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让我们站在培育人才的高峰(连载)

时间:2022-08-01 04:47:28

创新教育:让我们站在培育人才的高峰(连载)

第一章 创新教育学概述

第二节 创新教育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创新教育学研究的原则

1. 变革性原则

教育创新实质意味着教育的变革。变革就要打破旧传统、旧理论、旧规则,而这一切打破都是从变革旧习惯开始的。人是社会的人,人来到人世间,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于受地域、民族、风俗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一些带有惯性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语言和动作习惯等。可以说,教育创新就是改变人们的习惯。然而,习惯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可以使人们生产、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它具有相对的排他性和封闭性,无法与时俱进,与新生事物格格不入。所以,要创造、要创新,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式,从改变旧习惯入手。足见,变革性原则是教育创新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

2. 实践性原则

当代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去发现,去解决。离开教育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教育创新就无从谈起。实践检验发明创新的真伪,这就要求教育创新者必须深入教育实践中去,分析内在的规律性,发现它内在的矛盾性。可以说,教育创新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始,而创新的过程更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和取舍,在实践中继续提升创造和创新的思维水准。

3. 发现性原则

一切科学发现,一切科学创造,都离不开科学观察这一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也是一种科学思维过程,观察者将所见、所闻通过大脑思维活动,最后形成主观见解。当然,这种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是主观见诸于客观的活动,其科学观察必须做到观察者、观察对象、观察工具三者有机统一,这是发现问题的必由之路。观察发现性原则必须牢记客观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观察发现问题又必须辩证地思维,这样才能发现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4. 超前性原则

预则立,不预则废。创新选题不仅要预测,而且也要有一定的超前思维,所谓超前思维就是经常站在未来高度科学地思维前沿性问题,并深化解决前沿性问题。超前思维又必须学会将问题解决的立足点放到前所未有的位置上,只有这样才可做到真正的超前。

超前还必须做到敢于幻想和想象,要想到同行、同类事物的前面,这样才有可能做到首创,做到前所未有。培养人才本身更要有超前性,这样,才能体现出教育创新思维理论的威力。

二、创新教育学研究的方法

1. 经验的研究方法

经验的研究方法是创新者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说来主要是对创新对象的直观描述,因此,经验的研究方法也有科学性,但这种方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话再说回来,方法科学不科学,不在方法本身,而在于创新主体本身如何应用它。决定性因素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学说,从本质上运用了科学与经验观察的方法。在教育创新学研究中,科学与经验研究方法还包括许多具体的方法。

其一是观察法。所谓观察法就是在一般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有系统地对教学活动对象进行观察。根据观察对象不同,又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根据观察者的地位不同,又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根据观察者的能力水平,又分为客观准确观察和失真观察。

其二是调查法。调查法就是与创新者直接进行交流,或以出面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掌握情况。调查法形式也是多样的,有的进行跟踪调查,也有的背后调查;有的直接调查,也可以隐形调查。调查时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获得准确、完整的信息。

2. 实验研究的方法

实验研究的方法比经验研究的方法,贵在巧妙地设计,可控因素更多,外界干扰因素较小。教学活动实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除在课堂进行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外,还要关注教育对象走向社会完成就业后的长期发展情况,方能对此创新成果进行整体评估,可见这种实验绝不是短期的。一般地说,实验研究的方法,准确性更高些,失误少一些。

第三节 创新教育学研究的性质和价值

一、创新教育学的性质

教育创新学是研究一切教育创新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各种学科交叉、综合形成的一门科学。包括线性科学,如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地理、历史、美学、艺术、管理科学、领导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以及这些学科的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边缘学科等,还包括非线性科学,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混沌学、超循环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学、分形几何、突变论、自组织理论等。因此,教育创新的性质,一是学科的交叉性,二是学科的综合性,三是软学科性。

二、创新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光明日报》2005年10月8日有一篇报道:《人民科学家的忠诚——写在钱学森同志归国50周年之际》。报道中说:

钱学森现已94岁高龄,依然关心国家长远发展,思考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今年3月29日,他在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他说:“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他寓意深长地说,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编撰并刊发这部《创新教育学》的一个根本目的,就在于努力培养钱学森所希望的那种“创新人才”。实践证明,一个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个谁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培养创造力,而若培养创造力,没有一个教育创新理论武装的头脑是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起到这个作用。

实践表明,创造性意识的树立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人只要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就能树立起一种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意识。有了创造性意识,就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有了创造性意识,就能在实践中抓住机遇;有了创造性意识,就能在实践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实践还告诉人们,树立创造性意识没有时间差,只要有需求、有动意,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依靠持续的知识进步、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依靠社会内部的不断自我更新,建设和谐的社会。为此,就须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国家从落后走向发达,并且始终保持着兴旺强盛的国势。中国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要强国,就必须走创新之路,只有坚持创新,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此,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创新的社会功能,提高人们的创造力水平。

三、创新教育学研究的作用

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特别是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中国落后了,当时中国的清王朝固守“西学东源”的盲目骄傲心理,不但不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反而还排斥西方文化。然而,西方正是靠科学技术发展起来了。西方社会的各项事业之所以取得不断的进步,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靠不断的创新,靠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才走在世界前列的。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为此,我们就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教育创新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功能,使富有创造能力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重新振兴起来,让我们由目前的制造业大国,变成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国家,而这一历史性转变之始,便是教育的创新。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抢占制高点靠什么?靠创造,靠创新,靠创意。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道路可供选择,而人才的培养,就成为这一转变的源头。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一是有一批知名的青年科学家在潮头推动,这些青年才俊不仅思维敏捷、精力旺盛,而且更重要的是较少守旧、敢想敢干。二是集体攻关趋势愈加明显,人的思维一开始就是集体的,即社会(集体)思维,这是思维发展的一条极为重要的规律。而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出现的交叉、渗透、综合趋势,仅靠哪一个专业在某一学科有所突破,其难度是相当大的。要突破,必须靠集体(多种学科、多方面人才)攻关,各类人才互相取长补短,集中人力、物力专攻某一领域或某一难题,才有可能奏效。

近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很少是由某一个人发现或揭示某一重大课题的规律定律或定理的,较多的是靠群体力量。这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抢占科技制高点,还要不断增强人们创造和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自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产生以后,人类社会便开始进入信息革命时代,短短的半个世纪,人们对社会特征的认识和相关的概念、用语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前几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随后又提出“知识经济”,现今又推出“数字地球”“互联网络”的新概念。这日新月异的飞跃靠什么呢?就其主观因素来讲,靠的就是创造和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科技专家、社会活动家、文学艺术家们,都要从中华民族未来在世界各民族中的地位着想,树立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出创造力,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造勇气,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充满希望和活力。

总之,创新教育学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提高,以及教育改革的实践和精英人才的培养,都将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