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小马能否奔腾?

时间:2022-08-02 03:14:16

2014年是中国生肖文化中的马年,拥有内容优势的“非上市巨头”小马奔腾能否在这一年插上资本的翅膀,与华谊、光线等一起跻身第一方阵并化身真正意义上的民营影视巨头?

纠结上市路

经历过2011年的小高潮之后,小马奔腾的电影票房收入连续走低。据艺恩咨询统计,截至2013年11月30日,作为制片方推出的电影票房为6500万元,仅推出了《倾城》、《越来越好之村晚》等两部影片及一部动画片《开心超人》。影院方面已经开业的仅有淮安、慈溪、重庆、西安等寥寥4家,屏幕不足40块。

华谊兄弟,2013年前3季度电影业务实现营收5.98亿元(收入占比58.5%),同比增长154.1%,收入大幅增长的原因在于上映电影的数量(从2012年的4部增长至6部)和单片票房贡献均有显著提高。电影院业务实现营收1.54亿元(收入占比15.0%),同比增长83.3%。

光线传媒在电影方面,仅2013年3季度就上映了《四大名捕》、《伤心童话》、《神探亨特张》、《乐翻天》及《铜雀台》。2013年3季度影视业务实现收入1.2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达47%),同比去年增长303%。

“小马奔腾是一家以投资制作电视剧、电影、动漫、影院、新媒体、演艺经纪、广告、杂志等多领域运营的娱乐传媒集团。与众多影视类上市公司比较,它的成长之路颇似华谊兄弟。近3年来,由于小马奔腾没有上市,综合实力与上市公司――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光线传媒等竞争对手拉开了显著差距。在电视剧细分业务领域与华录百纳等也不能比,目前第二梯队的位置勉强,未来必须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民生证券文化传媒行业分析师郑平一语中的。

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3月,小马奔腾获得有外资背景的霸菱亚洲4000万美元投资。2011年3月,建银国际影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领投,开信创投、信中利、清科等多家机构共计7.5亿元人民币入驻小马。

虽然在2008年和2011年的两轮融资中,小马奔腾可谓备受追捧。不过,回望小马奔腾的IPO之路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媒体报道显示,小马最早曾考虑在国外上市,但2010年前后以华谊兄弟等为代表的影视制作类公司在创业板的拉风表现,让小马更属意国内资本市场。事实上,上市地点的选择也的确重要。2013年,国内上市的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曾先后登顶创业板市值老大,而基本上同期登陆纳斯达克的博纳影业却受限于中概股等因素泥深陷泥潭。

不过鉴于小马奔腾广告、影视等业务所占的比重等因素,先后接手其上市项目的中银国际、中信建投都曾建议登陆中小板。

据《融资中国》记者了解,中银国际当时帮助小马奔腾设计上市路径剑指中小板,小马方面则更倾向于创业板。争执未定之时,负责小马上市的中银国际团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直负责与小马奔腾前期沟通的该项目负责人陈杭,调任由财政部和中银国际等发起设立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现出任董事总经理。中信建投接手后,其时的创业板已经风光不再。

随着IPO开闸日期的临近,小马奔腾的上市再次引起业内人士及媒体的强烈关注。对此,郑平指出:“IPO开闸及创业板禁止借壳对小马奔腾的上市之路不会有太大影响,业务资产盈利前景好的话,市场仍然会追捧。但前提是,小马奔腾能够取得上市名额。”

面对华谊、华策、光线传媒及华录百纳、新文化、万达影视等公司的强力竞争及长城影视启动借壳上市的背景之下,小马奔腾上市的另一个路径是通过香港资本市场借壳实现。

2013年7月,香港上市公司奥亮集团完成收购数字王国(Digital Domain,以下简称DD)。随后奥亮的股东结构即发生变化并拟与小马成立合资公司也似乎证实了这种猜测。

全产业链悖论

1998年开始涉足电视剧制作的小马奔腾,直到2004年才推出了第一部电视剧作品《历史的天空》。不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小马一出手便在业界掀起了一股旋风。连续出品了《甜蜜蜜》、新《三国》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更难得的是,当时尚属影视行业新兵的小马奔腾顶着种种压力和非议,首创了与导演编剧“First look”的合作方式,即小马拥有签约导演、编剧已完成项目的优先选择权,签约导演每年至少拍摄1部影片。

