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弱企”共谋出路

时间:2022-08-02 08:59:36

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调查,2007年1~11月,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43309户,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达到8.43%,比全行业平均利润率3.97%高出112.34%,利润总额占全行业的89.19%,其中,占企业总数7.01%的企业平均利润率达到15.6%。数据表明这批企业保持健康高效的发展,是行业的强者。

但是,另一个数据让我们产生了忧虑,那就是规模以上企业中有三分之二的实现利润总额只有111.9亿元,只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10.81%,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0.73%,其中亏损企业有7339户。

无疑,跟前者相比,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三分之二的后者,处在一个弱势的位置,形势不容乐观,甚至可说是触及了生存底线。对于这批企业,行业该如何看待?

任由其在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抑或是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扶持,让当中的大部分企业化险为夷,重新振作起来?显然,答案不言而喻。我们不能忽视暂时处在弱势地位的纺企,他们不但关系到行业的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弱势群体”现状堪忧

近两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能源、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出口退税率降低,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国家实施紧缩金融政策,社保的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大大增加企业成本……这一系列原因,让国内纺织企业直面一场生死大考,其中有一部分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危险的境地。2008年3月,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对江苏、浙江、山东等六个沿海纺织重点省份的大规模调研中,得出的结果也基本证实了这点。

三分二企业微利或亏损

由于上述原因,使纺织行业消化大量的成本增长因素。略举几例:2007年l~11月,人民币升值使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减少利润318亿元:人民币贷款利率上调影响规模以上企业财务成本150亿元,纺织品、服装、粘胶纤维及制品退税率下调影响企业减利约100亿元。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数据,规模以上企业中有三分之二企业从业人数占全行业的64.89%,但实现利润总额只有111.9亿元,只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10.81%,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O.73%,其中亏损企业有7339户,亏损额114.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28.83%。

进入2008年后,由于社会的发展、新劳动法的实施以及物价上涨速度的加快,劳动力成本约提高15%左右,原材料动力价格平均上涨3%,这些将使纺织企业今年生产总成本约增加935亿元,综合影响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润1500亿元以上,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尤其是以出口为主的纺企,更是艰难。

“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以今年第一季度公司的利润看,比去年下降了20%,真是一年不如一年啊。”这是不久前浙江某服装企业销售经理望着仓库里大批积压的产品,所发出的感慨。据了解,几年前国外买家给该企业下单的每件衣服平均价格为35元,销售毛利为7~8元左右,现在各类成本均已上涨,粗略计算总体成本已经超过30元,但是外商下单的价钱仍然压在35元,最后每件衣服的利润还不到2元钱。

这家浙江企业可说是三分之二的微利或亏损纺企中的一个缩影。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纺织行业进入了一个不断上升的高成本时期,这给依靠低附加值跑量生存的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生存压力。无论是浙江,还是广东、江苏、福建等纺织大省,多年来之所以发展得如此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大批量出口,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份额。但形势的变化令靠“薄利多销”打天下这条路子恐怕行不通了。

实际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直强调产业升级的重要性,但由于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变化过于急剧,部分企业或者因为进取心不强,或者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步伐太慢导致措手不及,进而陷入困境,可以预见,阵痛还在等待着这部分“弱势群体”。

贵精不贵多

习惯上,对于纺织业“弱势群体”的产生,人们往往从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规模经济差异找原因。然而以此次结构调整的现实情况看,并非如此。跟占企业总数7.01%的企业平均利润率达到15.6%比,占全部企业三分之二的微利和亏损企业平均就业人数是235人,前者平均人数是276人,按人数论其实前者也可算在小企业的范围。

按投入算,前者人均中间投入20.3万元也只比后者的17.7万元多不到3万元,但前者的人均利润总额43554万元比后者的1607元多达20多倍。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决定竞争力大小的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资产素质和劳动力素质差异、技术差异、研发差异、管理差异、品牌差异;二是影响竞争力发挥的还有企业长期积累的历史遗留包袱和环境制约等因素,比如改革改制环境、社会充分就业环境、地理环境等因素。大企业中有较粗放的,小企业中也有质量效益很好的。市场优胜劣汰对大小企业一律平等。

因此,我们探究这三分之一的强势企业和三分之二的弱势企业,不能按企业的大小规模来简单划分,而是主要要看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今昔困难的比较

