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科学的进行学生管理工作

时间:2022-08-01 05:00:24

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科学的进行学生管理工作

摘 要:本文从分析当前形势下社会、学校、学生的现状出发, 指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 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48-01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面临新考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高职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职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 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要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就必须改革原有的管理模式, 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第二, 全球化进程的迅猛发展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不同思想、文化在交流中融合、碰撞。全球一体化使得文化交流渠道空前广泛和频繁,高职生如何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中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心态, 都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对高职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四, 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各高职院校纷纷在原有校园外建设新校区, 严重冲击了以前按院系管理的模式, 给学生教育与管理也带来了新问题。

二、以人为本, 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以人为本是世界上优秀的高校始终奉行的成功经验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改革与发展的基点。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及各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 在高职生的成才观上, 不求人有全才, 但求人人成才, 人有所长。所以,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只有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学校的办学才能为人们和社会所认可, 学校才能不断的发展。

第一, 要切实确立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变管理为服务。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 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 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着忽视甚至无视教育主体性的弊端, 即把学生当作“物”或“机器”进行塑造。因此, 传统的大学德育存在着抑制个性的倾向。进行主体性人格教育, 要把大学生当成“人”,要尊重、了解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地位和尊严, 从而唤起大学生的自我人格意识, 形成主体意识, 实现人格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 要为广大高职学生就业着想, 办出高职教育特色。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就是要学有所用, 学有所长, 获得一技之长, 毕业后能谋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以学生为本, 也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增强就业竞争力, 拓宽就业渠道, 加大就业指导, 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 努力进行技术创新, 积极推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信息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要转换教育理念, 树立信息资源意识, 主动超前介入网络教育平台, 利用学生管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打破以往学生管理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全面化、科学化、人性化、社会化和高效化。

第四, 充分发挥高职生主观能动性, 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这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前提。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 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 以辅导员或班主任为协调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 又是被管理者。要重视和放手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利用寝室、班级、院系等学生组织的作用, 让学生一起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实践证明, 这种管理方式更有利于在学生中开展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 既学到了知识, 又学会了做人。

参考文献:

[1]邵庆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4.

[2]程玉红.新环境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转型探索.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4, 8.

上一篇:浅谈电子媒介时代低龄化网络创作的特性 下一篇:社区儿童游乐空间通用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