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研究

时间:2022-08-02 12:32:01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研究

摘 要:统计信息的质量是统计的生命。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统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和统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出发,从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五要素方面,研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提高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内部控制 统计信息质量 统计工作流程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统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些年,统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统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的根源在哪里?从统计工作流程来看,影响统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应该在微观层面——企业。企业的统计信息是形成国家层面统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意味着企业的统计信息质量应该是我们关注的最根本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合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实质是一种管理控制,是有效执行组织策略的必备工具。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本文拟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加以探讨,研究说明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对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影响作用,为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企业内部控制与统计信息质量

根据委托理论,由于委托人和人的利益并不完全一样,从而会产生成本。成本的大小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统计信息的形成伴随着成本的产生,如果统计信息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作为理性人的选择,企业会选择成本相对较小的方法去获取信息,特别是没有更多契约约束的情况下,虚报、瞒报统计信息就会成为常态,这些行为选择应是利益博弈的结果。如果将企业内部控制和统计信息质量保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契约,那么就可以减少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也可以降低信息的成本,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绩效。

根据信息理论,信息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规律的反映,是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方面信息和控制是不可分割的,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都是为了控制,任何控制都需要利用信息;另一方面信息是为决策提供支持。将信息论的原理运用到内部控制中,内部控制的过程便可作如下描述:收集信息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必须保持信息的真实信,否则整个系统就不能起到控制的作用。然后是选择信息。需要选择那些对内部控制有用的信息。第三是加工信息,要对信息系统产生的信息有目的地进行加工,使这些信息更加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第四是传递信息。即将已获取的、加工好的信息及时的传递出去,并建立一套信息反馈组织,把各方面的产生的信息再反馈过来,以达到控制的目的。在企业中,统计工作流程同样是收集、选择、加工的传递统计信息。

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与统计信息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统计信息的质量。将两者有效的统一起来,能够促使企业积极应对统计信息的失真问题,进而为高质量的统计信息提供保证。

3.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中的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或在不同点上发挥作用,有的从整体层面上影响统计信息质量,有的从业务层面上影响统计信息质量。因此,研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到统计信息失真的真正的原因。以下我们从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出发,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统计信息产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控制环境问题

控制环境是从整体层面来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控制环境一旦失效就会使得统计信息出现错报。现阶段我国企业在控制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管理者和员工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认识不足,较易篡改信息已达到一定目的;企业对统计部门的设置及人员的胜任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统计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运用的科学性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统计信息的质量。

3.2风险评估问题

统计信息能够为企业管理者以及国家提供相应的决策资料,而统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存在一定的信息失真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准确的识别信息失真风险,并客观的评价风险,会使得相关数据资料出现重大错报,影响统计信息质量。我国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都缺乏一个具有系统性的风险评估系统,风险评估过程没有一个制度化的流程也没有建立一系列的风险指标,使得对风险的识别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会使得企业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3.3控制活动问题

控制活动主要是从业务层面来影响统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控制活动要有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控制活动的设计的合理性,另一个是控制活动执行的有效性。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具体环节的设计上不完备、存在着许多控制“盲点”,导致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出现各种问题,从而为编制虚假统计信息提供可能。另外许多企业仅仅把内部控制视为束之高阁的金玉良言,而不在实践中加以实际应用,失去了内部控制应有的效应。

3.4信息系统与沟通问题

统计信息的工作流程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同时统计信息不仅需要企业内部之间的沟通,还需要企业与国家统计部门之间的沟通。因此信息系统与沟通对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企业存在对信息系统不重视,沟通不通畅等问题阻碍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3.5对控制的监督问题

内部监督是企业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上,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的过程。现阶段,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有些企业没有设置相关的监督机构,或者有些企业虽有相关的机构但未能充分履行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督职能,检查监督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或重大风险。无数的实践证明,没有有效监督,企业就不可能有实质上完整、先进的内控制度,内部监督缺乏力度直接影响统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4.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统计信息的质量,因此企业应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出发,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以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4.1构建合理有效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是所有控制方式与方法赖以存在与运行的环境,它的设计与运作,不仅对企业整体目标而且对整个内部控制其他组成要素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应从以下方面构建合理有效的内部环境:

(1)诚信与道德价值观

诚信和道德价值观是一个主体内部环境的关键要素,它影响着其他要素的设计、管理和监督。在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中应要求企业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环境,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建设,利用员工的自律对内部控制实施积极影响,这对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有很大帮助。

