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系统构建低碳生态城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必经之路

时间:2022-02-16 05:48:53

探讨系统构建低碳生态城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必经之路

摘 要:“十二五”是我国城乡发展推行“两个率先”的重要战略转型期,这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打造低碳生态盐田区的关键期。深圳市盐田区立足于建设低碳生态城区,使环保、低碳、循环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与长远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外低碳城区的实践经验的阐述,以盐田区的低碳生态城示范区的规划建设为例,系统的构建低碳生态城规划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区 盐田区 规划建设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工业化进程副产品的“典型”之一,反思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低碳生态城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城市是低碳排放的关键,作为城市的规划管理者,如何确定低碳城市的规划定位、实施以及发展方向,需要经过多方认证与思考。本文通过对国外低碳城区的实践经验的阐述,以盐田区的低碳生态城示范区的规划建设为例,系统的构建低碳生态城规划的实现途径。

1.国外低碳生态城区实例分析

1.1瑞典马尔默生态城

瑞典马尔默生态城——可持续发展规划城市建设瑞典马尔默是世界闻名的低碳城市,其中该市的西港区,更是著名的“哈默比”,也就是生态城。这个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100%的能源是来自太阳能、风能、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马尔默在雨水收集、厨余垃圾回收、太阳能利用等方面均有先进经验。1.雨水收集。整个城市都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从楼顶流到地面,通过透水的地砖流入地下。地下特别种植一些植物,将汇集的雨水先行净化,然后收集在水库里,以备使用;2.厨房垃圾回收系统。在社区内设有专门回收厨余的管道。住户把剩饭剩菜倒在楼层专用垃圾箱,这些厨房垃圾就会顺着真空管道,送往巨大的储藏罐内,再由专用垃圾车运到郊区的垃圾清空站。经过专业处理,这些厨房垃圾最终被加工生成沼气,成为替代汽油的生物燃油或者生物燃气;3.普及太阳能能源。马尔默在太阳能能源利用投资方面,处于瑞典的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马尔默拥有瑞典最大的光伏发电站,太阳能采集面积达1250平方米,峰值发电功率可达166千瓦,该国大部分的太阳能能源在马尔默生产的。

1.2香港

香港特区政府在2007年成立了由环境局领导的“气候变化跨部门工作小组”,成员包括5个决策局和16个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制订和推动政府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以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关要求。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重视区域及国际合作,借助城市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减排概念的构思和分享实质经验,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能力。

香港政府为改善维多利亚港的水质,推行策划性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推出“净化海港计划”及“海港污水处理计划”以处理水质下降的问题。净化海港计划第一期的设施于2001年年底启用后,令维港东部和中部的水质得到显著的改善。

绿化总纲图的主要目的是透过研究地区的特色和需要,制订整体的绿化大纲。为配合不同的绿化时机,绿化总纲图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绿化措施。短期措施与地区的规划相互配合,不会影响现有土地用途或交通安排,并可于一至两年内实施。中期措施须配合工程倡议者的其他发展项目或须私营机构参与。长期措施则描绘地区的最终绿化远景,须配合市区重建等发展才能实施,包括在主要道路两旁建立绿化长廊等建议。

2.盐田区的低碳生态城区发展分析

盐田区作为深圳市的一个快速发展城区,全区国民生产总值逐年上升,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2009年,盐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68倍,平均增长率为15.1%。2009年,实现本区生产总值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下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增长1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0∶28.4∶71.6,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4个百分点。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盐田区资源能源也得到高效利用。重点引进和扶持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创新型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节能改造项目成效显著。2009年万元GDP电耗较2006年下降22.7%;单位GDP水耗比2006年下降16%。经过历时4年的艰苦努力,2008年8月1日,盐田区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区”称号,成为华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行政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完成污染物减排和治污保洁任务,每年均超额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任务。通过实施沙头角、梅沙海滨栈道及小梅沙生态公园建设,大梅沙海滨公园修复改造,深盐路等主要道路周边厂房绿化改造工程等,辖区内绿化覆盖率、公园建设和园林绿地面积均呈上升趋势。2009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9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5%。

3.构建低碳生态城区规划体系

通过对上述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分析,我们结合盐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关于构建盐田低碳生态规划的途径。

3.1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及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纲领,以丰富的山海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和港区经济为依托,以先进低碳城市建设经验为借鉴,以技术自主创新改革为手段,始终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持滨海城镇特色作为重要发展目标,把建设低碳生态城区和宜居城区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将生态保护理念、循环经济理念、低碳发展理念渗透到港区建设、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全面探索建设“低碳生态城区”的路径和方法,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结合盐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城区发展特征,加快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体系、碳汇资源体系、宜居环境保护体系、低碳交通体系和低碳生活体系建设,建立起符合低碳生态要求的城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全面巩固“国家生态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将盐田区建设成为在深圳市有示范作用、在华南地区有重要影响、在全国有明显特色的低碳生态城区和宜居示范城区。

