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金融

时间:2022-10-13 06:24:49

2014金融

2014年,金融业亮点频现:沪港通开闸,A股牛冠全球,存款保险制度征求意见稿出台,5家民营银行筹建,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开新格局,互联网金融全面渗透金融业……但与此同时,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依然待解。国务院因此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组合拳“精准滴灌”,以金融的魔杖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2014年金融业盘点关键词一:降

盘点央行降利率的独门秘器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刘永刚 朱禁 I综合报道

“眼下,谁还愿意做实体经济?”这是2013年年初,流传在实业界的一句口头禅。据统计,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3万亿元,增长12.2%,但主营业务利润增长只有4%,意味着利润增长的“大头”不是由主营业务贡献的。

主业不赚钱的同时,优秀的公司们正忙着投资证券。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参与了证券投资,累计持有证券投资金额在2013年年末达到7812.24亿元,比2012年末上涨近一成。

不少上市公司的解释是,宏观经济形势不好,实业回报率持续下降,为美化财务报表、维持股价不得不如此。不少业内人士担忧,上市公司本该是民间资金投资实体经济的一大渠道,如果变成“钱生钱”游戏的二传手,只会愈发恶化实体企业的融资环境。

面临着这样的形势,本届政府从执政的第一年(2013年)起,就开始了振兴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疏通金融支持实体的融资渠道的行动。央行无疑站在降低融资成本的第一线。

新型秘器:调整存款统计口径、SLF和定向降准

2014年的最后一个周末,央行发出通知调整存款统计口径,从2015年起,部分银行业同业存款,单位和个人证券交易结算金都被以存款纳入存贷比计算中,但暂不缴纳存款准备金。这意味着在监管指标存贷比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的可贷资金增加。据券商计算,这至少降低商业银行的平均存贷比5个百分点,相当于最多新增加贷款5.5万亿,政策效果堪比三四次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一直坚持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样的字眼也连续出现在2013年和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这两年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利率的情形日渐频繁。

2013年6月20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而在近年来,这两项利率往往不到3%。

为熨平资金市场波动,央行使出了常备借贷便利(SLF)这一货币政策新工具,对部分金融机构开展了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向市场紧急注入流动性。2013年6月末,常备借贷便利余额达到2013年内最高的4160亿元。为应对2014年春节的现金需求,央行还通过常备借贷便利向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短期流动性支持,规模约为2900亿元。

除了SLF,定向降准也成为了央行的“新宠”。

2014年4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4月22日,央行宣布,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9日,央行再度宣布降准,从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将下调存准率0.5个百分点。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这一系列的缓解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调控政策甚至还被业界评价为“从‘全面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进步”。

总理:要合理运用“政策工具箱”

在两次降准期间,201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来到内蒙古赤峰考察时的讲话或许是显示了本届政府对于打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渠道的决心。在赤峰当地召开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座谈会上,当着的面,来自能源、化工、有色、轻纺、食品等领域企业以及国有和地方银行负责人结合自身实际相互交换意见。

针对企业反映的实体经济资金总体紧张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指出,政府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要稳中求进,合理适当地运用“政策工具箱”,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盘活资金存量,优化金融结构,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进金融改革,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他同时要求,金融机构要围绕企业急需创新服务,更直接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西部和小微企业发展。企业也要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在攻坚克难中打造竞争新优势。

在外界看来,总理盘活存量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控制总量增长速度,二是要把原来在金融体系里自循环的货币通过一些载体输送到实体经济里。在外界看来,决策当局的这一要求,显然是意识到了金融与实体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看到了本质,抓准了问题。”

威力最大的秘器:降息但不松货币

除了上述新工具外,2014年央行的直接降息举动仍让业内惊艳。2014年11月22日,时隔两年,央行宣布降息,将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至5.6%。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公开表示,下调基准利率直接目的是缓解当前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难题,并不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的转向,也不能理解为货币政策的放松。

“事实上,本届政府以来,货币政策适用新的经济状况,经济运行状态发生了变化,又能够针对薄弱环节,降息、定向降准举措创新不断,对于服务实体经济有很大的帮助。”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日前称。

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长率降至7.3%,以10月宏观数据为例,PPI数据连续32个月下降,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CPI同比涨幅低至1.6%,制约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价格因素基本消除。由此可见,当前中国经济下行风险远大于通胀风险。在“新常态”下,除了继续向改革要动力之外,在货币政策上做出灵活预调微调,给中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信贷环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可以给后续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

改革与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不要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货币政策一般都是短期政策,有所调整是为了经济的合理运行,更好地向前推进改革。”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

数据显示,多次调控后,资金利率已现下行态势。2014年10月份,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69%和2.64%,比上月回落0.28个和0.29个百分点,比2013年12月份低1.47个和1.64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含票据)加权平均利率为6.88%,较2013年12月份回落0.32个百分点。10月末,3年期、7年期AA级企业债的到期收益率分别为5.32%和6.17%,较上年末分别下降2.03个和1.29个百分点。甚至连民间借贷利率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2014年金融业盘点关键词二:放