这三分之二纺企今天遇到的困难,让我们不由得想起了10年前的情况。当时,纺织业也面临着压锭减员的艰难局面。1998年,为了实现“十五大”提出的三年国企改革目标,国家将纺织企业作为突破口,要求全国在三年内压缩淘汰1000万落后棉纺锭,并且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当时不少人对纺织业也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

忧虑的态度是相同的,但细细思量,今天的困难与当年的困难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是背景不同。当时国内处于国企改革的攻坚阶段,体制性的深层次矛盾导致落后产能充斥企业,大量的冗员降低了效率,历史债务的沉重包袱也在拖累企业,又恰逢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纺织品出口呈现了少有的负增长,以压锭、减员为主要任务的产业调整,主要是行业内生性因素驱动的;而今天纺织行业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全局观察,2008年纺织行业受到国际市场需求明显疲软、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集中释放,以及各项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例如石油、粮价上涨明显,这比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面更广,行业发展面临的内外压力,尤其是外部压力明显加大。

其次是调整的基础不一样。当时国有经济占有相当的比重,国有纺织企业基本是整个行业的主体,国内经济环境是相对萧条和紧缩,需求不足,而现在行业已经演变为非国有企业占主体地位,又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基础和底气都不一样,企业活力也较此前大有增加,全国经济环境是处在过热和通货膨胀压力的阶段,各种物资

的供需均极大丰富。

困难的影响和承受力也有区别,在当时国企占主体地位的时候,很多困难是因为体制造成的,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扶持;现在的企业困难更多是来自环境和自身调整、升级不到位两方面造成的。同时,现在好、中、差的企业心态不同,对政策的需求也不一样,呈现出相对复杂的形势。

在处理局部和全局关系上不同。当年国企改革是大局,必须服从;现在是宏观调控,既要服从大局,也要做局部的适应性调整,更主要靠自身调整,当然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平稳过渡,减少不必要的阵痛。

诸多不同之处,让现在我们在解决困难的道路上无法复制当初的方法,必须根据新形势采取新对策。

不能忽略的关怀

从目前的情况是,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处在微利和亏损状态,这是不争的事实?从区域分布看,这批企业可说是分布在全国各地,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到中西部不发达地区都存在着,并非特定地区和特定条件下存在。

究竟如何看待这一大批企业?或许有人说,让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吧。然而这样的观点符合我国国情吗?

通常来看,人们往往更热衷于追捧优秀的企业,一如学校里优秀的学生往往更得到社会的赞扬。众所周知,纺织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2000万的就业大军,还是2000亿美元的出口额,都说明了纺织行业的重要性。

这样的状况下,关怀爱护目前暂时处于不利状况的纺织企业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社会的和谐

年初记者在江苏的走访中,对某中型纺企董事长的话印象深刻,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是一家建厂10多年的企业,这些年来给社会创造相当的价值,包括解决了1000多人的就业,但政策和出口环境的急剧变化让企业现在陷入困境,已经成为了行业中的弱势群体,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要关心我们这样的弱势企业,像国家关心社会弱势人群样,给予我们更多的扶持。”

这家企业的呼吁其实反映出众多微利或亏损企业的心声。

在我国,纺织业是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传统制造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现有直接就业者有2000万人,其中农民工超过1300万,间接就业者超过1亿人,为国家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一项不折不扣的民生产业,如果因为社会、行业环境的变化,导致这2/3的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必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劳动力,从而产生很大的社会问题,必将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小李是前面提到的这家江苏中型纺企的车间中层人员,是当地人。采访中,他不无焦虑地说“厂子遇到困难,我们心中都很清楚,但现在亏本也得硬着头皮继续接单生产,不然只要一停工,他们就会离开,以后再开工想找也找不回来了,厂子更没希望。”他信手指了一下车间正在忙碌的工人,这些工人有三分之一是本地人,三分之二是外地人,其中大部分已经在厂里呆两年以上了。

行业感情的维系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曾经充满感情地说:“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是母亲工业,传统产业中如果没有纺织,就没有中国的工业基础。”

这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业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完全解决了中国人的衣着问题,并且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依靠纺织业用一船船的货换回了大量的美元和半个世纪的顺差,并为国家解决了就业难题,这一切,让我们深以为豪。

