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译朝中应掌握中国谚语的本质特征

时间:2022-08-02 03:24:06

浅谈汉译朝中应掌握中国谚语的本质特征

汉语谚语是根据中国人民生活智慧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们反抗剥削和压迫的心情、对剥削者和侵略者的憎恶,以及热爱自己祖国和乡土的精神。谚语在语言形式上言简意赅,多用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熟练地掌握这些汉语谚语的本质特征才能做到活学活用。

汉语把由固定的词语结合在一起统称为“熟语”。熟语根据本质特征分为成语、惯用语、格言、歇后语和谚语。

一、汉语成语和谚语

汉语成语一般由2个以上词语互相密切结合使用,通过牢固的词语结合表现出整体意思。汉语成语因为约定俗成,所以大多数均有起源,形式一般为4字句或用2个4字句固定词语组成。

但是,谚语由于是人民大众创造和使用的,具有极强的口语性,所以究其最早出自何处就无法考证了。由此可以说讲究书面和出处的4字句就叫做成语,而讲究口语性和无法考证出处的就叫做谚语。例如,“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打井人”“吹毛求疵――鸡蛋里头挑骨头”。

二、汉语惯用语和谚语

汉语惯用语意思并不是单纯由组成它的词语意思的合并,而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赋予了新的意思,且有固定用法和词语组合。惯用语并不依存于组成它的个别词语意思,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表达意思。

汉语惯用语也是人民大众口头创造,具有很强的口语性,这一点虽然和谚语具有共通性,但惯用语内容上没有任何知识性,从结构上看由3~4个字构成,不能单独组句,这和谚语存在明显的区别。

三、汉语格言和谚语

格言是具有固定格式简单明了的文句。重点在于内容的教育意义。多数情况下,格言多出自于名家或名作,这样的格言内容上包含着思想教育意义,形式上不受句子长短的限制,具有很强的叙事性,这和谚语具有本质差异。

四、汉语歇后语和谚语

歇后语是汉语中才有的一种固有熟语,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将已有的文句中最后1~2个文字省略,用来代替前面部分内容的形式。

例如,金同志今天给朋友做寿,因为宿舍内没有酒。因此,他带瓶水来说:“君子之交淡如”。朋友应声道:“醉翁之意不在”。上面例句中用“醉翁之意不在”的“酒”来代替比喻“君子之交淡如”中的“水”。此种类型歇后语系文人之间一种语言游戏,这和谚语明显不同。

还有一种类型是由“比喻”和“解释”两部分构成的歇后语。

歇后语和谚语的差异首先是句子内容上的关系,谚语虽然也多是有两部分组成,但表现的或是并列关系,或是选择关系,或假设关系而已,没有歇后语那样构成“比喻”和“解释”关系的。

例如,“火要空心,人要虚心”(谚语-并列关系);“宁绕十步远,不走一步险”(谚语-选择关系);“若要人下水,自己先脱衣”(谚语-假设关系);“咸菜拌豆腐-那还用盐(言)”(歇后语――比喻解释关系)。

另一个差异就是歇后语的重点是后半部分,而谚语上下部分都要考虑。歇后语一般谈不上有知识性。当然一部分歇后语中也包含着一定的知识性,但目的绝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在于惟妙惟肖。

通过比较汉语谚语和其他种类熟语的差异,可以找到汉语谚语具有如下本质特征:一是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体验和斗争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充满着传授知识的内容。二是谚语具有很强的口语性,语言形式通俗简洁,精炼易懂。

从上述例文可以看出,用不同形态熟语虽然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但如果把握好谚语的本质特征,以此为基础可以很好地运用谚语。

上一篇:如何利用图书馆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下一篇:浅谈仿4S店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