(2)员工胜任能力

胜任能力是对个人和公司绩效至关重要的、可辅导的、可观察的、可衡量的、以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组合,是知识、技能和品质的合成体。在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中要做到在每一个统计岗位上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员工,这必须要求统计人员要经过规定的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员工胜任能力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起点。

(3)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接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有力支撑。在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中企业应根据统计法与统计管理制度建立统计机构,设置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指定统计负责人,组织开展本单位统计工作。各企业需要建立以综合统计为中心的统计组织网络系统,包括厂部综合统计、职能科室统计、车间统计和班组统计。企业的统计组织与企业的规模应有密切关系。一般可设厂部、车间和班组的三级统计制,在小型企业里,可设厂部和车间(或班组)的两级统计体制。而大型企业,可设四级甚至五级统计体制。作为企业的统计组织体制,都要以厂部综合统计为中心,车间基层统计为基础。完善的统计组织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个管理层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

(4)人力资源政策

人力资源政策包括以下内容:员工的选择和聘用,员工培训,考核制度。在企业统计工作流程的中首先应开展工作岗位分析,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其次要通过有效的培训,培养、造就优秀的统计人才;再者建立实施科学考评基础之上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打造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统计团队。

4.2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并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企业应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企业根据工作需要需定期组织统计数据的质量检查。在检查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定性或定量的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统计目标、企业风险偏好和风险可接受程度、风险发生的原因和风险重要性水平,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的水平。

4.3规范关键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帮助管理人员确保其指令能被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它贯穿于企业所有阶层和职能部门。高质量的统计信息需要完善的控制活动来保证。

(1)职责分工控制

职责分工控制要求根据企业目标和职能任务,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记录职务相分离等,这些职务没有做到相应的分离,那么在这些岗位的员工就有可能、徇私枉法从而造成数据记录的虚假,统计信息就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严重影响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

(2) 授权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在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中应要求在各级统计数据上报中,统计数据需经本单位统计负责人审核,并由单位盖章、单位负责人和制表人签字(盖章)。授权活动可以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经济活动分析控制

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企业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析。企业的统计信息的归集和分配通常也是在分析和比较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中必须要求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可视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采用定期分析、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等形式。统计分析控制可以从形式上保证统计信息过程的完整,保证统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

4.4健全匹配的信息与沟通系统

(1)信息系统控制

在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中应要求运用信息系统,收集所属单位的统计数据与报表,应利用统计应用软件或手工对统计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处理,形成汇总的生产经营统计指标。为了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统计部门要统一组织统计应用软件开发。企业各部门要采用统一的应用软件上报数据。纸质报表、统计台账、电子表格、数据库文件均为统计资料在不同载体上的表现,具有同等的效应,应统一管理。对统计应用软件的利用正是信息系统控制的一个体现,这不仅能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准确性,更能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效益。

(2)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按沟通的对象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纵向沟通,也有企业内部的横向沟通,还有企业与外部的沟通。在统计工作流程中包含了这三方面的信息沟通。首先应保证企业内部纵向沟通的顺畅,统计业务流程图、岗位说明书和权限指引、统计相关文件等资料,必须将这些文件通过沟通传递为统计人员,使员工了解基本情况,能够正确行使权限,履行职责;从原始数据搜集到基层统计再到汇总统计,构成自下而上的沟通。其次因为统计信息来源于企业的不同部门,应加强统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另一方面,企业统计信息最终要上报各级统计机构,要建立良好的外部沟通机制。面对我国部分单位基础管理薄弱,统计工作法规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信息系统与沟通的健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情况对统计信息质量造成的影响。

4.5严格执行内部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形成书面检查报告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的过程。监督可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能持续有效运行。在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中,应要求定期组织统计工作检查,编写统计检查报告,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实施统计监督。这只是监督在企业生产中的一个小小的运用,监督活动应体现在方方面面,有效的监督活动也可以保证统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5.结语

内部控制作为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统计信息数据的应用,将不仅局限在提供决策信息的作用上,它将伴随内部控制的推动和实施,逐渐融合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将会对统计管理水平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将有效的提升统计信息质量。

基金项目: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企业内部控制与统计信息质量相关问题研究”(2010LC75)。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2010[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乔彦军.内控之用以和为贵[J].财会学习.2009(4)

[3]田静.关于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5(11)

[4]左锐、曹建、舒伟.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5)

[5]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3)

[6]刘颖.浅谈如何提高企业统计信息质量[J].求实,2009(S1)

作者简介:

左锐(1970-),女,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管理、审计与内部控制。

郝苗苗(1987-),女,河北邢台人,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上一篇:火电厂“两全”管理体系的创建与应用 下一篇:浅谈加强煤炭企业财源后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