其实,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纺织业,产业升级、转移的过程是长期的,而非瞬间急剧完成。美国投资大亨巴菲特所赖以成名的伯克希尔公司,其前身就是一家纺织企业,巴菲特在上世纪60年代购买下该纺织企业后,过了近20年才完全放弃了纺织业务。起步于纺织业的日本丰田公司至今仍保留纺织机械制造。虽然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服装业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小,但这个产业转移过程是长期的。

与此类似,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变化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承认,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经历将在我国重现,但本应是长期渐进的过程,不能在短短几年中就让我国纺企全盘承受下来,否则痛苦的状况是相当惨烈的。因此,无论是行业情感上,还是实际需要上,现阶段我们仍要对纺织业加以扶持和关爱,这理应毫无疑问。

出路:如何“雪中送炭”

进入21世纪之后的几年,是纺织服装产业大发展时期。与10年前相比,纺织服装业的规模更庞大,结构升级调整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又有了更多优质企业,尽管困难重重,但是今天调整的底气比10年前要厚实得多了。

对于纺织行业来说,如何帮助弱势纺织企业取得发展渡过难关,如何给他们“雪中送炭”是一件需要着重考虑的事情。

杜钰洲会长表示,行业在处于低谷时,龙头企业一定要振作士气,像领头雁一样带动更多中小企业飞跃眼前的困境。这个时候需要中国纺织企业空前的团结,不能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

未来两年将是纺织企业一个艰难的时刻。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政策消化期、政策适应期、环境变化期和环境适应期,但相信随着各种因素对产业的影响和渗透完全显现,纺织产业将迎来又一个黄金发展周期。

发挥产业协会作用

产业协会作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社团组织,发挥其产业服务与自律、桥梁与纽带作用,对我国纺织业具有重要意义。

杜钰洲会长指出,产业协会对推动提高纺织工业的创新能力,制定规划,组织科技攻关、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产品开发、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对提高品牌竞争力,建设先进品牌文化,落实行业名牌战略,构建公共服务、科技普及体系,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从行业到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各种专题调研,分析形势,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对企业、行业正确引导,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举办大型国际展会,开展行业外交,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维护国内外市场秩序自律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实际情况看,纺织企业也需要行业协会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比如企业在提高两个贡献率上,在避免行业的恶性竞争上,在争取国家提供良好的发展政策上,在加强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合作上等等,行业协会都能提供有用的力量。

这些,对于众多亟需帮助、扶持的微利或亏损纺企,是很必要的。

施行多元化发展

产业比较单一的企业,往往风险更大。而产业链条较长的企业,生命力也更强。对于有条件的企业,多元化发展,包括行业内外的多元化运作,是个不坏的思路。

以那三分之一队列中的“强势企业”群体的成功经验看,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他们作为 个优秀企业,技术和品牌运作上基本都是所

处行业内的佼佼者,虽然企业具备了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但还不断地根据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发展策略。

即便是成功的企业,也在居安思危中,如山东家纺巨头孚日集团,虽然近年来集团公司发展良好,但也在不断调整中,施行多元化发展。孚日多年来以大规模出口为导向,已经连续十年在家纺行业出口创汇名列第一。2007年国内销售仅占总收入的10%,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2008年公司将把战略重心转向国内,国内市场将是未来几年品牌、市场战略的重点。

同时,孚日还在保持原有主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运作,投资高利润产业-2008年4月投资数十亿元进军光伏产业。其中,首期40兆瓦生产线将于2008年第三季度投产。全部项目达产后,孚日集团家纺和光伏产业将各占半壁江山。

孚日的例子并非仅见。据了解,行业中有相当部分纺织企业投资了房地产、建材、家具等非主营业务。著名服装企业新郎・希努尔也是其中之一,公司的家具制造经营业务跟纺织主业比也不多让。当然,多元化发展只是一个思路,并非万能,尚需跟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

实施产业升级

实施产业升级,技术研发和品牌提升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只有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扬长避短,才能不断提升企业层次,

目前产业转型也到了一个关键时期,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低档产品向高档产品的转变。谁能把握着转型的脉搏,也就意味着走在他人的前面。

