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学的目光

时间:2022-08-02 06:12:40

中国儿童文学的目光

历史的目光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我们能够往以前看多远,我们就能够往未来看多远。当我们进行中国儿童文学研讨的时候,我以为应该有一种历史的目光。

中国的儿童文学从保守的时间来看,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行程。我们应该记住那些历史上曾经为中国儿童文学作过贡献的人们。无论是著名的还是默默无闻的。从今天的角度看,无论他们的观念是领潮流之先的还是相对“陈旧”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他们的耕耘、他们的探索、他们的鼓励和培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长与繁荣。一个行当,一个文学门类,只有尊重它的历史,记住他们前辈的经验和教训,记住他们的人和事,这个门类才能有根有脉,才能后继有人,才能人丁兴旺。

我们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不够。从中国当下整体的大文学角度来看,我们的视野还显得狭窄。究其原由,一是有这种愿望的人还不够多,二是有这种愿望的人还有些食而不化。我们更多的气力是花在了仰慕、学习《哈利・波特》等外国文学的层面上。这种学习是有益的,但不能是片面的,这样的片面有时候会给我们一种“无根”和“漂泊”的感觉。

曾经何时,有些儿童文学从教育的文学渐变成了不要教育的文学。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创作的意识当中,以为只要吸引儿童就是好的作品,吸引儿童就是惟一的目的。我以为这是需要反思的。儿童文学中应该有教育的因素,少年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需要前辈精神的引领。当前的问题是:他们不是不需要引领,而是需要一只被他们信服的大手引领。这种引领包括智慧的启迪、艺术化与人文的熏陶。

曾几何时,有些文学创作从追求深刻、追求内涵渐变向了追求简单、追求娱乐,这也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我以为有“意义”和有“意思”仍然应该是我们需要共同达到的目的。儿童文学和所有的文学规律是一样的,文学内涵和主题的复杂性、多异性、丰富性仍然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我们读到优秀作品时,觉得貌似简单却很有味道,百看不厌,就是这个道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从事儿童文学事业的人要以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正是我们的艰难,也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之所在。

儿童文学让孩子哭也好,笑也好,都不是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我个人以为,当一个孩子看了你的书,可以笑,可以哭,但他还思考了一会儿,体会了一些人生的况味,这是最理想的……

科学与文学的目光

中国的儿童文学应该有一种科学的目光,在评价评论作品的时候尤其重要。我所说的科学就是仔细阅读文本之后负责任的批评,就是符合创作规律的、理性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评价。

评价可以是多元的,但评价不能是违心的;评价可以是个性化的,但不能是霸道的。我们退几步来讲,评价可以原谅到人情化的捧场,也不完全拒绝商业的运作,但不能是歪曲的。尤其对儿童文学来说,它就是儿童的精神奶粉,这是评价的底线。

我们现在的评价有几个参照物,目前流行的第一个参照物就是国外儿童文学。按照目前的舆论,比他们好还没有,和他们差不多的极少。但遗憾的是这些评价都是笼而统之,至今我们没有看到几篇具体的就某一个门类某一种题材甚至某篇国外儿童作品与中国的某篇作品比较的文章。我们在出版的时候为了宣传有时候也不得不屈尊说:“这部作品就是某某国的某部作品的中国版。”我以为,对于一部优秀的作品,作为出版社和作家其实是用不着这样的,因为冷静一想,这样做是表扬我们自己还是贬低自己,还真是个问题。

文学不是技术,更不是一般的商品,它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在相互比较的时候必须考虑地域语言不同的问题、文化差异问题、文化商业竞争的问题、强势文化的话语权问题。因此用外国作品作为坐标评价中国的儿童文学可以成为一个标准,但不是全面的、更不是惟一的标准。

这几年刚刚兴起的第二个参照物就是排行榜和销售数量。卖得好的书就趾高气扬,财大气粗,一好百好。优秀的作品和卖得好的作品是两个概念,儿童喜欢的和儿童成长需要的作品也是两个概念。它可以统一在同一部作品上,也可以看到在一个作品上两个概念的背离。这里没有好与坏的区别,只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眼前的需要不同而已。这是起码的文学常识。目前坐标的迷失是因为背后不同利益代表的不同立场,进行评价时言论是否中肯、心胸是否开阔而已。

相比较而言,除了上面两个标准之外,我们其它的而且是更重要的标准,比如文学标准、儿童标准却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这是非常遗憾的。

创新的目光

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都出现了非常繁荣的局面。但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也出现了令人担心的情况。许多作家创作的相当数量的作品,共性大于个性。共同的场景,共同的人物,共同的矛盾,共同的结局,甚至书名都比较相似。

在一个强调创作繁荣、创作多元、创作出新的时代,我们却遗憾地看到,许多作品有趋于单一化的倾向。

比如,读者的年龄段都向小学生汇集;用心的、认真的写作都向快速的简单的写作汇聚;所有的生活都向校园汇集;所有的情感都向快乐聚集,所有的写作目的都向畅销汇集……

当《哈利・波特》进入中国的时候、当某一部中国作品畅销的时候,许多作家在受到启发和冲击的同时也开始进行模仿(不是学习)的一窝蜂式的写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儿童文学是脆弱的,是不够健壮的。

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尤其是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我们可以有一个畅销书的目光,但还应该有一个为艺术而写作的目光,有一个为创新而写作的目光。

中国的童书最近卖得很好,我们必须看到,这是多方面的努力和原因造成的,除了作家的努力、出版社的努力、读者的支持,还有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情冷静地珍惜这个机缘,感谢这个时代。

和谐的目光

中国儿童文学应该有和谐的目光。

我们希望在作品中看到文学性与可读性的和谐;我们希望看到门类、题材和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我们希望看到各个年龄段都出现优秀的作品;我们希望看到幻想类作品和写实类作品共同繁荣;我们希望儿童文学有对的关注与思考;我们希望儿童文学对社会与时代有关注有担当。

除了作品,作为儿童文学工作者之间也有个和谐的问题。在谈到中国儿童文学生态的时候,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广义谈到生态的时候,都赞成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但在谈到具体的尤其是和自己有关的作品的时候,却都会强调自己的生长与繁荣。

儿童文学的和谐首先来自作家之间的和谐。作家之间的交往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平和的心态。强调自己重要的时候不要排斥其他的作家。自己的作品与别人的作品除了竞争之外还应该和谐共存,要有承认别人存在的风度。

以前创作上会互相讨论,评论也可以各抒己见。现在都变得非常个人化,作家互相之间不说构想,怕人家盗窃,怕人家烦,怕人家没有时间。评论不说缺点,怕人家不高兴,怕人家说你嫉妒。

俗话说“常相知不相疑”,意思是我们经常了解就不会互相猜疑,我们现在老死不相往来,变成了不相知常相疑。我希望作家和评论家经常来往,经常交换意见。儿童文学有着团结和谐的传统,这种传统能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上一篇:柔软的过滤 下一篇:北京茶文化与创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