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细节 重运用

时间:2022-08-02 04:53:06

【摘 要】

我县在“跨越式”创新实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坚定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坚持“211”模式的常态教学,努力“做好课前预习、注重识字方法、注重写字指导、注重问题设计、注重学法指导、注重扎实训练、注重资料拓展、注重写话设计”等八个细节,大力构建“识字、阅读、写字”三位一体的小语魅力课堂,实现学生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坚定中心 坚持模式 做实细节

2011年10月,我们青龙实验区的十所实验校,正式与北师大“跨越式”创新实验课题组联合进行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一年多来,在学习、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不但感受到“跨越式”实验教学的优势与魅力,而且随着研究实践的深入,我们深刻感悟到只有坚定以“语言运用为中心”,落实“211”教学模式,充分做实“八个细节”,才能真正构建“识字、阅读、写字”三位一体的跨越式发展课堂。

一、坚定一个中心

在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课程定义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中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在“跨越式”创新实验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语言运用为中心”,这一思想正与新课标的思想完全相和。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定“语言运用为中心”,真正让我们的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语言,提升能力,陶冶情操。

二、坚持一个模式

随着实验的推进,我们每一位实验教师对“跨越式”创新实验的“211”模式已耳熟能详,那就是:我们把低年级的一篇课文分为“识字课”和“阅读课”两个课时进行教学,“识字课”利用前20分钟进行达成课标要求的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和识字、写字的重点训练。“阅读课”利用前20分钟进行达成课标要求的阅读教学,力争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进行品词析句,精读感悟。这就是“211”模式中的“2”。第一个“1”是指在每节课20分钟的达标训练之后,每节课利用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6―8篇的课外文章,识字课主要阅读包含本课生字的短文,实现在阅读中巩固识字。阅读课主要阅读同一主题的相关文章,实现在相同主题的阅读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第二个“1”是指:每节课在拓展阅读后再利用10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识字课的写作主要编字谜、编儿歌,利用新词进行连词成段的写话练习,实现在写作中巩固写字。阅读课的写作主要是根据文本的主题,确定恰当的话题,在写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行为反思,从而发展思维、深化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实验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必须严格按照“211”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严格约束自己,实现模式推进的常态化。开始时,老师们真的不适应,甚至有些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实际上等于比原来少上了一半时间的课。后来随着实验的推进,老师们的观念逐渐转变过来,终于明白了:原来后20分钟的拓展读写,并不是做脱离教学的无用功,而是实现跨越的明智之举。现在的实验教师们不但能自觉运用“211”模式上课,而且还充分认识到运用这种模式上课,让课堂变得更简单,更有实效。

三、做实八个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理念深入人心。是啊,“细节”将决定着我们“跨越式”创新实验的成败。因此,在实验的深入阶段,我们适时向教师提出:做实细节,以实现真正的跨越。

细节一:做好课前预习

学会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一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能力应该在一年级的后半年开始。我们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明确预习的内容。学生预习一篇课文,首要任务是朗读课文,在自主读文两遍的基础上,主动读给家长听。当孩子明确知道自己的朗读有听众时,他们会尽其所能地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家长可以边做家务边听孩子的朗读。我想任何一个家长,当自己的孩子主动提出让父母听孩子朗读课文时,肯定会非常高兴,因为这是孩子主动学习的表现,这是孩子主动让家长了解的好机会,家长还能把这当做负担和任务吗?然后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朗读情况做一个自我评价,写在课题附近:读着很困难、读着有点困难、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已经会背诵课文。上课之前,教师通过检查浏览学生的自我朗读评价,就能初步了解到学生的读书情况,掌握学情,以便上课时能正确根据学情进行朗读指导。预习的第二项任务就是识字与写字。低年级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当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圈画出我认识的生字、新词,再用特殊的符号重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这样就能对自己的识字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学习时也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课前通过检查浏览,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明确本课教学中识字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字词上,从而避免识字教学的平均用力。实现识字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细节二:注重识字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不平均使用力量,要针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字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在识字方法中,要重视运用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形近字,力争在新旧对比之中,加强形近的对比辨析。另外,充分利用编儿歌、猜字谜的方法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就比传统的反复再现读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识字的兴趣,也能有利于提高识字的效率。在我县“跨越式”实验教学中,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受到了忽略,随着实验的深入应该得到加强。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焦急”一词中的“焦”字,如果利用字理教学,学生不但能准确记住字形,还能理解其意。在古代,“隹”是指一种鸟,四点底指“火”,那么“焦”字的意思就是一只鸟站在火上,试想一只站在火上的鸟能不被烤焦,能不着急吗?在中国汉字中,像这样可以利用字理识字方法识记的字有很多,如果我们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字理识字的方法,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还能感受到中国汉字的优美及其意义的深远,这对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的喜爱都有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细节三:注重写字指导