众所周知,在2004年之前,电视剧制作的流程是先立项再找导演、编剧进行创作,一旦“本子”出不来或导演发挥失常,整部剧可能血本无归。“First look”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成为被公认的行业“标准”。也正是通过“First look”式的合作,小马奔腾“笼络”了吴宇森、宁浩、张一白、宁财神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导演和编剧,并转化成为其在影视剧内容上几近无可替代的优势。

小马的另一个优势是成本控制能力。这与被业内人士和媒体称为“影视圈里最懂金融的女人”――小马奔腾集团副董事长、小马奔腾影业总经理钟丽芳不无关系。

一个在媒体中流传甚广的剧情是:在小马奔腾参与发行的第一部电影《机器侠》中,钟丽芳签出了被合作者认为最为苛刻的合约条款,约定账户共管、优先回款等,最终成为这部亏损电影中唯一一家赚钱的投资者。

一个颇让人吃惊的事实是:在只靠票房盈利的中国电影市场,小马奔腾独立投资的影片没有一部是亏损的。显然,成本控制能力与在内容端的优势一起构成了小马奔腾最优良的两个“基因”。

影视行业未来的必然趋势是内容与渠道的融合。不过,迄今为止,小马奔腾的两个基因似乎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在内容上,虽然小马坐拥国内众多的优秀的导演与编剧资源,但显而易见的是在电影作品的数量方面过于“低调”了。影片过硬的质量固然是优势,但即便在内容上再怎么过硬,票房市场也不一定理想。截至2013年11月底,小马奔腾作为制片方的票房显然不能让投资者满意,更不足以支撑小马在业务布局上规划的广告、电影(含影院业务)、电视剧三分天下的局面。

可喜的,小马新近推出的电影《无人区》票房已突破2.5亿元。艺恩咨询高级分析师杨舒婷预计,《无人区》票房超过3亿元应该问题不大,票房成绩预期乐观。而且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上最大手笔投资的电影――吴宇森的《太平轮》,也是出自小马之手。

据《融资中国》记者了解,2013年小马在电视剧方面成绩依旧优异。公司2013年电影虽然不多,但小马的优秀编剧资源在电视剧领域得到了充分展现。回顾2012至2013年,小马推出的《龙门镖局》、《民兵葛二蛋》、《精忠岳飞》在运作和口碑方面都非常成功。小马还计划在2014年年初推出一大批精心制作的电视剧。

从风险把控的角度来看,也有观点认为集中在电视剧业务上发力而不把宝全压在高风险的电影上,正是为了能在上市前及上市后有非常稳健的收入和利润,这无疑是明智选择。而且,随着宁财神、张一白、束焕(泰编剧)等创作者新项目的成熟,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大家反而会觉得小马的电影“太多”。

在成本控制方面,以收购DD为例,在完成收购之后小马试图对它的经营策略进行调整,逐步构建中国、好莱坞、宝莱坞组成的多层次特效市场,以期实现自我供血,同时积极布局全产业链并让小马奔腾在国内电影市场的竞争打造出技术壁垒。

彼时,小马奔腾集团董事长李明曾信心满满的对媒体表示:“我们有专门的团队来做。除了小马奔腾,还有一家印度公司也投资了数字王国30%的股份。将来,好莱坞市场、国内市场和宝莱坞市场的容量,足以保证其生存空间。”

现实却是,仅仅几个月之后香港上市公司奥亮集团就宣布以3.92亿港元收购小马所持有的DD70%的股份。虽然从账面上来看,小马奔腾卖掉DD,坐收渔利近约合人民币1.84亿元,但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卖掉DD意味着小马在全产业链布局上的一次重大挫折。

郑平指出,DD实际上亏损严重,原因是海外特效业务不赚钱,而国内市场对于特效投入也不足,拖累了小马奔腾的业绩。此外,难以整合、消化不良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不过在接受《融资中国》记者采访时,一位接近小马的业内人指出,收购DD是小马代表中国电影界做了一件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收购好莱坞公司。至于DD被奥亮收购是小马通过有效的交易和好的资本结构,将DD送上了一个新的平台,这也是一种成功。

马年来了,小马能否奔腾?

上一篇:建行黄浩 银行比互联网企业更开放 下一篇:2014传统VC遭遇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