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与经济驱动

时间:2022-08-02 04:11:17

产业转型与经济驱动

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和经济界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在危机中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发展速度居主要经济体前列,中国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确实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也有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总量的跃升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没有改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这三个“没有改变”,在我国西部地区和农村表现得十分突出。

(一)人均水平需要提高

人均状况最能反映生产力水平,最能体现民生状况,具有世界可比性。我国这方面还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的位置比较靠后。2011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5500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IMF统计为9000美元)的60 %。居于世界下游水平。

人均谷物产量和主要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9年,我国人均谷物产量相当于美国的26.5%,俄罗斯的54.0%。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10,主要金属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2011年人均水平变化不大。

劳动生产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8年,我国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为5855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5.9%,日本的7.7%,俄罗斯的24.8%。现在虽有所提高,但增长不快。

2011年,我国人均消费额13650元,约合2170美元,仅相当于美国同期人均消费额15580美元的七分之一左右。

(二)经济结构需要优化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国产业结构是以工业为支撑的“二三一”的模式,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3.1%,而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已分别超过50%和70%。

需求结构不够协调。表现在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2011年,我国投资率为48.6%,最终消费率为47.4%,消费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金砖国家”中其余国家(2009年,巴西最高,为83.6%,低者印度也有69.6%)。

就业结构层次较低。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6.7%、28.7%和34.6%。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仅相当于美国工业化初期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则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城镇化水平偏低。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虽然达到51.3%,但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70%以上的水平,与2009年世界50.3%的平均水平相比,也仅高了一个百分点。

(三)经济发展质量需要改善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增长效益较低。2009年,我国GDP占世界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同年美国GDP占世界的24.3%,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占15.2%和21.7%;日本GDP占8.7%,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占3.3%和5.1%。

多数企业竞争力较弱。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生产的多为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品,核心技术比如发动机等动力设备,大规模集成电路等自控系统,高质量的基础原材料和基础元器件等仍主要依赖进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GM、GE、苹果、微软、大众、索尼、三星等世界著名企业和著名名牌,但我国在成为制造业大国后却依然缺乏享誉全球的著名企业,世界100个著名品牌中,还没有一个是中国品牌。

科技教育水平仍有差距。201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R&D)占GDP的比重为1.75%,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不足3%,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一般超过5%。2012年公共教育支出占比将可能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规定的水平。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否则,发展的成本会越来越大;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发展的道路会越来越窄。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转方式、调结构,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巨大潜力。

(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十一五”末,占GDP比例为43%,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二五”第一年也只增加0.1%,从进度上又欠新账。世界发达经济体都在70%-80%左右,发展中国家普遍在50%-60%。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制造业才是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如今服务业劳动创造的价值已成为大多数国家最大的产业和板块。而且不仅自身创造出占比最高的价值,服务业还极大地提高了第一、二产业的生产效率。

(二)努力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绝对动力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多数时间,消费是拉动经济的第一动力,但是拉动力仍然不够大。随着投资边际效益的下降和进出口基本平衡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致力实现的目标,我们应当顺应世界潮流,努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使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绝对动力。

(三)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使传统的企业向供应链、产业链发展

传统的制造企业和专事买卖的商家,为了做强做大,都在向相关的两端延伸。哲学上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正在形成现实中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而独立存在的中小企业则大量地向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四)信息化使工商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及电子商务“井喷”式地发展,使工商领域发生了一场“革命”。“云计算”、“物联网”等等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沃尔玛等跨国企业依靠卫星技术,实现了企业的“主业突出,扁平管理”。

(五)世界金融危机使实体经济重新被高度重视

不受监督而以“创新”名义出现的金融衍生品市场,40-50倍的杠杆率,靠心态、情绪和追捧程度确定价格的“虚拟经济”的泛滥,成为世界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机后,以实际物质和劳动投入确定价值的实体经济重新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资本可能把企业做大,但只有文化才能使企业做强已经为部分企业家所认识。这里说的文化应该是包括法治、诚信、知识产权、质量意识、品牌认知等广义的文化。

(七)高度重视“民生”发展

“民生”受到高度重视,广大消费者和客户开始成为真正的“上帝”而受到尊重。典型的制造业代表如美国的GE公司有60%-70%的收入来自服务收益。传统的商业企业更加注重细分消费群体,以便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八)企业发展方式创新

“资源低价、环境无价、人工廉价生产低附加值商品”的方式逐步让位于“以创新和人员素质改善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技术、体制、管理、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国情意识的企业家的积极追求,等等。

事实上,上述方面还尚未穷尽我们存在的巨大差距和潜力。但是,那些积极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的企业家,有可能成为后危机时代的骄子。正如达尔文先生所说:“并不是最强壮的物种得以生存,也不是最智慧的物种得以留存,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才能繁衍不断”。

上一篇:做浅滩里的那尾金鳞 下一篇:汇率灵活性对我国经济稳定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