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时间:2022-08-01 10:32:16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经胃镜等相关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最新FD的罗马III标准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1]。在中医独有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引导下,中医药在治疗FD具有临床独特的优越性。近些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各种文献资料及临床报道来看,中医药已在功能性胃肠病领域成为最为关注的热点。现就本病的中医药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 中医学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虽无FD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胃脘痛”、“痞满证”、“纳呆”、“嘈杂”、“反胃”等范畴。《伤寒论》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沈氏尊生书・胃痛》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明代《景岳全书》谓:“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关于气,盖食则气满,寒留则气凝,……”。“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现代医家程氏[2]认为该病因离不开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种。内因为体质因素,以先天禀赋为主,受后天及疾病的影响;外因是指气候、环境、病原微生物等外界因素;不内外因则是饮食起居失宜、情志过度、劳逸失调等社会因素。其病机是肝胆疏泄功能失常,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曹氏[3]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下加快,人们竞争激烈,加之工作压力大,容易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中,日久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气机阻滞,横逆犯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发病。叶仁群等[4]指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中焦气机依赖于肝的条达,肝失调畅则气机紊乱是本病病机关键,病位主要为肝脾胃三脏。卜平[5]则认为,引起FD的根本原因是脾不升清和胃失降浊导致的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基本病机为肝郁犯土、胃失和降、脾运无权。

2中医学对FD 辨证分型

目前大多数医家多依据各自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分型,因此临床分型差异较大。如罗氏[6]将FD分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脾胃亏虚4型。李氏[7]从本病病机出发是脾胃虚弱将本病分为4型:脾胃虚弱痰湿证、肝郁气滞血瘀证、饮伤脾胃食积证、寒热错杂混合证,重点指出了对脏腑失调及痰、湿、食等病理产物的诊断。

国家相关部门及学会制定了FD中医证候分型标准,明确了其分型。200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8],第一次明确了FD对应的中医病名,其诊断的主要症状为胃脘痞满不适或胀痛,次要症状为嗳气、呃逆、腹胀、大便改变等消化道症状及疲乏、易怒、失眠多梦、舌脉变化等。诊断标准需具备1项主症和2项次症。将FD的中医病名诊断分为两种:以上腹部痞满不适、餐后早饱为主症者命名为“痞满”;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命名为“胃脘痛”。根据主次症状辨证分为肝郁气滞(主症:胃脘胀痛,胸胁痞满)、肝郁脾虚(主症:胃脘胀痛或不适,纳少便溏)、脾虚痰湿(主症:胃脘痞满,舌苔白腻)、饮食积滞(主症:胃脘痞满,嗳腐酸臭)、寒热错杂(主症:胃痞畏寒,胃中灼热)。

3中医学对FD的特色治疗

辨证分型治疗是中医治疗特色。近年来中医对FD的研究越来越多,使的不同医家分型有异。

车秉刚[9]将100多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辨证分型,属实证分为实热内蕴、寒热内结、饮食积滞、肝郁气滞、痰湿内阻,虚证分为脾胃虚寒、脾胃阴虚。治则上治疗组以枳实汤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寒热内结予辛开苦降,散寒清热,升清降浊,用《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等3个泻心汤加减治疗;饮食积滞予消导和胃,以平胃散方加减治疗;肝郁气滞予以疏肝解郁,理气消滞,以越鞠丸加减治疗;痰湿内阻型予祛湿化痰,理气宽中,以平陈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予补气健脾,升清降浊,予旋覆代储汤或厚朴生姜半夏汤加减治疗;脾胃阴虚予养阴益胃为主,以益胃汤加减治疗。

范汉淮[10]认为辨证论治应切合临床,治疗效果更佳,将FD分为3型治疗:肝胃郁热型治以疏肝泄热和胃,用化肝煎合乌贝散;中虚气滞型以健中理气,用香砂六君子汤为主;脾胃虚寒型治以温中健脾,用黄芪建中汤合异功散。治疗1个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吗丁琳组。

危氏[11]根据临床辨证将FD分为:脾胃虚弱、肝郁气滞、脾虚肝郁、胃阴不足、脾胃湿热。治疗上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养阴清热活血为法则,常用四君子汤、黄芪健中汤、柴胡疏肝汤、四逆散、等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

