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亮出红黄牌

时间:2022-08-02 12:25:59

教育部亮出红黄牌

红黄牌制度是一个实施长达十几年的高校招生资格年审制度,已经成为国家掌控高教发展的有力杠杆。由于近年来对红黄牌学校的公开,这项制度才逐渐为人所知。随着这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公开,也许,它将引起中国高等教育合并、撤销、调整的变局。

教育部亮出红黄牌之一

当红黄牌高高举起

每年的高考,都牵动着千万考生及家长的心,如同一次社会总动员,因为它是事关考生前途和命运的一次转机。

只是,每当此时都会传来一些不和谐的杂音,其中,违规招生让很多考生美好的期待化为泡影。

如何让考生在考前考后都能愉快而平和地生活,如何让高考成为紧张有序的工作,也许,教育部一项实施长达十几年的红黄牌制度为考生竖起了一道免受伤害的屏障。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的高等教育将迎来大浪淘沙的时代,或者说,这个时代已经来临。

一项制度从文件走向公众

红黄牌是足球术语,所谓红牌罚下、黄牌警告,其目的是严格比赛规则和纪律,制止非体育道德行为,以引导比赛正常进行。在教育部对高校招生资格的年审制度中,也将此术语引入管理机制并稍作变通。教育部规定,被确定为“红”牌的高校不得安排招生;被确定为“黄”牌的高校要严格控制并调减招生规模。对连续三年被亮“红”牌的高校,主管部门原则上应撤销其建制;连续三年被亮“黄”牌的高校原则上应停止招生。

足球比赛起初是用语言或手势来表示警告或罚出场外的,后来发展成规模的红黄牌制度。教育部对高考中的“运动员”――高校的招生资格管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这项制度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只是红牌和黄牌学校名单最初是以教育部内部文件通报的形式公布,直到2004年才正式公布于众。

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每年高考前都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黄牌学校在公布名单时,用“*”在其校名前标注,表示这些学校该年虽允许招生,但必须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增加投入,充实办学条件。红牌学校因其没有招生资格,不出现在名单内,而是以内部文件下发到各个教育部门。

一位教育部负责人这样评价公布名单的意义:“我们要转变政府职能,引进和完善社会的监督机制,要满足广大考生知情消费的愿望。这体现了教育部为社会、为考生及其家长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服务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在报考时对于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心中有数。”

对违规招收的学生,这项制度规定:一律不予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可以查到的资料是,2005年约有35000名学生因不符合录取要求和注册要求而未给予电子注册。

“不光教育系统,各个部门下发通知要求这样做或者那样做的也不少,但是对于不这样做的,对于违反了这些要求或者规定者有哪些制裁措施,各部门却规定的不多。而教育部对不合格学校名单的公布,说明我们的管理要动真格的。动真格不仅仅表现在对合格的学校进行表彰,还表现在对不合格的学校也敢于公布出来,这是我们加强管理很实在的例子。”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说。

招生及办学秩序趋向严格

这是事关考生利益的大事,当它向公众公开时,其标准怎样制定,具体内容如何就成了人们很自然的追问。

1996年,教育部颁布了红黄牌学校办学标准,实施不久后,由于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1999年教育部决定请两家研究机构进行修订,2004年1月正式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之后对高校招生资格的审定基本上都按此文件进行。

这个《指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包括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图书;二是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包括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生均年进书量等。

在这些指标中,凡有一项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低于限制招生规定要求的学校即给予黄牌(限制招生)警示,限制招生的学校其招生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毕业生数,以维持基本办学条件不再下滑,并促进其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凡有两项或两项以上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低于限制招生规定要求,或连续三年被确定为黄牌的学校即为红牌(暂停招生)学校,暂停招生学校当年不得安排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计划。

这些指标中的数据首先由各学校自己填报,为保证真实可信,教育部在每年公布红黄牌之后,再派出工作组对包括没有列入红黄牌的学校进行专项抽查。此外,教育部对学生家长举报的、不如实反映情况的学校,也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教育部官员坦言,“总的来讲统计质量是可以的,但是也不可避免有些水分。”

这项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将全国高校置于同样的标准之下。用教育部负责人的话说,就是“东部、中部、西部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应该是一样的,不能说西部地区办学条件标准就要降低,这样是不公平的。而且这个标准已经到了非常低的状况,如果连这个门槛都上不去,还办什么教育!”

红黄牌制度实施之后,教育部在执行力度上可以说是越来越大,而且在指标项目上也在根据情况不断增加。2004年被亮黄牌的高校有26所,2005年红牌高校12所,黄牌7所。2006年、2007年是被亮红牌学校的高峰期,2006年红牌有71所,黄牌3所;2007年红牌有60所,黄牌2所。2008年红牌有1所,黄牌12所。

值得注意的是,在历次被亮红黄牌的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职院校。对此,教育部负责人曾有过这样的评价:“高职为我国高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高职是近几年升格上来的,它自身的条件和老校相比有很大差距,存在规模发展过快、生均条件差等问题。”

高等教育大浪淘沙

通过十几年的实施及不断完善,红黄牌制度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很多高校已由当年的低标准、大规模发展到现在的高标准、小规模的状况。通过红黄牌制度的实施,各地政府多年来对高校的投入已达到上千亿元。