3.2完善激励机制与配套机制

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投入到低碳生态城区建设公共项目中。建立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补偿与激励机制,重点支持有条件的港口物流、旅游、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形成示范效应,促进全区产业走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制定盐田区建设低碳生态城区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景目标,建立健全低碳生态城区建设的政策体系和考核机制。结合盐田区实际和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盐田区创建低碳生态示范城区工作方案》,明确目标的具体措施,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强力推进低碳生态城区建设。制定促进低碳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和低碳经济产业化项目发展的具体操作办法。加大产业调控力度,加大对新材料、新能源、生态工程、资源再利用等技术与应用创新活动的政策倾斜力度。

3.3低碳生态城区体系构建

(1)以低碳生态发展为目标,调节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港口物流、旅游、黄金珠宝制造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发展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大规模的总部型企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着重规划好优势产业的整合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完善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将华大成坑生物基地、周大福总部建设成为低碳产业示范基地。

(2)利用港区优势,发展低碳物流。持续推进“以港兴区”战略,加快完善港口后方陆域和港区疏港道路系统,大力推进盐田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盐田港西港区、盐田港东港区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等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港口物流管理体制,将盐田港综合保税区、盐田物流园区建设成为低碳物流工业园区。

(3)制定低碳旅游政策,实施游客总量调配控制措施,引入低碳旅游指标考核体系,提高旅游智能化发展水平等。将京基喜来登、雅兰、海景等酒店建设成为低碳酒店,在酒店行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温室气体盘查和碳减排工作。

(4)推广节能新能源技术。制定政策鼓励太阳能和LED企业联合开展太阳能-LED照明产品的生产和集成应用示范。通过财税补贴、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全区公共空间和海洋空间开展太阳能发电。协助盐田国际、周大福、先进微电子等大型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继续支持东部华侨城、万科总部风能、太阳能发电项目,形成示范推广。积极支持盐田垃圾发电厂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发展生物质能。

(5)促进炭汇资源建设。加强梧桐山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通过梧桐山登山环道连接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三洲田森林公园和东部华侨城,打造山海生态旅游大观。开展沿海防护林和库区涵养林建设,加强水土保持林的建设,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日常监测和执法工作;配合城中村改造拓展配套绿色空间,大力建设社区和街头公园;全力打造“三横一环”绿道系统。

(6)构建宜居环境体系。加强陆源污染防治、赤潮防灾减灾、船舶污水污染控制、滨海岸线生态保育和重建工作;加强赤潮监测机构监测能力建设,加大经费投入近岸海域建立自动化监测系统;开展盐田港区压舱水外来种的生态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防止船舶压舱水和沉积物传播赤潮藻种,从根本上减少赤潮发生;开展盐田避风塘生态治理工程;开展珠宝废气专项调研工作,通过对辖区内珠宝废气的成因、废气成分进行监测分析,深入探讨沙头角酸雨产生的原因,并开展保税区等工业区内珠宝黄金加工业酸性废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完善盐排高速深圳外国语学校段声屏障工程,开展噪声防护专项研究,探索进一步开展防噪措施;完善城市垃圾收运处理系统,重点开展城市垃圾循环利用,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处理处置体系,提高盐田污水处理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率。

(7)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始终遵循“通达性、便捷性、高效性、低排放”原则,以“构建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系统”、“营造便于游览的慢行交通网络”、“打造智能化、一体化的交通环境”及“倡导低碳、特色的交通工具”为核心发展战略。主要建设低碳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便于慢生活的悠闲式内部公交网络、构建宜人的骑行空间、便于游阅的登山系统、风景怡人的滨海栈道系统和浪漫悠闲的海上公共交通网络。

(8)构建低碳生活体系。大力建设“低碳政府”,建成2-3家机关办公大楼低碳示范项目。将大小梅沙、东部华侨城、沙头角等旅游景区全部建设成为低碳旅游景区;以机关、学校、社区、家庭、商场、企业全面辐射为目标,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努力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新局面;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引导市民尽量延长产品使用周期,减少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通过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独有的行为模式及宣传方式,在辖区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市民环境教育和低碳行为模式宣传活动,使辖区居民从不同角度认识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的方式方法,并逐步渗透到日常行为中,真正做到低碳环保融入生活。

参考文献:

[1]沈素青、梅耀林、张培刚.城市快速扩张与集约用地的矛盾协调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04)

[2]黄勇、丰培奎.常州市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的创新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11(03)

[3]柴岳、张晓东、孙杨.基于模糊识别的铁路多经物流企业转型发展模式选择研究[J].物流技术.2010(20)

[4]王利、吴建新.让中新天津生态城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城市样本[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1(01)

[5]于萍.瑞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以Bo01“明日之城”住宅示范区为例[J].世界建筑.2009(06)

上一篇:以完善补偿机制为前提增强公立医院公益性 下一篇:分析中国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偏低的原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