金融市场开放的上海印记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劳佳迪 实习生 曾珊珊 I综合报道

概括即将远去的2014年金融业,其中一个恰如其分的关键词是“放”。

11月底央行《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蹒跚走过近21个年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赶在年末突击“临门一脚”。上调存款利率上限、取消贷款利率浮动限制、存款保险制度开始征求意见……2014年,利率市场化步伐坚定前行,成为2014年金融业放开的最大亮点。

而在金融重镇上海,演绎着一场主题围绕“放”的年度挑梁大戏:既有自贸区在人民币跨境使用、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的重重突破,也终结了沪港两地资本市场隔海相望的困局,沪港通正式登陆交易所。

不过,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开放,似乎也将更多悬念留到了2015年。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业内对民营资本建银行的看法偏于谨慎,而人民币国际化仍是漫长征程。

利率市场化主线结出“硕果”

“2014年金融领域最明显的亮点就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以及最快将于2015年推出的存款保险制度。”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松奇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2014年“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为利率市场化定下“两年内完成”的时间表,而此言非虚,到了年末,市场便获得了意外的制度红利。11月30日,《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进行为期30天的征求意见,意味着“长跑”20年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推出只是早晚问题。

“2014年的金融业开放其实就是依据‘利率市场化’这根主线,这是最亮眼的成绩。”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也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放得开、行得成、调得了,是利率市场化的三重含义,我们预期2015年3月可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这就实现了‘放得开’,接下来是否‘行得成’和‘调得了’,还依赖于宏观层面的改革。”

据记者梳理,自从1993年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以来,至今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酝酿21年。1996年6月1日,央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同年,证券交易所市场通过利率招标等多种方式率先实现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

直到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我国才实现了贷款利率市场化,这一步跨了整整17年。存款利率市场化也就成了利率改革领域最后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目前小范围的试验改革正在开展,2014年6月,央行上海总部宣布,自6月27日起,在上海市辖区内,全面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

众多分析人士和专家都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意味着银行背后的政府兜底、国家信用等“隐性承诺”将逐步被打破,未来银行也适用市场化的破产制度,2015年将释放出跨过利率改革最后一道坎的动力。

金融重镇上海“破冰”

而2014年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成绩单,更多的亮点还是集聚于上海这块“试验田”。这个金融重镇在一年中打出了“自贸区+沪港通”的双料组合拳,不仅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盘大旗中的重要落子,也为人民币资产池构建起规划已久的双向通道:账户通道与产品通道。

2014年,上海首次跻身全球金融中心第一梯队,与香港并列第五位。就在这种新的契机下,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动作频仍,被评价为“干净利落”。

针对跨国企业、跨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开展业务的“负面清单”,是上海自贸区出招的第一张“名片”,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在2014年正式建立。“金改”试验最大的收获,则无疑是“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俗称“央行30条”)中事关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拓宽人民币跨境使用。

“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的大胆尝试是2014年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的一个亮点,尤其突出的是允许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从海外离岸市场借贷人民币,国内企业贷款一般利率要在8%以上,离岸市场只有4%左右,很多区内企业都通过这个账户从海外渠道融到便宜的人民币。”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自由贸易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开通的沪港通,作为两地股市互联互通的机制,更是让徘徊数年的两地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尘埃落定,直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引擎。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告诉记者,它最大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人民币回流机制,利于人民币早日成为国际货币。

2014年上海自贸区被赋予金融开放倒逼改革的“桥头堡”意涵,在2015年即将迎来后继者。国务院已决定推广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设立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试验区,并扩展上海自贸区的范围。

2015年“放”畅想

这并非2014年最后几个工作日里唯一的重磅。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亮相,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修改集中在降低外资银行在华设立门槛,使得外资银行在华与内资银行一样待遇,在一个准入门槛和起跑线上平起平坐公平竞争。

最大亮点则是删除了此前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2年连续盈利”的盈利要求,并把“应在境内开业3年以上”缩短至1年以上,这意味着是对外资银行抛出进一步“开放”的橄榄枝。

早些时候,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银行卡清算市场,符合条件的内外资企业,均可申请在我国境内设立银行卡清算机构。

此外,2014年还有前海微众银行等5家民营银行陆续获准筹建,并确定2015年将继续扩大民营银行试点范围,也被认为是国内金融开放的再下一城。

不过,这一步伐在业内人士眼中似乎还嫌保守。王松奇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2014年金融业对内开放仍然缺少亮点,“5家银行的筹建是一种标志性事件,但并不意味着审批被完全放开。比如现在城商行跨省、跨地区设立比较严,甚至是越管越紧,所有机构设置审批并不比前一年松多少。”

