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生新闻报道的思考

时间:2022-08-01 07:45:45

对民生新闻报道的思考

近年来,民生新闻的报道量日趋加大,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总结民生新闻报道,可以发现很多的共同点:

立足“重要、好看、有用”

民生新闻关注的是民生、民情和民意。社会大众对于官方有关国计民生的各项方针政策是非常关心的,但他们更喜欢通过媒体的解读,来了解与自身相关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大众身边的典型小事、典型细节的报道,达到传播方针政策的目的。贴近生活的民生新闻受到欢迎也就不难理解了。事实上,从民众的角度来讲,让媒体传达政策精神,反映其生活现状不是目的。他们更多地渴望通过了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政策,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进而改善其生活现状。这一内在的需求,也是民生新闻的报道重点所在。民生新闻的报道范围非常广泛、具体,涉及多个方面,例如:

第一,重要,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经济内容。民生的根本,是要提高经济收入。它不但包括工资性收入,还包括财产性收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体现了民众在这方面的愿望。所以,媒体在这一层面上的关注点就是,多报道民众所需要的就业机会,多报道民众如何在存款、房产等财产方面的投资机会。与民众投资、理财相关的内容,深受民众欢迎。

第二,好看,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民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诉求,除经济因素外,还涉及到非经济因素,如公平与正义、子女受教育、生态环境、身心健康、文化体育活动等。这就需要政府在公共服务上,为民众创造良好的政治、法制、文化、医疗等环境。媒体从这个角度上报道民生新闻,其分量自然会大幅提升;

第三,有用,对民众来说非常实用的内容。提升民生新闻的服务功能,重要的一点是媒体不能只局限于新闻的,而要从办实事、办好事的目的出发,主动联系相关部门,为民众排忧解难。因为现在许多媒体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反映民众忧愁、民众困难的新闻在报纸上登了,可有关部门无动于衷。当然,也许存在相关部门的领导没看到这方面的报道等原因,但作为媒体,搞好连续报道,追踪报道,为读者服务,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媒体报道民生新闻后,应及时主动地与相关部门联系,反馈相关信息。

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民生新闻报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很多报道内容不是以党政国策、文件的解读为条条框框,而是把焦点对准了社会大众,立足社会大众立场,坚持平民视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社会大众排忧解难,将话语权交给社会大众。具体到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叙述上来看,民生新闻与传统动态新闻报道相比:一是叙述角度不同。传统的动态新闻报道都是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而民生新闻经常采用的是“您”或“你”,以受众为主角。二是它不再采用传统新闻中的经典写作方式,而代之以故事化、情景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的方式。三是形式上更多地使用多元视觉元素,增强了趣味性、娱乐性。例如,临沂日报开设了“读者博客”专栏,把新闻事件改写成讲故事的形式、再结合编辑自己的经历来叙说新闻事件,用新闻事件说事,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让社会大众感到新奇,整个过程既让社会大众享受到了参与新闻报道的乐趣,也了解了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发挥品牌效应,不断创新

品牌如同商品,是在营销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一种流动资产。媒体自觉树立民生新闻品牌意识,拉近和社会大众的距离,要培养名编辑名记者,开设名牌专栏。

首先要在新闻线索来源方面,“下”和“上”贯通。所谓“下”,就是从民众中获得新闻线索;所谓“上”,就是从党政部门获得与民生有关的新闻线索。“来自于民众的新闻”,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结合来自党政部门出台的许多政策、办法,自然增强了民生新闻的可读性。

其次,要做足采访功夫。不能走捷径,采取电话采访、改写当事人的材料等写稿方法;或者无中生有,虚构情节,造假新闻。民生新闻的生命力来自真实,来自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第三,树立大局意识,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民生新闻,不单纯是民生问题。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贫富悬殊、失业人数增多、城乡差距拉大和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的出现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在报道这方面的问题时,要树立大局意识,对所报道的问题,充分评估其解决的可能性、阶段性,量力而行,避免产生负面作用。

总之,服务社会大众的民生新闻,从社会大众的需求出发,把社会大众的身边事、生活中的事作为报道的支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报道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立足实际,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临沂日报报业集团)

上一篇:草根媒体:传播格局中的新力量 下一篇:采写深度报道的实践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