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

时间:2022-08-01 04:45:27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冠脉造影显示,IRA为左前降支26例,右冠状动脉15例,回旋支4例;IRA前向血流TIMI分级:0级24例,1级16例,2级5例。术后即刻开通率为97.78%,近期疗效为90.91%,远期疗效为86.36%,病死率为2.22%,NYHA分级为Ⅰ~Ⅲ级;平均住院天数(6.58±2.5)d,并发症发生率6.81%。结论 PCI治疗AMI即刻再通率高,TIMI血流改善率高,近期及远期再狭窄率低。

[关键词]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b)-0075-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临床常见类型,该症病情凶险,且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应及早给予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质量。目前临床常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快速开通梗死血管,有效实现再灌注,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1]。为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该研究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4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2.6±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提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标准,且经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确诊。梗死部位:前壁20例,下壁12例,下壁合并右心室6例,下壁合并正后壁4例;NYHA分级:Ⅰ级5例,Ⅱ级15例,Ⅲ级19例,Ⅳ级6例;冠脉造影提示,单支血管病变31例,两支血管病变14例,多支血管病变4例,IRA完全闭塞45例,TIMI血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符合PCI手术指征,并经患者及家属知情签字后,立即给予急诊手术治疗。首选,立即给予阿司匹林0.3 g嚼服,氯吡格雷0.3 g顿服,术中给予肝素100 mg/kg经动脉鞘注入,对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保护性临时心脏起搏器,对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PCI,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评价IRA病变性质,决定行PCI或PTCA+PCI,若PTCA下行PCI,应于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400 μg。再次造影,若IRA狭窄≥30%,TIMI血流≤2级,应植入冠脉内支架,植入后再次造影观察残余狭窄和TIMI血流情况。术中对慢性肾功能异常者给予等渗造影剂,术后水化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常规长期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视患者临床情况排除用药禁忌后,给予β-受体阻滞剂、降血脂、ACEI等内科常规治疗。若患者术后住院期间IRA残余狭窄≤10%,TIMI血流2~3级,且无心肌再梗死等严重不良事件,视为治疗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存活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1.3 观察项目

观察冠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存活患者的存活率、NYHA分级和远、近期疗效。

1.4 急诊PCI成功标准

PCI开通前向血流达TIMI3级,支架置入后目测残余狭窄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以百分数表示,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冠脉造影结果

IRA为左前降支26例,右冠状动脉15例,回旋支4例;IRA前向血流TIMI分级:0级24例,1级16例,2级5例。

2.2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

45支IRA的59处靶病变共置入支架55枚,其中16枚置入为未经介入治疗病变处,34枚置入为PTCA结果不理想者,2枚于PTCA后急性闭塞紧急置入,3枚为再狭窄置入。介入支架平均直径(3.00±0.32)mm,平均长度(19.46±5.39)mm,释放大气压(11±3)Atm。术后TIMI血流达到3级,残余狭窄≤7%,开通率为97.78%。

1例因心源性休克,右冠脉闭塞合并左前降支,致多支血管病变,行IABP术下PCI,术后48 h因心功能衰竭死亡,病死率为2.22%。其余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恢复窦性心律后撤机,达到拔管标准后撤泵,拔管后患者NYHA均达到Ⅱ级。

2.3 住院天数及并发症

住院天数3~10 d,平均(6.58±2.5)d;发生并发症3例(占6.81%),其中出血2例,急性胰腺炎1例。

2.4 术后随访

随访6个月,均存活,NYHA分级:Ⅰ级4例,Ⅱ级35例,Ⅲ级5例。术后3个月有4例患者再次发生心绞痛,经造影提示再狭窄65%~75%,均行靶病变血管重建,采取PTCA、PCI治疗,近期疗效成功率90.91%;术后6个月,6例发生心绞痛,经造影提示再狭窄65%~75%,行PTCA、PCI治疗,远期疗效86.36%。

3 讨论

AMI是一种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的冠心病临床常见类型,临床治疗应及早给予再灌注治疗[2]。PCI治疗能持久有效地开通IRA,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抑制左心室重构,最大限度地改善预后质量,常作为AMI的首选治疗方法[3-4]。

AMI患者通常病情严重且可能出现多支病变、钙化病变,因此常增加手术治疗的难度,以储蓄再灌注心律失常,无血流、慢血流等现象,但随着冠状动脉介入逐渐成熟及联合应用支架,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安全性[5-6]。

该研究结果显示,对4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开通率为97.78%,近期疗效为90.91%,远期疗效为86.36%,病死率为2.22%,NYHA分级为Ⅰ~Ⅲ级;平均住院天数(6.58±2.5)d,并发症发生率6.81%。结果提示,PCI治疗AMI即刻再通率高,TIMI血流改善率高,近期及远期再狭窄率低[4]。

综上所述,对AMI患者早期应用PCI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再通率高,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静,刘晓霞,张林霞,等.不同类型支架在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0):879-883.

[2] 侯文广,赵春杰,贾文军,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静脉替罗非班用于急诊冠状动脉介入的治疗[J].天津医药,2010,38(7):616-617.

[3] 王长华,陈韵岱,杨新春,等.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的预测因素[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9):705-709.

[4] 甘立军,张春卉,张猛,等.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急诊介入治疗AMI的疗效与安全性[J].山东医药,2010,50(49):30-31.

[5] 王尚中,惠苗,范印圭,等.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血管途径的选择比较[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0):92-93.

[6] 陈影霞,黄惠玲,卢秀芬,等.临床路径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广东医学,2009,30(1):157-158.

(收稿日期:2014-01-05)

上一篇:论9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变化和临床治... 下一篇:人性化护理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