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害的发病特点与防治

时间:2022-08-03 02:44:04

番茄病害的发病特点与防治

1、细菌性斑疹病

1.1症状

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并自下而上蔓延,也侵染叶柄、花萼、果实。病菌初侵染时,病斑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呈圆形或近圆形,然后变成深褐色斑块,病部稍凹陷,果实感病仅危害果皮及皮下组织,不危害果肉组织,后期病斑硬化不再扩展。

1.2发病特点

一般先由叶片染病开始,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mm,斑点周围有或无黄色晕圈。叶柄和茎杆症状与叶部症状相似,产生黑色斑点,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段茎部变黑。危害花蕾时,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幼嫩果实初期的小斑点稍隆起,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往往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病斑附近果肉略凹陷。病斑周围黑色,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值得注意的是导致该病的病菌可在番茄植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在干燥的种子上可存活20年,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播种带菌的种子,在幼苗期即可发病。幼苗发病后传入大田,可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传播,造成流行。在温度25℃以下和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有利发病,因此春季多低温多雨天气往往容易发病。植株叶片因遭受冷害造成叶部损伤后,易染病。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症状与番茄细菌性疮痂的症状相似,应注意区分。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病特点:一是不同部位的表现叶片有黑褐色小圆点,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基本不扩大,但蔓延速度很快。茎上有黑褐色不规则条斑,病斑只侵染表层,不向里发展。花萼、花瓣上均感病,病斑黑褐色近圆形小点,花颜色不鲜艳,发锈,坐不住果。二是发病时期从苗期开始就有表现,同一植株叶片先感病,茎和花后感病。

1.3防治方法

适期适法播种,促进正常、快速出苗,促进幼苗茁壮生长,增强幼苗自身的抗病性。减免幼叶受低温损害而出现伤口,减少被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侵染的机会。苗期用铜制剂进行全株保护性喷雾,预防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发生。发病始期,可对叶片喷可杀得1 000~2 000倍液,或链霉素3 000~4 000倍液。在定植、缓苗后进行第2次防治,间隔7~10d进行第3次,防止发生和蔓延。由于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的适应性很强、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而药剂的渗透力和抑制力有限,因此为提高药效可在配药时添加某些增加药剂粘着、展布或渗透的物质,起着增效的作用。进入花期或结果初期的植株发病,首选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其次为链霉素3 000~4 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0.3%~0.5%氢氧化铜或新植霉素3 000倍液进行防治,3d喷1次,连喷3次,观察5~10d后再酌情确定下一个喷药周期。还可用18%菌克星(二氯异氰脲酸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灌根或1 000倍液喷雾。为提高药效、预防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在喷药时要有周期性节奏、轮换用药、混合用药,在无风无雨天气和温度降低、蒸发量小的时间段喷药,可增强药效。

2、青枯病

2.1发病特点

从寄主的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向上部蔓延扩展,使维管束变褐腐烂,茎、叶因缺乏水分的正常供应而产生萎蔫。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气温27~32 ℃,田间湿度大,热气蒸腾作用增大,土温随气温急剧上升,更易促成病害流行。

2.2防治方法

选用20%龙克菌悬浮液500~6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77%多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0% 琥胶硫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灌根,每株灌药液200~250 g。注意事项: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防治,采取挑治封锁发病中心与普治相结合、单施与混施相结合等办法,及时控病,力求治早、治少、治了。间隔7~10 d,连续防治2~3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还要增加喷药次数。

3、黄化曲叶病毒病

3.1发病特点

勤中耕松土的大棚发病重于不勤中耕松土的大棚;生长稳健的番茄较旺长的番茄发病轻。很多大棚缺少必要的防虫设施或虽有防虫网但密闭不严,虫网老化,烟粉虱能自由进出番茄大棚,为传毒提供了有利条件。

3.2防治方法

田间一旦发病,可在防治烟粉虱的同时,加入2%菌克毒克水剂200~250倍液,或1.5%植病灵II号乳剂1 000倍液,或40%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防病毒药剂,以增强植株抵抗番茄病毒病的能力。

上一篇:有机水稻的种植技术探讨 下一篇:浅谈稻瘟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