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策略

时间:2022-08-01 03:39:45

浅析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策略

【摘要】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需求萎缩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导致我国外贸企业面临严峻考验。面对危机,外贸企业应积极寻求战略转型,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及出口转内销力度,向产业链两端进行双向转移并积极争取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在转型过程中,企业还应注意加强人才引进和风险防范力度。

【关键词】外贸企业 战略转型

一、我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1)国际金融危机硝烟未散,消费者购买力持续下降。美国和欧盟一直是我国前两大贸易伙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与这两大经济体的兴衰休戚相关。目前,在欧洲经济衰退、美国经济疲软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消费者购买力持续下降,消费市场大幅萎缩,与此同时,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断发起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诉讼,给国内外贸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为应对欧债危机,欧洲多国相继出台了削减工资、降低福利水平、减少进口和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等措施,这势必给我国外贸企业出口增加难度。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双反”调查愈演愈烈。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国,“中国制造”行销世界各地。中美、中欧之间的巨额贸易顺差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令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但另一方面,也使许多国家对“中国制造”感到威胁,开始有意识地采取针对中国产品的限制措施,如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双反”诉讼对于部分外贸企业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因为无论胜负,企业势必将面临巨额的诉讼费,有些企业甚至会损失上亿元利润。由于大多数企业对国外相关法律缺乏了解,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地位还未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承认的情况下,诉讼主动权不强,更增加了胜诉的难度。因此,很多企业在“双反”诉讼中以败诉告终。

(3)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优势下降。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优势大部分源于价格优势,但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达29.68%,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导致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竞争优势明显下降。外贸企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提高产品价格,维持单位产品的原有利润;要么保持产品价格不变,将单位产品利润降低。无论哪种选择,都会对外贸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外贸行业的新一轮“洗牌”无可避免,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最终会被淘汰出局。

(4)国内通胀压力加大,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有效采取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措施,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全球经济中率先触底企稳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于2010年第二季度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CPI持续上涨,2011年全年CPI涨幅达5.5%。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导致外贸企业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甚至一度出现了“用工荒”,很多企业纷纷将工人工资上调20%仍然“一工难求”。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出口商品大部分为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一旦产品上游成本大幅上涨,外贸企业的利润将所剩无几,企业将面临出口无利可图的局面。

二、我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途径

(1)市场方向转型,由发达国家市场转向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我国企业出口的两大传统市场―――美国和欧洲,正深陷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导致我国对这两大市场的出口额大幅下降。同时,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出口产品很容易成为发达国家市场打击的对象。因此,外贸企业应果断调整,抓住时机,积极开拓新市场。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发展较快,需求旺盛,消费者购买力不断增强,应成为我国企业大力开发的主要市场。但是,新兴市场的成熟度不高、法制尚不健全、信用风险较大,这是我国外贸企业应警惕的方面。另外,相对于出口市场的不景气,国内市场需求已趋于成熟,外贸企业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扩大出口转内销。

(2)产业链延伸转型,通过双向延伸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力。首先是向前延伸产业链,加强产品供应管理来提升竞争力。外贸企业要想实现转型,必须摆脱“制造工厂”的帽子,要从制造环节向产业链前端延伸,主动加入产品设计与研发等前端环节中。可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改进生产工艺,从根本上降低产品成本和原材料消耗,同时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降低对贴牌加工和零件加工的依赖性。其次是向后延伸产业链,最大程度开发产品自身价值来提升竞争力。通过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手段,独立开发新的产品客户和原材料供应商,增强对产品成本和销售价格的话语权,在国际市场上掌握价格主动,改变充当大型跨国公司的产品“廉价加工厂”的现状。

(3)产品标准转型,全力争取国际标准的制定权。严苛的产品标准一直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贸易壁垒的主要工具。因此,争取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将成为我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武器。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标准已成为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就会成为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因此,我国应积极介入目前还未制定国际标准的领域,主动参与,大胆提议,把国内成熟的国家标准推向国际市场。对于已有国际标准的领域,应积极承担国际标准修订工作,扩大国际标准修订中的话语权。

三、我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1)转变观念,开拓国内市场。出口转内销不是单纯的市场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是经营模式的战略转型。而多数企业还是纯粹地以对外贸易的订单操作模式来运作,用外贸理念来做内销,这必然会增加企业转型的风险。外销的产品往往是按照外国消费者的使用要求、消费习惯所定制,在国内市场往往会水土不服。如服装类产品,由于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体型差异较大,如果外销产品不加以改进,就很难满足国内消费者的要求。

(2)重视人力资本,加强人才引进。很多企业转做内销后,相关部门设置却不能及时跟进,还是依照原来的职能分工来运作。但外销一般是按照订单要求加工,缺少产品销售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因此,外贸企业转型时应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内销方面的专业人才。

(3)制定战略转型规划,三思而后行。企业从决定转型开始,就应该制定明确的规划,规划中应将转型途径、转型后想要达成的目标、转型所需成本等问题在规划中详细列明,避免看一步走一步,而是要使企业的每一个行动都有的放矢。企业转型要有明确的方向,而不应该是“摸着石头过河”。

(4)注意风险控制,尤其是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开拓新市场或延伸产业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对企业的现金流实力、融资渠道和资金运用效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转型企业要不断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在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和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上加大资金监管力度,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上一篇:认知计算技术在互联网保险的应用前景 下一篇:P2P金融的运行模式与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