在他看来,2015年仍有许多空间存在“放”的余地,值得期待。“首先是我们的货币政策,应该取消贷款规模控制,中国实体经济始终上不去,原因就是贷款规模管得太死,这是束缚中国实体经济得到金融支持很重要的障碍。”

王松奇还预测:“资本市场应该随着行情好起来之后,IPO(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由审批制全面转向注册制,加快开放的步伐,在行业壁垒方面,还应该针对‘三农’等金融薄弱地区和小微企业降低门槛,无论是设立分支机构还是民营金融机构都应该减少审批限制。”

2014人民币国际化成绩单

2014年人民币还实现了与韩元、新加坡元、欧元、英镑和新西兰元直接交易,能与人民币直接交易的非美元货币已达九种;

人民币境外清算行也在加速海外布局,分别在韩国首尔、英国伦敦、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卢森堡、澳大利亚悉尼、加拿大多伦多、马来西亚吉隆坡、卡塔尔多哈等地建立了清算银行。

各国人民币清算银行的成立意味着当地银行能够直接经手人民币业务,将有助于降低人民币进行海外支付的风险,促使更多国际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

据统计,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从2009年的35.8亿元,发展到2014年前三季度就达到了4.8万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

数据来源:媒体公开报道

编辑制图:《中国经济周刊》采制中心

2014年金融业盘点关键词三:变

互联网金融已改变金融生态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朱禁 何方竹 I综合报道

2014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首度明确,“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2014年也成为互联网金融全面渗透金融业的一年。

这一年,第三方支付发力移动支付市场,监管层对此态度审慎;大银行主动设立P2P网贷平台,P2P网贷平台数量急剧增长;股权众筹有代替传统创投之势,产品众筹让参与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满足。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点评称,“中国的金融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金融生态。”

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支付遭封杀

2014年3月,央行叫停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支付业务。4月,银监会与央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快捷支付功能受到进一步限制。同时,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宣布不接受“余额宝”协议存款。在外界看来,二维码支付被叫停的原因与其技术安全标准未得到权威机构认可有关;虚拟信用卡则跳过了银行与客户“面签”协议的风控环节,被称为“带缺陷的创新”。

业内人士坦言,对第三方转账、消费金额进行限制也是出于对行业风险控制的考虑。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风险控制较为“严苛”,表明了监管层鼓励创新与风险防控并重的态度。

银行扎堆设立P2P

2014年是P2P?(个人对个人)网贷平台上线的高峰期。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2014年,P2P网贷行业发展迅猛,截至11月底,P2P网贷运营平台数已达1540家,预计2014年全年总成交量将突破2500亿元。

2014年,银行、上市公司开始涉足小额借贷,“正规军”的加入提高了P2P行业的准入门槛,民生银行的“民生易贷”、国开金融的“开鑫贷”、包商银行的“小马Bank”、招商银行“e+稳健融资项目”,广发证券子公司注资投哪网1亿元,熊猫烟花投资1亿元成立银湖网,还有近20家上市公司成立或联合成立P2P平台。

不过2014年P2P平台也屡爆意外,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2014年累计发生跑路、诈骗、兑付困难等问题的P2P网贷平台已超过180家。

众筹显示强大募资能力

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建立资本市场小额再融资快速机制,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鼓励互联网金融等更好向“小微”、“三农”提供规范服务。

而整个2014年,众筹募资规模高速增长,2014年被视为众筹元年。

据速途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4年一季度,国内众筹募资总金额约0.52亿元,二季度就增长到1.35亿元,三季度众筹募资总金额达到2.76亿元,预计四季度众筹募资总金额将达到4.45亿元。数据明确透露出众筹募资的强大力量。有业内人士预计,随着互联网众筹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资产管理行业。未来融资或不再依靠各类产业基金,投资不再需要金融中介。

“互联网金融如果离开普惠金融会死的”

无论这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如何发展,在曹凤岐看来,都离不开对普惠金融的坚守。曹凤岐认为互联网金融不是一个独立的金融形态,是大家利用互联网来做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某种程度上是挑战和颠覆,但它本质上是金融,只是交易的形式、方式不同,互联网金融运用大数据、运用计算机,在运用现代技术方面,比传统金融更进一步。

传统金融更多的指间接金融,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主要是贷款等,而互联网金融除了P2P等类银行业务外,更多是利用众筹等不同的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但是互联网金融不会也不能代替传统金融。

曹凤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如果互联网金融离开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会死掉的。“互联网金融是从普惠金融开始的,是为中小微企业、个人服务的,如果它能站稳这个脚跟,它会越来越发展。如果互联网金融是朝着代替传统金融的方向,想着代替银行、代替保险、代替证券,这个不可能。”曹凤岐说,现在如果一个互联网金融企业去争夺大企业的业务不去做普惠金融,它就很难生存了。

上一篇:2014大国外交 中国气派 下一篇:2015更大空间、更优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