在江苏吴江市,境内聚集了5000多家纺织企业,纺织业对吴江经济发展贡献较大。当地纺织商会不久前组织召开纺织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座谈会,几十家规模型纺织企业就纺织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共同谋划纺织产业发展出路,达成了升级转型的共识。

吴江今年以来,由于受宏观环境影响,在高成本的激烈竞争中,吴江的一些纺织企业经营难度不断加大。今年一季度,吴江织造业产量26.5亿米,同比下降1.12%,印染业产量5.5亿米,比去年同期下降4.02%。

在严峻的市场考验面前,一些做高档产品的企业今年以来却依然保持着销售和效益的高速发展,如盛虹集团。该企业董事长缪汉根介绍说,今年集团世界领先水平的超细纤维生产形势非常好,集团又一世界领先水平的功能性纤维――记忆纤维新厂即将投产。

纺织产业不仅是传统产业,更是一个优势产业。如果企业能切实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努力提升纺织产品档次、走高档化品牌化道路,调整产品结构,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动脑筋,突破企业经营模式、销售渠道以及产品同质化的短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那么遇到困惑的纺织企业理应能走上新道路。

产业区域转移

有条件的纺织企业,要学会抓住纺织业发展的节奏,把企业的发展跟国家、社会的发展相结合。统计数据显示,纺织业2007年全年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分别高出东部地区37.43和16.62个百分点。由此看出,纺织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特征日渐明显,类似山东如意等一批著名企业在西部进行了投资。

部分有统计省份提供的资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产业区域转移的可行性。以新疆为例,截至2007年年底,已有近20家国内知名纺织企业在新疆投资设厂,而新疆方面披露数据显示,去年新疆纺织行业盈亏相抵后累计实现利润5亿元以上。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发展,纺织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成为了一种趋势,如同当初世界纺织业向中国转移一样。无论是国家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还是劳力成本、能源价格的上涨、环保压力等因素,都程度不一地让部分沿海纺织业产生向内地迁移的意愿。

在浙江也好,在江苏广东福建也好,很多中小企业之所以发展得如此成功,主要受益于大批量出口,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份额。但在靠“薄利多销打天下”的路子走到尽头之时,为寻出路,一些企业选择把自己大部分业务转移到中西部那些商务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

这种情况下,从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原料、劳动力、资本等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上考虑,产业从东南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廉价生产要素,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一段时期内或许是可行的。

两个焦点的讨论

对于“弱势企业”的出路,行业内看法不少,综合起来有些意见是共同认可的,比如走资源节约型、新型工业化的路子,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于具体操作层面上的路子,不少看法存在较大争论。归纳起来,有两点颇值一提,对此进行关注也是一种有益的态度。

争议之一:企业争相内销是利是弊?

由于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纺织业出口形势较前几年有所不利。在出口不见好转的情况下,不少出口纺企包括一部分强势企业都有着相同的计划,那就是增加内销的比例。在去年,内销企业比外销企业日子明显要好过,内销利润大大超过外销。这情况显然吸引企业加强内销的兴趣。

但是有专家担忧这并非长久之计,一旦出口企业一窝蜂涌向内销,把大多数外销产品销回国内,将导致国内供给激增、竞争加剧,导致利润同样微薄,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也无法成为永久的避风港。

争议之二:产能区域转移一定有效?

由于综合环境的变化,商务成本的上升,为寻出路,沿海一些能耗大、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开始向外省转移,主要是向四川、重庆、陕西、湖北等生产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然而,这种做法在一些研究人员看来并非绝对上策。如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立成表示,产能区域转移也是“短视行为”,并且有可能丧失新兴行业发展先机。他建议:“与其选择横向转移换得暂时喘息,不如主动转型谋求长远发展。”

葛立成认为,横向的转移,简单的复制,到成本比较低区域投入,这种模式还是隐藏着较大风险。对于转移之后还是依靠低成本加工生产方式的企业,虽然腾出了成本空间,但一旦地方政策发生变动,或者国际市场供需发生变化,风险仍存,同时也还受到类似人民币升值这样的外部因素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数依旧很大,企业的长远利益还是得不到保证,因此“企业最好还是主动转型谋求长远发展,把薄利多销转向厚利少销,这才是长远之策。”

上一篇:我秀故我在 下一篇:品牌价值的羁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