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意境鉴赏之功用

时间:2022-08-03 12:40:25

谈语文教学中意境鉴赏之功用

摘 要:语文教学中只有注重对作品意境的透析,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使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意境鉴赏除了它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想象力。意境不仅有欣赏功能,还有实用功能。中学语文教学应贯穿美的教育,教师应合理、有机地利用好美的资源,教书育人,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关键词:意境鉴赏;美育功能;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观

林纾说:“意境者,文之母也。一切奇正之格,均出于是间,作文不讲意境,自塞其途,终身无进道之日矣。”可以说,营造意境,深化意境是文学作者永恒的追求。教学中只有注重对作品意境的透析,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使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从而增强审美能力。

一、鉴赏意境,体悟美。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以及由此产生的情调韵味。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意识教育,是由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新编普通高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本)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的地位,强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应成为美的教育。

实践告诉我们,审美教育是一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其素质和品格升华的教育,是一种“发现美”之后产生审美愉悦并乐于亲近、接受的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学本身,能够作为美的载体、范本,能够调动学生的审美的驱动力,则更多地来源于教材,尤其是集各种美之大成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通过知、情、意三个方面以审美体验这个心理中介同时影响人的心灵的。审美体验使文学的这三种活动不再分离,而是互相渗透,相互交融地结合起来,因此,再没有任何意识形态对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那样强烈,能使人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再进一步提炼美感的精髓,那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文情并茂的意境,千姿百态,博大深远,诗情画意的意境像一粒粒璀璨的珍珠,是作者睿智、匠心所在,是文章最精彩,最传神,最富美学价值,也是最易引起学生审美兴趣的地方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情趣美,物态形象美,哲理情操美,及凝练语言美。

鉴赏意境,实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可以得到很大的审美愉悦。如鉴赏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学生在赏读和老师的点拨之后,体会很深。他们认识到这首诗抓住山村风光的特点,并倾注了诗人对山村风光的喜悦之情,从而创造了这绝佳意境,诗人借山的重重叠叠,水的曲曲弯弯,勾勒出一个青山叠翠,绿水环流的艺术天地。“疑”为“千岩万转、曲水回流”的境界增加了真实感,“又”字写出了诗人出乎意料的惊喜神态,并以“暗”修饰烂漫的山村景色特征,又表现诗人另见天地后的惊喜之情,从文字之美到意境之美,哲理之美,学生们理解得细致透彻。又如诵读同志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句,会不由使人心血涌动,奏响颂美的乐章,好一派山河万里、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金秋图,好一个伟大高远的革命家胸襟!诵读者情感的激荡正是意境的艺术魅力激起了他的思想上的共鸣。由此可见,意境之美是无限的,对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作用是巨大的。

意境除了它的美育功能之外,鉴赏意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首先,它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意境,实际上是一个感悟美的过程,感悟是能够超越逻辑语言而顿然领悟文章的奥秘,洞见美的意蕴、理趣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既是一个思维过程,又是一种审美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鉴赏意境,可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就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的分析而言,学生在故都的秋色、秋味、秋情的一步步感受中理解了文章主旨。作者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体验存在于千家万户之中的秋,渲染出情高而韵远的优美意境,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顺藤摸瓜,体味作者笔下之秋。有“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点缀在高远青天中的间或出现的那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有槐树叶底漏下的一丝丝的日光,是牵牛花的蓝朵”以及花底那“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得秘草”,还有铺得满地的“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及“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而景中人于此间或泡一碗茶,向院中一坐,仰俯天地,细数日光,静对牵牛;或独步街头,踏那一地的柔软细微,这已是“十分秋意”了,再加上文中的一些词句:“悲凉”“破屋”“蓝色”“落寂”“衰弱的残声”“微叹”及“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如此一步步分析下来,学生们最终揣摩出作者的心境及文章的深层涵义,最终把握了文章旨趣,感悟出郁达夫先生闲散中的沉静、寡谈心境及人生寂寞、苦涩之情。这最终之“悟”是对文章深层意蕴的直观性把握。从认识论角度讲,感悟是人生的飞跃。其过程是:“感知——理性认识——直接悟得。”从审美角度讲,这是审美理解得最高层次。这种感受有时甚至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清晰的描述,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境界,是一种心灵体验。而意境地玄妙又满贮着诗意,耐人寻味推敲。唯有感悟才可真正把握意境美。反过来说,在意境鉴赏中,训练学生的感悟是会功效显著的。

