重?应该是50克吧。

生3:250千克的牛奶他怎么能喝得了,应是250克还差不多。

生4:一个1角硬币大约1克,难道一个5角钱的硬币比书包还要重?

……

通过实际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重量观念,加深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从而有效地培养估测意识。

四、简缩——让问题简约化

所谓简化策略,实际上包含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从复杂的问题退到最原始、最简单的问题,通过对它做一些探索,借以触发解题的灵感,找到解决原问题的突破口;二是通过对原问题进行分解转化,将其变化成若干个比较简单的问题,然后各个击破,逐步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1/11,现有水110升,结成冰后,体积是多少升?

师:体积增加1/11,谁比谁增加1/11?

生:冰比水增加1/11,

师:谁是谁的几分之几?(1+1/11)

列式:110×(1+1/11)=100(升)

把问题叙述简约化,使复杂的问题一般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激励——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处处体现出关怀、尊重、信任每个孩子,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敢说、敢想、敢做的课堂学习氛围。只有在允许学生尝试错误的宽松氛围中,学生才能在多说、多想、多做的动态中,提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地思考。有位教育家曾说,我们要像呵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呵护孩子的心灵。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像呵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用心呵护课堂中智慧的火花,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形成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使问题得到了完善的解决。

如:如在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产生了分歧,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老师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意见,也没有急于给出权威的解释,而是有意扩大“矛盾”,组织学生争论,使学生的认识在争论中走向清晰,走向深刻。在这里,不同的声音成为学生认识由模糊走向清晰的起点。

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上一篇:创设开放数学情境 感悟激活思维快乐 下一篇:小学生学具使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