“写方方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每每在试卷的卷首语中写下这句提示语时,我都从心底感受到做中国人的尊严,感受到写好中国字的自豪。但每每看到试卷中,学生笔下那一行行歪歪扭扭的汉字时,都莫名地感受到做为语文教师的汗颜。“字如其人”,曾几何时,这句话深深地冲击着中国人的心田。而现在中国学生笔下的汉字,又有几人能代表自己呢?指导学生写好中国字,真的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了。2011版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每一节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都要有10分钟的时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写字练习。这一要求,与我们“跨越式”实验教学中,每一节课必须有10分钟的写话训练不谋而合。由此可见,我们“跨越式”实验的前瞻性。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如何做好对学生的写字指导呢?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六步写字指导法”,基本程序是:1.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要写的字,自主发现本节要写的字,存在哪些规律,有哪些写字的注意事项应该提醒同学。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发现本节要写字的规律和注意事项。3.教师示范书写,边示范边提醒学生在关键处的注意事项。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播放写字的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现汉字的书写过程,学生随之书空,感受正确的笔顺。4.学生描红与练写。5.同桌交流欣赏与建议。6.班上展示,欣赏与鼓励共进。通过长期坚持以上“六步写字指导法”,学生和教师的汉字水平都会显著提高。

细节四:注重问题设计

在第二课时精读感悟课文时,最为关键的是问题的设计。一个好的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满怀激情地走进文本,从而深入钻研文本。一个好的问题,就能优化阅读的流程,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低年级的课文浅显易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避免烦琐的内容分析,避免逐字逐句的讲解。而应该设计一个“牵一发而能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在这一主要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自主研读文本,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本。如在《丑小鸭》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设计:这到底是一只怎样的鸭子?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说说你的理由。学生通过自主研读文本,能够多角度地感悟到:这是一只由丑变美的鸭子,这是一只可怜的鸭子,但又是一只幸运的鸭子,并能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进行说理。在这一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在读、思、说、议、辩的实践活动中,不但能深入解读文本,还能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细节五:注重学法指导

低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做为低年级的老师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有意识地结合文本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1.标注自然段的方法――看句首是否缩进两个字符。2.数句子的方法――遇到“句号、省略号、感叹号、问号”就是一句完整的话。3.勾画法――根据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勾画。4.批注法――把自己在读文中的发现、感悟和疑问,用自己喜欢且明白的方式进行批注。5.导扶放的方法――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尤其是那些段落结构相似的课文,教师有效地设计一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然后教师再通过“扶一扶”、“放一放”这两个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运用这种方法,在运用中掌握学习方法。6.解释词语的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运用动作,通过表情,进行换词比较,以组词的方式解释词语的方法等。7.朗读课文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长句的停顿,感叹句、疑问句的朗读语气,课文朗读的感情基调,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表演课本剧的方法等。当学生能逐步掌握这种方法后,教师会教得轻松,学生也会学得有法。

细节六:注重扎实训练

在精读感悟课文内容时,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要逐字逐句的分析,也不要撒手不管,不做任何有效的指导和点拨。我们提倡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特点抓住“语言训练点、朗读训练点、思维训练点、读说结合点、读写结合点”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扎实而有效的训练。如在教学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一课时,我在课始就有声有色地给学生讲这个故事,然后激发学生要和老师进行比赛,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为了让学生讲好这个故事,我引导学生先来读故事,并找出故事中的关键词,然后在这些关键词的引导下,引导学生练习讲故事,在组内、班上展示讲故事。在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欣赏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不但积累了语言,而且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思考:说一说你想对种田人说些什么?在这样读思结合、读说结合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思维和语言都得到同步的发展。

细节七:注重资料拓展

在精读感悟的过程中,因为有些课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师有必要适当进行相关资料的拓展,以丰富学生的认识。如我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因为考虑到县城的学生没有见过“蚜虫”和“七星瓢虫”,我就相机拓展了这方面的资料,当学生看到“蚜虫”和“七星瓢虫”的图片,了解到他们对棉花的害处和益处时,就深深地感受到棉花长了蚜虫的痛苦,因此会带着这种感觉来朗读课文中棉花姑娘的说话语气。

细节八:注重写话设计

“跨越式”实验教学,要求在识字课和阅读课上都要有10分钟的写话内容。为保证这十分钟的实效性,这两课时写话内容的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实践我们感悟到:在识字课上的写话目标就是巩固本课会写的字,避免传统的单一而重复性的生字抄写。写话的内容既可以是给要求会写的字编字谜,编儿歌,也可以利用新词连词成段。在阅读课上的写话目标就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引导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升华学生的认识,陶冶学生的情感,实现真正的读写结合。如在《玲玲的画》一课教学时,有个老师的写话内容是这样设计的:这样的事我也遇到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遇到过的类似的事件。而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写一写玲玲的获奖感言。看,同一篇文章,就能设计出不同的写话内容,到底哪一个更好些,这就需要老师要有择优的意识,要根据学情来选择,只有适合学生的、学生有话可说的,那就是最好的。

因为我们实验区进行“跨越式”实验还在初级阶段,因此以上的感悟难免不成熟不正确之处,还敬请课题组专家给予指导。但我由衷地希望我们整个课题组成员能够做实细节,实现真正的跨越。

上一篇:班级漂流日记本《石榴班史记》启示录 下一篇:Let's go,和童心一起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