4 自拟方治疗

现代许多中医临床工作者,在学习现代医学理论基础上,同时结合自身师承渊源、个人用药经验,自拟方药治疗FD,在临床实践中同样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不仅进一步深化传承师门经验,又丰富和扩展了治疗FD的思路。

果彤[12]采用和中舒神汤(茯苓15g,半夏10g,陈皮10g,郁金10g,龙胆草10g,石菖蒲10g,酸枣仁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白寇仁6g)治疗抑郁症并发功能性消化不良,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显示在改善情绪低落,胃胀纳差,恶心便秘上疗效显著,临床使用安全可靠。

李氏等[13]在益气健脾上加理气之品组成健脾消痞汤(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枳实、厚朴、炒莱菔子、熟大黄、黄连、丹参)随症加减临床治疗FD获得满意的疗效;

潘氏等[14]用疏肝调胃汤(柴胡、香附、白术、半夏、郁金、佛手、茯苓、枳壳、蒲公英、枇杷叶、甘草、陈皮)治疗FD患者,脾虚肝郁者加党参、砂仁;肝胃郁热者加黄连、白花蛇舌草;胃阴不足者加麦冬、太子参,连续使用四周后,总有效率达到91.04%,优于对照组。

5中西医结合治疗

近年来,随着近现代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医与西医都在迅猛发展,结合中医与西医优势的中西医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中也取得不小突破,在FD治疗中,中药使用复方与西医促胃动力药、保护胃粘膜药、抗焦虑抑郁药等联合运用,不但能够提高中药复方的疗效,同时也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减轻不良反应,缩短病程,降低疾病复发率。

郑立升等[15]使用柴胡疏肝散联合黛力新治疗FD,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临床疗效优明显单用柴胡疏肝散或单用法莫替丁、多潘立酮的患者,而柴胡疏肝散组与法莫替丁、多潘立酮组疗效比较,并无差异,说明中西医结合能够显著提高疗效。

王宏艳[16]采用西沙必利加保和丸加减治疗FD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效率79%, 两组总有效率统计学分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郭金群等[17]临床上使用西药:吗叮琳及多噻平凯舒结合自拟中药方药,发现中西药结合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组和单用中药组。

林锦生[18]以胃得安(苍术、白术、紫河车、泽泻、砂仁、厚朴、香附等)结合谷维素治疗FD患者60余例,与口服胃复安,谷维素治疗64例作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且副作用较少。

6 评价及展望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常见的上消化道症候群,其发病率、复发率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都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从中医药诊治FD的情况看,不论是辨证论治或是固定方药加减治疗,综合现下临床报道,有效率均在80%以上,且无副作用,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但由于目前中医药对FD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证候学方面的认识简单,并缺乏现代医学指标的分析,实验上缺少大样本病例的前瞻性研究和长期疗效的系统研究,降低了可信性。临床治疗亦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多以个人经验为主,尚待进一步规范。今后要更好的利用现代科研手段,开拓思维,深入开展各项临床和基础研究,以掌握更有力的实验证据来提高临床疗效、预防治疗此病。

参考文献

[1].Douglas A, Drossman, Guest Editor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a III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59.

[2].程彬彬.谢昌仁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辨治特色[J].光明中医,2007;2:17-19.

[3].曹昌霞,马学元.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4;22(1):33-34.

[4].叶仁群,张光奇.疏肝调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3;23(1):12.

[5].卜平.功能性消化不良证候病机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7;39(3):1-2.

[6].罗日永.48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证型相关因素分析研究[J].新中医,1997;29(12):13.

[7].周嘉平.李济舫老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J].吉林中医药,2002;22(6):9-10.

[8].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2(6):381-383.

[9].车秉刚.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2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3;20(1):23-24.

[10].范汉淮.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5例总结[J].四川中医,2006;24(3):52-53.

[11].危北海.中医和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现状和展望.中华消化杂志,2000;24(5):295.

[12].果彤.和中舒神汤治疗抑郁症并发功能性消化不良9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130

[13].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论治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2):115.

[14].潘志恒等.疏肝调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7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7;29(12):16.

[15].郑立升,林振文,朱子奇.柴胡疏肝散加味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3(1):38-39.

[16].王宏艳.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2):1388-1389.

[17].郭金群,郭晓娜.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 24(3):56.

[18].林锦生,陈坦.中西医结合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1):5.

作者简介:殷东升,汉族,福建中医药大学2009级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小儿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非手术治疗浅议 下一篇: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