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提高体育学科听课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02 06:41:36

新课标下提高体育学科听课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从听课的重要性和体育课堂上传统的听课方式常见的问题入手,通过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听课环节方式转变的实践,思考听课的重点应从看教师展示向学生获得转变;听课的心态应从临时观景向有备而来转变;听课的角色应从旁观者向执教者转变。通过这样的转变让听课实实在在的成为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听课 教研 专业化 实效性

教师的听评课是一种对话、反思与研究的专业行为,它能够有力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然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大部分教师仍停留在经验型的听课层面。传统体育与健康听课方式的基本流程是:听课前拿到授课教师准备好的教案、教学设计等资料,粗略浏览一下;听课时做好课堂记录;听课后与其他听课教师一起同授课教师交流。其实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弊端。

1 传统听评课存在的的问题

当前的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听评课,大致上有以下几种情形:

1.1检查式听课:各学校期中教学检查、起始年级段、毕业年级段教学调研等等,学校领导和学校骨干组成听评课班子,推门听课。

1.2教研式听课:一位或几位教师开出校内或市级示范课、观摩课等,很多老师在下面听,请专家进行点评一下,然后大家再议一议。

1.3磨课式听课:现在很提倡磨课,通过公开课前的磨课环节,使这节课逐渐趋于完美。

以上几种情形是教师们经常参与校本教研的常态活动。用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听评课活动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3.1检查式听课存在不平等关系

这种检查式的听评课由于上课者与听课者心态上的被动性和不平等性,使双方都不会以研究课堂的心态去对待,对两者而言,帮助一般都不大。

1.3.2课后评课缺乏对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经常听评课的教师都非常有体会,课后评课一般关注的是课堂上的表面现象,往往缺少课堂问题存在的让人信服的证据、对产生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及改进对策的研究。

1.3.3听课教师的目标指向需要调整

部分教师是抱着看别人演戏的心态去听课的,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观察他人的课堂,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1.3.4听课对学生的学习关注不够

经验型听评课往往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师的教学设计等,学生经常被作为处于一定年龄阶段的抽象的群体来认识。有专家认为“听课”要改为“看课”,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不是看教师的表现,至少不完全看教师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学习”才是听课的要义所在。

1.3.5课堂评价随意性、主观性太强

由于经验型听评课观察内容太广泛,以至于对课堂目的、对象、行为的观察缺乏目标性,这样的听评课仅仅是一种不自觉的研究行为。听评课的教师对发现的问题尽管能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但是没有系统和深刻的分析总结,从而使得评课显得随意,评价主观性太强。

1.3.6过度的磨课可能令青年教师失去自我

年轻教师在磨课过程中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选择“整合”大家的意见,把“公公、婆婆”的意见都体现了,就是没有体现自己对课堂的理解和对文本的把握,长期下去,可能会把一些年轻教师变成“教书匠”,而不是有智慧的教师。

1.3.7听课的教师欠缺专业的课堂观察素养

“会上课的教师自然就会听评课”,许多老师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听评课之前没有做任何准备,完全凭经验行事,在听课过程中顾此失彼,手忙脚乱,要么捕捉不到课堂上有用的信息,要么看不到信息背后所蕴含的价值。

2 新课标下听课模式的重构

2.1 听课模式转换

2.1.1听课功能转换

听课必须明确教师听课的任务,需要教师具有内在源动力和外在学习氛围。想要改变体育听课中出现的无效或低效现象,关键是构建起以教师发展为核心的集结型共同体,加强互帮互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成为重中之重。从听课评课这一“任务型”活动转化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集结型”载体,实质就让听课的管理功能转换为了发展。

2.1.2听课载体转换

传统听课载体多为“记帐式”听课笔记,缺少参照标准。为此,从评课的角度出发,以评课的众多指标建立课堂观察量表或数学模型,让听课者了解听课的具体方向、观察焦点。课堂观察量表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指标体系,它不是规定一堂好课的具体标准,而是为教师在把握课堂教学底线的基础上分析课堂教学,提供一种专业的话语支架。

2.1.3听课视角转换

角色不同,听课的视角也需要改变。在听课前,要求听课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正确在给予自我定位。刚入行的年轻体育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学习者的角度去听课,在听课中重点观察口令示范、队列队形、组织方法、教学手段等基本的授课技巧,点滴积累而不断提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的角度去听课,课中重点观察教材的处理、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理念运用等,反思自己,深入研究;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则定位在评析者的角度去听课,重点观察教师的表现力和学生学习效果,准确地发现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及时地引领青年教师,积极地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1.4听课标准转换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构建的新听课标准中,我们不仅注重教学的效果,同样注重了学生发展,注重了学生维度和教学过程维度的听评。

听课中,除了看学生运动技术落后理解和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外,还要看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看学生学习方法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提高,看心理健康是否得到发展。

新课程倡导教师根据新理念及时转变教学行为,听课中要关注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合理,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2.1.5听课距离转换

传统的体育课,听课者与上课师生距离较远,恰当地缩小距离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近观”听课强调“零距离”,体育课的特殊性给听课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听课者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走进学生,同时也走进学生的活动空间,详细了解学生学习水平。

体育学科多为室外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听课者除了“近观”听课还可以“远看”听课。不管是听完整的一堂课,还是听某个片断,只要抱着认真学习和借鉴的目的来听课,“远观”听课,同样可以对体育课的组织形式、练习手段等有所认知,从而得到启发和共鸣。

2.2 新的听课方式重构

在传统听课方式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构建了听课方式,主要包括三部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在实施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要求,突出听课的实效性。

2.2.1课前会议:制定目的,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包括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制定观察量表(见表)。

活动亮点点评:

2.2.2课中观察:以教师表现和学生表现为观察对象,分成若干组,记录观察情况。

2.2.3课后会议:听课小组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听课小组内讲座汇总,听课小组代表发言,形成新的教学设计,并实施于课堂教学。

3 听课模式转换后的效果

模式转换后的听课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具先进性。运用经过多次的实践和修正制定的“体育课堂观察量表”来听课,较传统听课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1授课教师备课有针对性

课前会议中,主讲教师可以参考有效教学课堂观察表,从思路、手段、亮点和可能出现的困难等各方面设计教学。

3.2听课教师听课水平提高

3.2.1课前准备充分,了解观察内容,确定观察方向。

3.2.2听课的目的性增强,明确听课焦点,跟踪课堂全程,听课的主动性提高。

3.2.3自身感触加深,利于反思教学。

3.2.4为评好课提供充足的资源储备。

3.3区域化研修,实现双赢

我们乐清市大荆学区在2011年9月提出了综合学科的教研组就以区域化的形式进行,这样对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的进行非常有利。采用课堂观察表进行听评课,调动了集体性的力量,提高了听评课能力,同时也促进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教研氛围形成。

3.3.1区域合作群体。任何一堂课的准备过程和实施过程,都是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探讨、对教学行为的积极实践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3.3.2形成固定的合作群体。一般来看,一、两次的课堂观察是不能实现双方的各自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得双赢。在一段时期(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参与课堂观察合作体的人员基本是固定的群体中个体的需求差异会带来开展观察活动的动力,如某观察者可以持续地观察一个点.也可以不断更换观察点;观察目的可以“为我自己”,也可以“为群体中的他人”;可以一个人观察,也可以一个小组合作。避免了听课的盲目性,改变了传统听课活动形式化,有效地提高了听课水平,促进了听课教师、授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叶军.优化听课评课范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10:50

[2]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3]巴春媚,等.听谭评课的革新:课堂教学分析框架[J].当代教育科学,2006(22).

上一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 下一篇:浅谈声乐艺术的三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