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蓄势图强

时间:2022-08-02 05:03:34

特色农业蓄势图强

乌当区把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成先进科技应用的示范区,充分发挥园区技术集成、成果转化的载体和“孵化”作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贵阳市乌当区的新堡休闲观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炼苗大棚内绿意盎然,移动苗床上新移植的铁皮石斛郁郁葱葱。

“有‘中华仙草’之称的铁皮石斛,是传统的名贵保健药材,目前鲜草收购价每公斤1000元左右,加工成枫斗铁皮石斛,市场零售价每公斤可达两三万元。”贵州兴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筑说,照此计算,亩地可产铁皮石斛鲜品300公斤,产值30多万元。

除了新堡休闲观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乌当区还有羊昌花卉、下坝樱桃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入围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

按照打造“贵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定位,乌当区坚持用“生态、绿色、观光、休闲、健康”的理念谋划农业,沿着“优、特、精”的方向,以园区建设为驱动力,用科技引领农业,用特色做优农业,用品牌提升农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观光农业融合发展之路。

多元投入推进园区建设

“现代农业园区不仅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而且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乌当区副区长、园区管委会主任李朝阳说,乌当区始终把加速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和深化农村改革的示范区。

在“统筹规划、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农民参与”思路的指引下,乌当区坚持以农业科技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为支撑,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运作模式,引导优势企业向园区汇集,建设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

为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多元投入园区建设,乌当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扶持办法》《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推进园区持续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

此外,乌当区还成立了五彩生态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贵阳泉丰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解决园区重大项目建设大额资金来源。两家公司既是园区建设的融资平台,又是园区建设的实施主体,现已多渠道融资近2亿元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在招商引资方面,乌当区对入驻园区企业实行“一站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进一步优化园区投资环境,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

截至目前,三大园区引进贵阳花卉快繁中心、贵州宽诚、贵州东蓝慧诚、贵州好一佳牧业等30余家规模企业入驻,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2亿元。

全区形成了以羊昌镇为核心区,水田、新场、百宜为示范区的花卉园;以优质水果为主导产业,特色蔬菜、生态畜禽和中药材为配套产业的下坝樱桃园;以新堡乡为核心区的休闲观光园区,建成面积近6万亩。

依靠科技打造农业品牌

规模化种养、产业化发展、品牌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阿栗牌”杨梅、“岩山牌”樱桃、“百宜牌”折耳根、“黔山牌”红香米等10多个农产品先后获得省级优质农产品授牌,乌当区现代农业正强势崛起。

农业的崛起,源于科技的运用。乌当区把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成先进科技应用的示范区,充分发挥园区技术集成、成果转化的载体和“孵化”作用,全面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在推进科技园区建设的过程中,乌当区三大园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省科学院、贵州大学、省林科院等68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聘请了30余名专家组成园区建设专家指导组和技术委员会,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科技人员驻点服务”制度。建成了拥有86名科研人员、143名技术服务人员、45名科研服务管理人员的农业高技能人才团队,为推进三大园区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乌当区以实施“百村万户”农民培训工程为契机,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深入企业、产业基地、田间地头,开展科技讲座、科技咨询等,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科技培训,培养了一批掌握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科技“二传手”和“土专家”,增强了农民依靠科技兴农的本领,自觉运用科技成果发展特色农业。

百名专家进百村,科技帮扶再创业。乌当区通过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示范,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推进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方向发展。

三大园区自组建以来,共引进推广新技术121项,新品种535个,新设施121套,实施科研项目132个,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82项,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65%以上。

创新平台助推农民增收

“以前,一家4个劳动力耕种15亩土地,每年收入不足1万元。如今,不用下地干活就可领到1.2万元土地流转金,我与婆婆在企业务工每年收入4万多元,年终还有利润分红。”乌当区新堡乡马头村村民罗玲说。

罗玲家所在的马头村新寨组位于新堡休闲观光现代高效农业园核心区,为支持园区建设,2012年,罗玲将15亩土地流转给贵州威门药业下属兴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铁皮石斛、头花蓼等名贵中药材种植,同年进入企业务工,如今,罗玲已成为一名生产科研技术管理干部,每月工资2500元。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由过去单一的生产性收入拓宽为生产性收入、租金收入、务工收入、股金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多种渠道。同时,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李筑介绍,土地流转前,由于粗放经营,平均亩地产出不足1000元,土地流转给公司经营后,亩地创造的产值是农民种粮的数十倍。

以新寨村民组为例,公司在该村民组流转了350多亩土地,每亩保底年租金800元,年终按亩还有利润分红,同时吸纳了35名村民为企业工人,季节性用工每天不少于100人,土地流转金、务工工资、利润分红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2014年,新寨组60多户平均每户增收3万多元,农民不但享受到园区发展的红利,而且避免了农业发展风险给农民收入带来的影响。

为了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园区建设涉及的乡镇都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区、乡(镇)、村三级联动,形成了一体化的土地流转模式。即由乡(镇)政府统一集中流转土地后,再交给入驻企业使用,确保了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同时,园区积极探索长期性租赁、股份制合作、季节性流转模式,以扩大土地流转面积。截止目前,三大园区累计流转土地45879亩,年增加经营性收入3亿多元。

园区建设,促进了乌当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园区发展,惠及数万农民增收致富。据统计,三大园区去年新增产值15.83亿元,新增销售收入9.71亿元,新增利润4.632亿元,园区覆盖区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左右,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0个百分点。(作者单位:贵阳市乌当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付 松)

上一篇:推进贵州水务产业一体化 下一篇:罗明刚:从返乡农民工到“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