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业“超负”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08-02 02:52:11

小学生课业“超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首先阐述我国小学生面临何种课业负担,再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些负担的原因,得出了产生这一问题的两大矛盾,最后,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切实可行的“减负”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 课业负担 “减负”

一、“超负”现状

2011下半年,为了切实了解目前国内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问题的真实情况,我们走访了十所教学水平不同的小学,围绕小学生日常课业生活的现实状况,对一千多名学生,三百多名家长,一百多名老师进行了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集中在作业量大,课外时间多用于参加各种补习班这两个方面。

(一) 课外作业繁重

老师表示学校开设的课程种类多,各科老师只负责布置自己学科的课外任务,一门科目的作业量看似不大,但是多个科目加起来,数量就显得有些惊人。大部分学生表示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额外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

(二) 参与课外补习班

在调查的一千多名学生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报名参加了补习班,其中有百分之十七的学生报名参加了三个以上的补习班,百分之五十六的学生报名参加了两个或三个补习班,在补习班的选择上,学生和家长都秉持着“文化课为主,艺术特长课为辅”的原则。在平时,学生几乎是出了这个校门进另一个校门,这无疑就增加了孩子的负担。

二、原因分析

(一)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现实客观条件下学校无法保证这一要求的顺利实现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标准下,在教材改革中规定,教材内容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但现实情况表明,在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完善,综合水平高的省级重点学校里,学生、老师、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协作才能达到最优化。而在其它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综合水平比较相对低下的学校里,这就比较难了,因为受到客观条件的约束,老师无法配合着书本尽善尽美的展现教学内容,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往往就处在一种似懂非懂的地步,教学成果很难达到预期的要求。教师很难按照课本的要求将知识及时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显得相当吃力,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样的情况出现也就直接造成了教学环节中一个大的问题——学生学不懂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原本应该完成的任务没有完成,课下就会寻求家长的帮助。可当我们在对家长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时却发现,很多家长无法帮助自己的孩子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原因不是知识不理解,而是传授方式和学校老师的不一致,有时问题没有讲清楚,孩子反而更加糊涂。于是乎就采用了课外补习等一系列的补救措施。而且在普通的学校里,多是从事教学工作有一定头的教师,很难从以前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教材是老师讲授知识中最有力的助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一手资料,可是现在老师讲课的方法和教材搭配不十分合理,学生也没有办法从课本上直接获得需要的内容,结果就造成了,老师讲课费力,学生学得吃力,在计划的教学时间内完不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成果,老师们就采用最原始的办法---增加作业量,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的目的。新课标的课本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体现,而教师有限的教学能力与学校落后的硬件设施与其要求相差甚远,这样以来就导致了学生超负现象的产生。

(二)“应试教育”的单一性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之间的矛盾

在这里,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是指教育要面向受教育者的每一个方面,要求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它不是某种单一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认知、意志与情感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与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其单一与乏味可见一斑。

目前在我国,对学生的选拔形式过于单一,无论学生进行了多长时间的素质教育,一旦面临“升学”这一问题,不得不另辟一条道路去寻求高分数。这一矛盾在普通小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学校在尽可能完成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上又十分重视学生在考试中的分数。在上述矛盾中提到,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承受巨大的负担,又要面对应试带来的压力,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也是造成学生超负现象的又一重大原因。

就我国目前国情来看,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以实现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现存的教育选拔模式也无法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变,这两大矛盾势必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严重阻碍着我国减负工作的进行。

三、对策研究

古时大禹治水讲究开源节流,那么在帮助学生减轻负担的过程中也可以从这一角度思考可行的方法。

首先“开源”,因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安排的课程较多,每一门课程都是促进学生一方面认知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学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是全面的系统的。这也就要求各个科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究配合,例如,语文课学习了“鹅”这首诗,美术老师就可以教导学生画鹅,自然科学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关于鹅的生活习性,社会实践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模拟如何商场买一只鹅或者相似的物品。在作业的布置上也都可以从这一主题取材,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全面的了解知识,并且多角度的学校也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学生在实际用中也懂得连贯的运用。作业的数量和消耗的时间都将大大减少。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应该学会就地取材,根据当地客观的条件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编写教材时也应该考虑到现有教师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操作性。

其次“节流”,在对学生作业形式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老师布置的作业形式比较单一。老师们秉承“好脑子不如一个烂笔头”的老观念,认为要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就需要反复大量的写。于是文科类的作业集中在了大量的抄写上,理科类的作业集中在了大量的习题试卷中。有的家长反映说自己的孩子晚上写作业,突然就哭了,问其原因是因为手疼,有不少学生都是一边哭一边写作业。学习过人体成长发育的人都知道,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长时间的保持固定的坐姿,并且完成大量的握笔任务,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由百害而无一利的。老师在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是否就应该转变一下思维,打破固有的作业模式,在形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看,听,读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消耗最少的体力,得到最有效的成果。

最后要说明的是,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以走,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脚踏实地的完成每一项任务。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和学生给予的深切期望我们可以理解,可是学生的成长不是百米冲刺,知识的积累也不是一蹴而就,如果家长和老师一味的坚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迫他们奋力追赶,那如马拉松长跑一般的学习阶段,孩子真的能坚持跑到终点吗?最为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追求目标的毅力与勇气。作为老师,要高效的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卸掉身上多余的负担。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疏导孩子正视压力,正确地将压力转换为动力。

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加速的今天,我们的学生将要面临的是与世界各国的人才进行竞争,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学生要面对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因此,我们教育领导者在面对“减负”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只把眼光停留在限制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减少考试次数等类似不治标也不治本的方法上。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在资源分配不公的现实客观条件下尽可能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更大的促进地区教育的自主性。思想的转变不在一言一语,行为的改善不在一朝一夕,政策的实施不在一人一马。“减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坚持。只要坚定信心,选择正确的方向,“减负”的口号终有一天不会再响起。

上一篇: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有效性方法之我见 下一篇:关于高职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