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时间:2022-08-03 12:17:06

小组合作学习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浅析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主要特色,并且从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教材内容的角度出发,对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做了一系列的理论探析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72-02

一、前言

在最新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数学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学习习惯作为自己的主要责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这套体系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悉心指导学生进行主动且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在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下,以及在全新的教育体制和形式下,对于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提高,而竞争与合作也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对社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各项教育研究结果都指出,作为教学的组织方式之一,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概论

(一)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

合作学习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方式,古人在《学记》中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也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比较优秀的思想之一。在18世纪初的时候,英格兰的教育工作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展开了实验性的测试,并且,他们于19世纪在美国首次提出合作的思想,后来被世界各地普遍应用。美国的教育家帕克是这方面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很多的来访者对他应用合作学习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测。而在他之后,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把合作学习小组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教学中的建议。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投入到系统、科学和真正的合作小组学习教学的研究中去,他们专注于能力分组教学与合作小组教学的分组方法,基于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开发出了竞赛、游戏、团队合作等趣味十足的学习形式。进入80年代,合作学习的相关体系有了越来越快的进步,同时也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从事相关研究的人们甚至想出了“共同学习式”、“小组调查法”和“学生小组成绩分工”等一系列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目前,日本、荷兰、英国、以色列和美国等国的中小学教学普遍地应用合作学习,人们普遍认为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和学生学习成就的提高。合作学习在当时融合了有关的教学知识,且逐渐向学校的各个层次不断渗透。我国正式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1993年年末,《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项目正式展开,它牵涉到天津、北京、河南、山东等9个省市的学校,前后经历了6年的时间,实验课程立足于外语、数学和语文。在实验之后,提出了合作教学的技巧、方法以及实用性等,这奠定了我国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

(二)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

由群体动力理论可知,群体是成员间依赖性能够时刻发生改变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当中,任意成员状态的改变都会影响或者是制约着其他小组成员的状态,并且对于全体而言,成员间的状态对目标的实现也具有激励性的作用。在合作性的情况下,群体的个体体现出推动性的互相依赖,而在竞争性的情况下,群体的个体呈现出排斥性的相互依赖,它属于一种消极的相互关系。而跟非合作性群体进行对比,合作性群体有着更高的效率。在群体动力理论为理论前提的条件下,教育工作者约翰逊提出了更深刻的社会互赖理论,并以此作为依据,提出了课堂当中的三种目标结构――竞争、合作以及个人单干,且以此建构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情境。如果分析个人单干这种目标结构,则可得知其中个人的利害关系与任何其他人都毫无联系,个人目标的实现不会对别人目标的实现造成什么影响。然而在个人主义学习当中,学生的学习不具有互相的作用,一个学生自身学习目标的实现跟别人是毫无关联的,他们仅仅是关心自身的学习成就。教师要想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加团结和热爱以及掌握更多技能,合作教学的应用是非常合适的。

(三)合作学习的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在应用中有着显著而较多的优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为学生创造了沟通和交流的宝贵机会,而且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利于小组成员之间情感的增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各取所长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相互地支持和激励,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也懂得了怎样关心和评价别人,认真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不错的收效,合作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他们需要仔细地分析与阅读学习材料,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回答与提问,安排小组成员的角色,并且及时地完善存在的问题,且进行有效地归纳,这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高。

三、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来做知识衔接

经过科学的研究证实,人的认知过程通常都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关联、扩散、推断等方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以及运用,之后又必然会在学习到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到另外一些更陌生的知识。我们还知道,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循善诱,让他们做到融会贯通。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自主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在合作学习之中,学生可以共同理解新知识、新概念,并且把它转化成容易理解的知识内容,逐渐生成一个科学的认知结构,提高自身运用知识处理未知问题的技能。

(二)组织小组合作使学生掌握重点难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关键地方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合作学习活动,然后根据活动设计对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安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得到完全的发挥,持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探索新知识的意识。

(三)组织小组合作消除意见分歧

因为不同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以及各自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时,教师不妨试着去多组织一下相互合作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给予其足够的自由讨论时间,放手去让学生自主寻求各种不同的正确解题之道,尽量消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出现的意见分歧。

四、小组合作学习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一)案例1:小组合作学习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本案例的主要内容取自于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个部分,同样也属于比较基础的教学部分,是小学生首次接触立体几何的启蒙课程。选该课题作为案例来进行研究分析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1)从该教材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程度来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单元,也是小学数学的入门知识,在整个小学数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对以后的几何知识学习打基础。(2)结合具体生活来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不仅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也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学好几何知识之后,可以利用几何概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相对于其他数学来说,几何是比较具象化的知识,可以通过各种图片或实物来向学生展示几何图形以使他们了解几何图形的魅力。

案例反思:本案例中,教师可以首先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把它们带到课堂中来,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安排学生各自展开对生活中常见立体物的形状的讨论,比如冰箱、柜子和门都属于长方体,而魔方属于正方体。教师还可以把制作立体几何的塑料模型带入课堂,让各小组的学生自行搭建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从中讨论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性质。为了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教师可以引进魔方这一道具,教学生魔方的入门知识。对于分组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合作探讨,共同研究魔方的玩法,在学习中体会到简单的乐趣和几何知识的奥妙。

(二)案例2:小组合作学习在“分数乘法、除法”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本案例采用小组合作开展互动的方式进行“分数乘法、除法”的教学,以图1为例。

教师在幻灯片上打出这么一张图,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图中的圆被分为了几个部分?其中红色、蓝色和绿色各占多少?”等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得出问题的结果后,教师进而继续讲解更深入的知识点,比如分数中分母的最简化,还有对于分数除法的内涵的解释,即任意数除以一个分数,就是乘以它的倒数。而在开展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各组的小组长组织对于该题目的提问和解释,各组小组长必须亲自向组员发出自己的疑问,或者组织小组组员分别向组长提问,互相探讨与解决提出的问题。

五、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目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可以得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施行还有待策略性提高的结论。而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观念,扮演好角色,选择开展小组合作的恰当时机,有效组织,合理调控。

参考文献:

[1]何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中的运用与研究[J].学周刊・教育科学,2015,(4).

[2]冯春花.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4-4.

上一篇: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下一篇: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