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防治工作体会

时间:2022-08-01 03:36:13

黑热病防治工作体会

【摘要】目的:分析新疆喀什市黑热病防治工作,为今后的黑热病防治工作积累科学经验。方法:对喀什市2010和2011年黑热病防治工作进行普查,对黑热病的普查、落实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对比。结果:2010年黑热病46例,发病率11.5642/10万;2011年黑热病22例,发病率为5.5307/10万。2011年比2010年同期发病率降低69.56%。结论:黑热病防治工作中及时发现并组织有效的预防和抢救,不仅能有效地控制黑热病的蔓延,减少病症发生,同时又为医生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宝贵的依据。

【关键词】黑热病;喀什;流行病防治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092

黑热病(Kala-azar)也称为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在临床上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肿、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相关体征。新疆喀什地区是我国黑热病的重点流行区之一,喀什地区地域广阔,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存在着人源型黑热病和荒漠型黑热病(自然疫源性黑热病)两种[1]。黑热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同时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痛苦。为有效遏止黑热病在喀什市的传播和蔓延,笔者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1年黑热病监测方案》要求,结合喀什市的实际情况,进行黑热病的普查探讨,做好各项黑热病防治工作,现将黑热病防治工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喀什市黑热病普查分析,发现黑热病疫情分布主要的乡(镇)分别是浩罕乡25例(重卡3例、死亡2例)、伯什克然木乡20例(重卡1例)、乃则尔巴格镇4例、夏巴格镇1例、帕合太克里乡2例。浩罕乡:主要分布于4村11例、5村3例、6村3例、12村5例、13村3例。伯什克然木乡20例:分布于3村1例、4村3例、5村1例、9村7例,8村1例、12村2例、17村2例、19村2例、20村1例。乃则尔巴格镇4例:1村1例、9村1例、10村1例、11村1例。帕合太克里乡2例:2村1例、4村1例。这次普查主要针对疫情发生较多的浩罕乡25中学,4、5、6、12村小学;伯什克然木乡中心小学,9、12、20村小学学生进行普查。喀什市大疫情报告的总黑热病52例,其中重报病例3例、死亡2例、复发1例。普查学生总数为6694,家庭成员488例,5个乡(镇)总普查人数为7182名。其中发现疑似病例3例。

1.2防治措施

1.2.1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板报、宣传画、宣传单、报纸、悬挂横幅和张贴标语等方式,普查过程中同时进行防治黑热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广泛开展黑热病防治知识,做到家喻户晓。共打印宣传单15 000张、其中发放12 000张。为24所中小学校共11 500学生和疫情发生的乡村1600人进行健康教育讲座,接受咨询550人次。

1.2.2喷药灭蛉为了防止黑热病疫情在喀什地区的蔓延和流行,必须将疾病传播途径切断。在黑热病疫情的浩罕乡、伯什克然木乡、乃则尔巴格镇、夏巴格镇、帕合太克里乡,进行广泛的喷洒灭蛉。5个乡(镇),喷药分布278户家庭,喷洒总面积为125 100 m2。其中,佰什克然木乡139户,喷洒面积62 550 m2;浩罕乡88户,喷洒面积39 600 m2;乃则尔巴格镇19户,喷洒面积8500 m2;夏巴格镇10户,喷洒面积4500 m2;帕合太克力乡22户,喷洒面积9900 m2。

2结果

通过科学有效防治措施,喀什市2011年总发黑热病22例,发病率为5.5307/10万,比2010年总发黑热病(46例,11.5642/10万)降低了47.82%。

3讨论

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传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癞皮狗),然后通过白蛉传播。白蛉活动季节主要在每年5~8月份,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 d后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由此引起人体感染。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是原虫主要寄居地。

新疆属于荒漠地区,荒漠型传染是黑热病主要传播形式。2005年新疆共报告确诊的黑热病178例,喀什地区占83%,位居全国之首。患者主要见于婴幼儿,90%以上为2岁以下婴幼儿[2]。喀什地区的成人常患淋巴结型黑热病,病例容易蔓延。野栖蛉种是主要传播媒介,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为其次,因此笔者认为要随时注意做好来蛉防预工作。

通过2011全年普查工作,喀什市黑热病疫情比2010年明显下降,原因有如下几点:(1)喀什市政府非常重视,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和支持配合;(2)加大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各中小学的宣传活动加强明显,进而提高了广大居民的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3)今年采用新型杀虫剂,喷洒灭蛉工作比2010年安排全面,落实措施得当,达到的灭蛉效果显著提高。同时,针对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喀什地区采取具体整改措施:(1)网络直报工作得到抓紧,黑热病病例的审核、信息核对等工作受到重视;(2)黑热病防治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学习和培训,对黑热病的发现、诊断能力迅速提高;(3)基层居民和各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工作不断加强,对黑热病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了明显提高;(4)进一步做好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工作,防治工作资金投入加大。这是喀什取得黑热病阶段防治工作胜利的保障。

综上所述,2011年在喀什市政府的积极领导下,黑热病监测工作和防治措施得到有利开展,黑热病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取得防治工作阶段性的胜利,为今后的防治实践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有效遏止黑热病的传播和蔓延。

参考文献

[1] 凯赛尔,朱常忠,伍卫平,等.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预防与控制的思考[J].地方病通报,2008,5(5):23-24.

[2] 屈金辉,王洪法,赵桂华,等.新疆喀什地区利什曼原虫人群感染率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0,11(11):1324-1327.

(收稿日期:2012-02-20)(本文编辑:王宇)

上一篇:表格式护理记录单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现有医院管理模式下健康俱乐部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