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立交方案设计探讨

时间:2022-08-01 11:53:07

城市立交方案设计探讨

[摘 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城市公路已逐渐负担起过境交通和城市交通的双重功能,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互通式立交成为提高通行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城市的交通枢纽,对城市立交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是确保城市立交作用发挥的重要方面。本文以佛山市G321国道(狮山段)快速化改造工程第Ⅰ合同段跨广三高速跨线桥立交工程的方案设计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立交 方案设计 跨广三高速跨线桥立交工程

中图分类号:G3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306-01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城市公路已经逐渐成为标准的城市道路形式,负担起过境交通和城市交通的双重功能,交通量急剧增加,已经难以适应交通增长的需要,这一类道路的提升改造势在必行,部分平面交叉亦成为新的交通“瓶颈”,这样重要节点平面交叉进行立交化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城市的交通枢纽,对城市立交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是确保城市立交作用发挥的重要方面,但在城市区域设置立交,由于受地形、地物及现状道路交通组织等因素控制,因此城市立交的重点是必须结合道路现状进行设计,本文以佛山市G321国道(狮山段)快速化改造工程第Ⅰ合同段跨广三高速跨线桥立交工程的方案设计为例进行探讨。

2、城市立交设计选型的原则

城市立交的立体交叉类型,对通行能力、行车安全、通过时间以及工程建设运营的成本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应先根据环境条件进行定位,并考虑交通量、交通组成、设计车速等因素。一是立交的形式要与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相适应,充分考虑区域的地质地形地貌、周边用地情况、建筑和公共设施分布、拆迁难易程度及影响、区域规划、城市景观等因素。二是要在交通量设计和改扩建可能性上预留远期发展空间。三是立体交叉的形式应当确保行车安全和车流连续,这就必须从相交道路的性质和任务的角度进行考虑。四是在类型的选择上还应当考虑成本和工期的因素,在技术、工艺和结构等方面尽量采取最为先进的,并有利于施工养护和排水。五是处理好相交道路的关系,既要首先满足主要道路的需求,又要同时考虑次要道路的通行要求。

3、城市立交设计选型

城市立交设计选型时,须通过交通使用功能、地形地貌、拆迁难易度、建设成本和工期等主要因素来确定,还需要综合考虑现状交通组织,保证将施工期间对现状交通及居民出行的影响降到最低。以佛山市G321国道(狮山段)快速化改造工程第Ⅰ合同段跨广三高速跨线桥立交工程的方案设计为例,该项目主要是实现G321国道快速化,并与信息大道实现互通,但项目所属地形比较复杂,除了与信息大道分离交叉以外,还存在广三高速、军事用地、省公安厅警察培训中心、广东安恒工业区等控制因素,征地、拆迁极为困难,因此在立交选型时除了要满通使用功能以外,还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研究,下面对该项目方案设计过程中主要的两个方案进行比较研究。

方案一:信息大道与主线采用部分苜蓿叶立交形式。总共有两层,第一层是信息大道地面道路,利用主线上跨广三高速的桥跨穿越,第二层是G321国道主线上跨广三高速。东北以及西北象限设置两个苜蓿叶匝道,满足信息大道与G321国道西北向以及西南向的沟通要求。优点是信息大道与主线互通,线形指标较好。缺点是拆迁量大;占地较大,涉及省公安厅警察培训中心和西北象限军事用地范围,征地工作极其困难;与地方交通衔接较难,行人与非机动车交通组织较难;施工期间,对现状交通影响很大,交通组织较难;旧路利用率较低,造价较高。

方案二:本方案的原理是把主线与地方交通的衔接通过两个系统进行连接,其中主线上跨广三高速,实现主路快速化目的,不受地方交通影响,信息大道通过连接线系统与辅路连接,再进出主路,实现信息大道与主线的互通。优点是拆迁量小;占地小,避开省公安厅警察培训中心和军事用地范围;与地方交通衔接较容易,行人与非机动车交通组织较容易;主线施工期间可作便道使用,对现状交通影响较小,交通组织较容易;旧路利用率较高,造价较低。缺点是局部路段采用回头曲线,需进行限速,线形指标较差。

立交方案综合比较如表1

经综合比较,在满通需求(信息大道交通量较小)的前提下,结合现状交通组织、征拆量、征拆难易度、造价等因素,推荐采用方案二。

4、结语

城市立交对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乃至拥堵,提高通行能力有着决定性作用,但同时更多时候面临着征拆难度大、交通组织困难、社会影响大等问题,如何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就成为这一类项目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通过实例对城市立交线型设计的原则、具体方案设计等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对在城市区域设置立交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晓伟;李春茂.对城市立交设计的探讨[J].北方交通.2011(05).

[2] 卜卫国.初探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交设计[J].城市建筑.2014(03).

上一篇:关于上海浦东铁路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O2O模式在汽车养护行业发展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