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01 11:15:34

关于《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的教学反思

电解质内容属于抽象概念教学,本节课设计没有像以往那样采取普遍先给出概念,然后针对概念外延展开讨论的形式,而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问题驱动步步引导的方式最终得出了概念。首先,从物质导电性实验感性的导电现象入手,引入物质的导电性,接下来针对导电性的本质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化合物导电的原因――自身电离。有了上述的认知,最后便水到渠成地形成了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定义的认知,学生接受起来顺理成章,毫无生涩之感,避免了抽象概念教学时教师反复强调、学生死记硬背的被动掌握现象,使学生在逐步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笔者为此做了以下几点:(1)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物质导电性。(2)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3)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动什么呢?动脑――思维互动,动手――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4)实现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用合理板书设计简明扼要地指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第五,特别注意了“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新课程倡导课堂的开放性,新教材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教材作为一种文本,已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了。化学教材的难度相对降低了,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的知识,还要掌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大量知识,才能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对新教材的内容应该进行适当的取舍、整合,以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比如,我对NaCl在水中的电离情况的说明,概念中的“或”、“和”字的理解等等。这部分知识重在对基础概念的把握,所以在讲解和练习中,重点突出,反复强调,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参与强化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增加练习的一些难度。

本节课注重课堂效率。由于授课的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高一新生,基于课型及学生基础考虑,教师在设计时注意了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做到首尾呼应,课堂实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有效实现师生互动,将探究思想融入课堂中,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调动,全课实施过程中师生配合默契。课题的引入是从一组典型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入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获得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并通过氯化钠水溶液导电的微观解释引出电离概念,这种由宏观现象到本质原因再到微观解释的安排过程,知识层层深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但理论性过于强,所以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提出的问题不断地提升高度,体现梯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建立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的多维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大部分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或学生之间互助的形式获得,教师只是在晦涩难懂的问题上给予指导。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向一个主动探求未知领域的探究者转变。课堂上不再是以往老师点名式的提问应答,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发言――可以是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是自己的困惑,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课堂交流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充满“师情”,透出“爱心”,用亲切的语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理想目标。

本节课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不单纯教给学生知识,同时教给学生探究、认知,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充分关注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对他们在今后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研究方法、参与过程、体验价值产生深远的影响。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可是课堂上并没有太多的体现,完全是理论性的学习,紧接着就是对理论的运用,学生并不知道他们学了这些东西究竟可以帮助他们什么,所以课堂上在孩子的心里有个问号,何为学以致用。所以,本节课很大的一个不足,就是没有更好地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多地去从生活经验中去体会学习的乐趣,以至于有些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减弱。当然作为教师,首先得去发现生活,才能让学生去体会,有了已有的经验才能引导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在这一节课后最有感触的一点,作为化学教师,可能要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多加思考,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丰富,更多样化,更多让学生参与进来,刺激学生有追求欲,有渴望知道为什么的强烈愿望。让这些代替机械地记忆,为孩子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好的原动力,真正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学习。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的教学心法 下一篇:用爱撑起一片纯净的“心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