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您舍得吗?

时间:2022-08-01 03:30:46

教师,您舍得吗?

“舍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愿意割舍;不吝惜。而古人创造“舍得”这个词,把“舍”和“得”对立地放在一起。没有“舍”就没有“得”,“舍”而后“得”。“三十六计走为上”、“丢卒保车”就是对“舍”的肯定。舍得的真正含义是丢弃比较有用的东西,而获得更值得的东西。即舍小益,求大益。同样道理,教师也要能够“舍得”。我们要忍痛舍去多年来传承下来的教学理念,用更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理念,培养出具有个性、能够

适应社会的一代新人。

一、教师要舍得“退下来”

最近上了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解决实际问题(求两个数的差),前后共上三次:第一次设计时,力图体现新理念,先是把问题抛出,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可以怎么解决。学生的方法真是不少,有分类数数法,一一对应比较法,一份一份对应比较法,同样多舍弃比较法,列式计算法……面对学生的这些方法,我对每一种方法给予了轻描淡写的肯定,接下来对照一一对应的比较图片,一遍又一遍地讲9减7就是从9里去掉同样多部分的7个。即多出2个。学生像鹦鹉学话一样重复着我的话。下课后,我错误归因为学生说出的方法太多,用的时间太长,冲淡了教学的重点。

第二次调整设计,先抛出问题,为限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太多,于是问:你能用学具摆一摆,很清楚地让老师看出,多出几个吗?真是如愿以偿,学生们齐刷刷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来了多两个,即使个别学生按份份对应的方法摆,我也没有给以理睬,在时间上给讲算理让了路,有了时间的保障,学生总算对算理有了“充分的理解”。一节课顺利上完了,之所以顺利就是学生没有跑出我这个“如来佛”的手心。就在自己沾沾自喜之余,一位特级教师,听课后给我提出建议,能不能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明白的方式去解决,我立刻有根有据地说,那样讲过,前面处理解法上太费时间,算理讲得少,学生不能明白。特级教师听后,为我支招:“你想,方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他能不明白算理吗,他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不信你就让学生自己去说,但是老师一定要倾听,要在啃节儿上帮助学生引导、点拨,来提升这节课的知识点。”一言拨千斤,我明白了,原因还是教师没有退下来,没有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特级教师的指点下,我再一次更改教学设计,还是像第一次那样抛出问题,让学生寻求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让学生讲清算理,这一次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算法有没有道理,通过教师的提升,让学生明白列算式解答,是对以上几种解法的浓缩、归简。

反思三次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课堂上教师勇敢地退下来,人人都知道是教学中必须做到的,但是我们真地退下来是何等困难,教学定势限制了教师的放,总是觉得千学万学就是学知识,教师是最清楚知识的要害在哪儿的,教师不敢退,学生怎么能进呢?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宽泛的探究空间,然而有的教师不能够脱离陈旧的理念,上课仍然要拿着两本书,拿着新书进课堂,照着旧教材讲课,因为旧教材给教师规定的比较细致,每一步怎么做说得很详细,教师觉得有依靠,讲起来有章有法。新教材之所以留白,就是让教师发挥,就是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重组,将课堂教学进行到极致,真正的做到以生为本,如果老是用旧教材做拐杖,教师不但会退步,课堂也永远不会有生命。

二、教师要舍得“蹲下来”

在学生面前,教师占有天然优势。为了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弯下腰、蹲下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是被提倡的师生交流方式。记得一次去听一年级的数学课,一位教师很和蔼、亲切,学生特别喜欢她,她的数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达到了98%。在学生活动时,这位教师走进活动小组,蹲下来倾听组内的发言。下课后,我把课堂上的发现,进行了调查,问学生:“你们喜欢这位老师吗?为什么?”童言无忌,“她漂亮”“她温柔”、“我爱听她说话”、“她喜欢我”……这才是学生心声,这才是孩子的真情。无疑,教师蹲下来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与感情,“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古训,可是现在的教师,为什么做得这么难呢?

身体“蹲”只是形式,“心”蹲下来才是实质,课堂上教师放下架子,不能盛气凌人,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从观点上体现师生平等,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吴正宪老师说过:“教师要想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成为课堂教学的热心参与者,就要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潜能。教师要精心地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给孩子们一个探索学习的自由环境,使他们敢想、敢说、敢碰、敢挑战。”可见,教师“蹲”下来多么的重要。

讲《二十四时计时法》时,我事先考虑到,当今是电子、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学生对24时计时法想必有一定的认识,于是我进行了前期摸底,果不其然,一班32名学生,其中有一半的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播放时间。针对调查结果,我设计的24时计时法的教学,就是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给出钟面所表示的不同情境的时间,学生看到晚上10点的时候,有的学生用“晚上10:00”表示,有的学生用“22:00”表示,针对后一种计时方法,我追问,“你的这种写法和别人的不同,你是怎么知道还可以这样表示的”,学生就说在“电视上看过”,再问,“钟面上只有12个数字,22怎么出来的”,学生会很形象地讲解24时计时法:“过中午后时钟开始走第二圈,下午的一点就是13时……”多么好的学生啊。课上我耐心地听着学生讲解,还频频点头赞扬。这一节课,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我把学生不再看成是灌输机器,把他们看成和我一样棒,学生学得轻松,我也获得了幸福与快乐。尊重学生的观点,给学生成就的机会,让师生平等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价值的课堂。

三、教师要舍得“站出来”

经过新的课程改革的洗礼,在多数的课堂上,教师们都在努力地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走上讲台。在评课中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学生放的还是不够”。的确,像我们工作二十几年的老教师长期受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时改过来不是很容易。但是为了体现新理念,在课堂上教师退下来就不敢再站出来,眼睁睁地看着学生偏离知识点,越跑越远也不肯上前拉一把,显然也是不对的。我想不管是“放”,还是“扶”都要有它的度,“扶”多了就是“牵”,“放”多了就会“倒”。

数学是一门逻辑科学,十分严谨,课堂上当学生跑偏或在同一层面不能提升时,教师要适时地站出来,把学生引向正轨。一位年轻的教师讲《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到了推导公式这一环节,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表格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用任意个小正方形摆出三个长方体,对照摆好的图形,找到长方形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又是多少?填在表格里,然后找到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推出体积公式。在直观图形的支持下,这个表格不难填,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在表格的支持下,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到,公式自然推出,教师没有牵着学生一步一步的推导。课后教师反思说,学生虽然会计算,感觉公式的推导过程没有落实。我问这个教师,公式的推导难在哪里呢?你该让学生探究什么呢?探究的实质不是得出公式,当学生得出体积公式的时候,教师要扶一下,为什么长×宽×高=体积,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对照自己摆的长方体让学生去观察发现,通过小组交流,真正明白长、宽、高是怎么来的,长、宽、高的积实际求的是1厘米小正方体的个数,得出体积公式。可见,放学生是有度的,教师要看时机出击,别看着学生要“倒”,教师都不舍得站出来扶一把。

(作者单位:北京市北京小学大兴分校)

上一篇:教学·治学·做人 下一篇:教师团队精神与教师专业发展