其次,鉴赏意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刘勰说:“寂然凝思,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突出的正是想象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审美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神奇美妙的想象能为学生提供、营造美的灵感和激情,如果学生能够获取五光十色的表象素材,将其放入想象之炉中冶炼、重组、创新,就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来。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很好地体味分析意境是培养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很好的方法和过程。因为在分析意境时,主体往往要通过再造想象或扩展想象来再现或扩张补充作品中的生活图景、艺术形象,这样才能转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由此才会更充分鉴赏意境的美妙,并获得审美感受。

其实无论是意境的创造还是分析,都离不开想象。而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颇具想象力的一门艺术,教师应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里仅就我的教学实践举一例:我在进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时便充分发挥了想象的巨大作用,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在词中对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赏析,学生在听读之后完全可以通过想象、联想,便在头脑中展现出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的雄伟壮阔景象,仿佛看到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英勇奋斗的雄姿,脑海中浮现了一条历史人物的壮美画廊。这样自主而且深刻的理解领悟到诗句雄浑的意境之美,且就词本身而言,毫发无伤。

鉴赏意境从而创造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让学生借鉴所学,进行审美创造活动,让他们享受到审美创造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写作兴趣。我曾在本学期分析完《再别康桥》所蕴含的意境美之后,激发学生们创造美的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写一篇满贮着诗意的表达对家乡、学校的眷恋、怀想之情的文章,学生们在写作时,都有真情实意,且文章充满美感。

二、鉴赏意境,享受美

从审美的角度说,美感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感觉,是审美主体在精神上求得的满足。意境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美感享受。那如何鉴赏意境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有五种方法:

1.反复诵读

文学作品总是意境深远、情感丰富、语言华美、形象生动、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悠远。朱光潜先生曾说:“我喜欢读英文诗,我鉴别英文诗的好坏有一个很奇怪的标准,一首诗到手,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读一遍,看它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如果音节坚实饱满,我断定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如果音节空洞零乱,我断定作者胸中也就空洞零乱。我应用这个标准,失败的时候还不多。〞所以在鉴赏意境时吟读作品是基础,只有声情并茂全身心投入带美文美段中,学生才会边吟边读边联想,潜心自觉地享受美的愉悦舒畅,而不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

2.品味语言

意境是作者精心构思而成,诗句散文中的意境尤为精致,其语言更是经过仔细推敲反复锤炼的精品。有的像高山流水、有的像有百鸟和鸣,有的似征鼓声声……所以对语言的斟酌体味是理解鉴赏意境的关键,品味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义、情态、色彩、分寸和蕴涵的“言外之意”进行细致的揣摩、分析、鉴赏。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意境的语言由言而意,由显而隐仔细的玩味一番,这样才能理解得意境的真意。玩味语言是一个艰难的心理历程,它不仅要求接受者调动起自己的表象、感知、联想等心理要素,而且它已经不再局限于作品的社会价值,而由对作者内心世界的理解领悟扩展到对作品审美的意蕴的玩索、体味,因而还要求接受者调动起自己全部的审美经验和充沛审美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只有经过“玩味”,作品中意境的审美价值才能被读者所接受,领悟。

3.体味情感

情感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贯穿于艺术思维和创作活动的全过程,并渗透于艺术形象之中。南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这样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课文蕴藏的丰富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充分领悟文中思想情感美。因此对意境的鉴赏要注意赏情,如教学杜甫《登高》时我便以情为中心鉴赏诗的意境,前两联以景衬情,画面的惨淡映照诗人内心的凄凉,后两联用精炼的语言将其不幸、困难展现得淋漓尽致,是直抒胸臆,全诗就是以凄惨孤寂的意境来写壮志未酬的苦痛的。

4.想象联想

想象是“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刘勰曾说:“精骛八极,心由万仞。”读者透过有限的文字内容通过想象补充、丰富其内涵,从而获得更高更深的艺术效果。联想是“由此及彼”。读者可从眼前意境联想到生活中的其他境界,互相参佐,进一步体味所描绘的意境的真实性、生动性。

5.化境为画

这是一种再创造性活动。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他的《创作的经验》中写到:“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的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到它们。”既然作家做创作时要捕捉形象的画面,我们在意境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的图画,在形象画面中体味景、人、情、理的关系及内涵,唯其如此,才会更深的感受到意境的美。而且在创作图画的同时,学生们其实是在文学与绘画两个园地里进行审美活动,他们的创作性更强,美的收获也更多。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应贯穿美的教育,中学语文教师应合理、有机地利用好美的资源,教书育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上一篇:浅议学校体育面向21世纪的改革发展 下一篇:探究素质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