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时间:2022-08-01 04:07:45

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摘 要】语文在聋校课程设置中占时最多,同时也是美的内容最丰富的一门课程。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艺术,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外国,它展示了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由于聋哑学生存在听觉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对美感的体验也较少,因此在聋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审美教学,培养聋生的审美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感知形象美、品味情感美两个方面论述,进行聋生美育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聋校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实施美育,就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聋生视觉上的敏锐性,即善于用眼去欣赏、用心去感受的特点,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产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聋校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引导聋生感知形象美:

聋生存在听觉障碍,但其他感官往往特别灵敏。他们视觉感官良好,注意力容易集中,观察事物往往比较仔细。据心理学家分析,人类在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90%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感官。聋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更是主要依靠视觉感官,他们认知客观世界,总是伴随着鲜明生动的形象。语文课中大量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形象,是聋生认知世界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聋生将静态的语言外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通过对美的形象的认知,达到感染教育聋生的目的。

1.1 要善于运用教材插图,引导聋生感知形象美:

1.1.1 形象的建构。

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展示形象的重要手段。现行聋校语文教材的插图,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形象构造,都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培养和发展聋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并能增强聋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美丽的画》中,金黄的稻子、洁白的棉花和绿油油的蔬菜,这幅色彩明快对比强烈的画面,必然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烙印。在边感知形象,边读悟课文的过程中,课文所刻画的形象亦给聋生带来艺术的美的享受。

1.1.2 形象的再造。

形象再造能力是阅读教学中不可逾越的学生心中自我建构形象的心理过程。在中高年级的学习过程中,看图学习的篇章逐步减少,它需要聋生从课文语言文字的描述中,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从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进行形象再创造。虽然聋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但是根据课文语言文字再脑中自我建构形象的能力却较弱,他们不善于把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充实丰富课文的形象。如《田忌赛马》这篇课文中没有一幅插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可紧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让学生想象孙膑胸有成竹的样子,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以此领悟孙膑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形象。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情绪及各方面经验,在脑海中建构了孙膑这个形象,体味智慧之美。总之,形象的再造,就是要通过读书思考,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合理推想人物、事物的具体形象,从而发展聋生对语言的领悟力。

1.2 要善于运用实物演示,引导聋生感知形象美。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呈现实物,围绕实物创设情境,运用实物进行演示。例如《锯是怎样发明的》一文中讲到鲁班从小草叶子中得到了启发,最终发明了锯。为了帮助听觉障碍学生理解小草和锯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拿出有锯齿的小草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体会鲁班当时的想法。然后出示锯,用锯和小草作比较,引导学生观察锯和小草的相似之处。又 如讲读《蒲公英的种子》一文时,我准备了新鲜的、开了花的蒲公英,让学生观察蒲公英的样子,其种子又是怎么样的。讲读完课后, 还请了几个最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上来吹蒲公英的种子,最后还请大家想象一下蒲公英的种子飞到哪里;有的说飞到月球上;有的说飞到花盆里;还有的说飞到学校的小花园里。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课堂上充满乐学的气氛。

2 引导聋生品味情感美

2.1 形象育情。

中国古代美学观点中,美总是与“真”“善”联系在一起。聋校语文教材中的形象大都具有单一性,着重以正面形象来感染学生之情,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行为,在心灵琴弦的拨动共鸣中,塑造了美好灵魂。如《好朋友》这篇优美的课文,结合插图讲读课文,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严亮和陆英俊的友好情感:严亮帮陆英俊补习功课,陆英俊叫严亮不要上课玩东西。同学相处,就要有这样的美的情感。这是多么形象的文明礼貌教育。学生也一下子明白了哪些行为是真善美的,这些形象作用于聋生纯如白纸、易被激起的情感,必然会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

2.2 以情育情。

聋生与同龄正常学生相比,情感体验单调、贫乏,缺乏程度上的细微差别。对聋生进行审美教育,既要使他们受到情感的愉悦,又要使他们通过思维能力来鉴赏美、评价美和理解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已的思维能力体验情境、辩视美丑,在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中鉴赏到人物美好的品质。例如在对八年级聋生补充阅读《丰碑》一文中,学习8—12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画出将军神态的词语之后,再指导学生用心读书,体会将军的感情。然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说说,如果你是将军,你有什么想法,会说些什么呢?这样一问,把学生带入课文设定的情境之中,运用自已的思维力和生活经验想象,学生读懂了将军自责、自悲、自豪的复杂情感。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段课文。通过这样的感受体味,学生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情感获得了陶治,受到了审美教育,同时思想也实现了升华。

2.3 以美冶情。

美育的本质是一种情感教育。美育以美育人,实为以情感人,是使人在情感上得到陶冶的过程。聋生的情感不够稳定,情绪容易冲动,难以理解从对人的道德行为的评价中体验美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要诱发和激化学生审美情感,就要着力发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调动其感知和想象的能力,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鲁迅曾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大凡优秀作品,往往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等。可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以美冶情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语文审美教育的以美冶情,就是教师凭借美的艺术形象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美的内涵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同化、产生共鸣,使情感得到陶冶。

总之,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的贯彻也需要语文教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个美的发现者、美的设计者、美的创造者,更应该是美的播种者———把美的种子播向聋生那一颗颗天真纯洁心灵,并辛勤耕耘,让他们早日开花结果,为这多彩的世界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金学智 .《美学基础》.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4年.

[2]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3] 李宏泰,季佩玉主.《聋校语文教学200问》.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3.

[4] 季佩玉.《聋哑学校语文教材教法》. 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 1986.

[5]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聋童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6] 黄红燕 《聋生书面语技能的培养训练》. 特殊教育研究.2002(4)

上一篇:心理干预对学龄期围术期患儿心理状态的影响探... 下一篇:独立学院运动控制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