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两大问题。有专家分析说,就业压力主要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速度太快造成。而农民工劳动力的转移,大量新增劳动力培训,都对高等教育形成了压力,对社会形成了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把握好高等教育的发展节奏,对高校的办学规模进行调整,通过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资格的红黄牌名单,就是把握节奏的一种做法。

也就是说,红黄牌制度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掌控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及质量的有力杠杆。

红黄牌制度正在扩大范围。对招生管理不善,办学秩序混乱,乱收费,内部管理薄弱,出现严重不稳定事件,以及本科教学评估不合格的学校,教育部将建立招生、办学秩序不良记录档案,并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红黄牌。同时,对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毕业生就业率低、学生助学贷款解决得不好的学校,也要从严控制和减少招生规模,限期整改。

红黄牌制度已经在深化。现在每年公布的红黄牌高校仅仅限于名单,对高校具体哪一项不合格并不做出说明。教育部已在设想,将逐步把学校不合格的项目公布出来,标明其师资、学生宿舍等等具体情况,作为考生报名的参考工具。

所有这些,都将通过官方网站和广播、电视、报刊等途径向社会广为传播,如此,将是对肆无忌惮的违规者以致命一击。

高考适龄人口正在减少,从今年的高考报名人数看,北京、上海、江苏的考生人数已经下降,山东高考考生人数虽然连年增长,但今年已达峰顶。据测算,到2020年,山东高考考生将减少到今年的一半左右。

当生源危机来临,当更多的高校规范管理制度出台并公之于众,大规模的合并、撤销、调整将不可避免,从规模到质量,中国的高等教育将迎来大浪淘沙的时代,或者说,这个时代已经来临。

教育部亮出红黄牌之二

解读招生“乱象”

史朝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际教育教研部主任、教授,北京市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民进中央参政议政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违规招生现象屡禁不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史朝认为,根源在于某些院校的利益驱使。要有效制止“乱象”,除行政监督外,还需要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

《教育与职业》:自1990年以来,教育部每年都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暂停和限制招生学校名单,但违规招生现象仍屡禁不止?

史朝:违规招生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学校一旦被叫停或被限招就说明情节已十分严重。在教育部公布的08年暂停招生和限制招生的13所高校中,主要是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对它们而言,有没有招生资格,上面下达多少指标都是心知肚明的,之所以还会这样做,说到底就是利益驱使。因为很多学校没有正规拨款或者是拨款数额很少,不得不通过擅自扩大招生指标,增收学费维持学校生存。

《教育与职业》:为了生存,一些学校采取了“非常规手段”,即便如此,它们的生存状况仍十分艰难?

史朝:是的!一些学校选择走“旁门左道”,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不仅是这些被限招、停招的学校,将来还会有一批学校死掉。很多人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大学是国家的,国家不会眼睁睁看它倒掉。但仔细分析一下,按照今年的招生标准,正规本科院校将达到600万人,再加上民办、成考,几乎要达到1000万人,对学生而言,上大学已经不再是难事。再加之,随着人们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本科院校会成为首选,其次是高职院校中质量与信誉较高的学校。面对这样的状况,那些质量、声誉都很差的学校要想存活下来是很难的。

《教育与职业》:一旦停招或限招,学校的声誉会大打折扣,很容易造成教师、学生心理恐慌,引起混乱。对此,您怎样看?

史朝:已经有前车之鉴了.前年和去年郑州大

教育部亮出红黄牌之二

解读招生“乱象”学升达学院、江西服装学院都出现过此类问题,因毕业时拿不到毕业证,学生们在校园里制造了“暴力事件”,即“升达事件”和“江服事件”。正是由于一些院校不负责的做法,才造成了如此恶劣的社会影响。

《教育与职业》:对于被限招甚至停招的院校而言,该如何打破僵局?

史朝:一些院校试图通过合并扭转局面,但这条路很难走通了。想想谁愿接烫手的“山芋”!一旦合并面临很多问题,学生该如何安排?老师如何安置?还有经费问题。以近期被教育部暂停招生的中国防卫科技学院为例,要想“复活”,除非其上级主管单位愿意协调一大笔经费,对学校彻底转制,并偿还学校欠债。它自身能做的,包括明确隶属关系和身份,找准定位;对学生进行妥善安排,让他们通过成考等形式获得国家承认的正规文凭;把学校目前拥有的实验设备盘活,发挥作用。

《教育与职业》:除强行暂停、限招外,您认为还可以采取何种措施制止违规招生?

史朝:教育部在网上公布暂停和限制招生学校的名单是一种信息公开的体现。此外,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违规院校进行监督:一是行政监督。因为很多违规院校属各省、市管理,所以主管部门要担起责任,不能认为招生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出了事情学校理应自行处理。因为学校的注册、审批有一个过程,谁审批的,谁就要进行有效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对违规行为给予相应处罚;二是舆论监督。相关媒体要监督教育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是否真正做到了依法治学、依法治校。对于教育部公布的停招、限招名单,在考试、录取前后要进行披露;三是社会监督。建立举报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举报电话等,对举报且信息属实者给予一定奖励。我想,有了这些有效的监督后,一些院校再想以次充好,违规招生就很难了。

上一篇:揭秘银行招聘 下一篇:任鸿隽:中国近代科学与教育事业的推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